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董慧: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发布时间:2024-02-20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系统性、整体性概括,“是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1](P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体系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存在,表现为它的体系建构是“纵横交错的‘立体架构’”。[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高度统一体,这既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和方法,也表明只有从整体性出发,才能真正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蕴含其中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具有的理论规定性,这种整体性,也要求我们在哲学方法论上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是系统观念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和要求。系统观念的整体性思维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思维是一致的,或者说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要求下,亟须深入理解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并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学界普遍关注的基础性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及其基本内容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界定、整体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体系结构、推进整体性的方法路径及其重大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科体系定位以及整体性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表现;三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着重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整体、理论整体、重大意义三方面切入;四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内容、研究视角以及时代意义。可以看到,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出表现在:尽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有不同理解,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论意识、学术意识和问题意识已然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已经作为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重要的研究问题、研究方向、指导理念在学界达成共识。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进入新阶段,集中体现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上。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我们需要着力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可以说它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根基和起点,关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和支撑。有学者对于如何体现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方法论自觉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最高发展水平,必然也面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问题,而整体性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元素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上,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本的特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建构最基本的方法,因而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必须坚持的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离不开对“思维的系统性和理论原理的系统性”[2]的把握理解和实际运用。系统的整体思维和原理的系统思维是一致的,系统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对系统观念的坚持和运用,因为“从系统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系统的术语和手段表达出来,形成理论原理的整体性”。[2]

  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已经进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视域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和必要性环节,既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的必然要求,也为坚守中国立场、表达中国话语、展现中国理论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P15)“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这离不开对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整体性、科学性、时代性、真理性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所反映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各方面规律的总结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是具体的整体性,也是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系列范畴、观点、方法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整体结构”,[2]换言之,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构性,则需要进一步从“三个层次及其逻辑关联上”[2]来把握。这三个层次及其逻辑关联,本身就体现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系统性思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定位、形成逻辑、运用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以及对每个层次中具体内容的说明,既阐明了各个层次中具体的基本范畴、命题、问题和原理,也反映出联系、发展、过程的系统性思维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4](P952)事物相联系的总体,物质的存在,都表明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星球到原子,直到以太粒子,都表明系统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是客观存在的。层次表明差异性、递进性和等级性,同时也代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关系。此外,还需要“纵横交错,把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把逻辑整体和历史整体结合起来”,[2]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上反映出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这也是对我们在哲学方法论上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的深刻阐明。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并论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5](P86)也是我们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这一概念本身,无论是从本体论,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来看,都具有重要的哲学意蕴;系统观念,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从整体、全局上来认识事物,把握组成事物的有机元素及其联系,以及蕴含的逻辑关联,进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层次和特征,系统观念可以看作立足于整体性视野和全局性谋划的一种整体观、全局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观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应有之义,因为系统观念是最具综合性、最重要的基础性范畴,具有总体性和普遍性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则反映了客观世界、人的认识、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这些逻辑联系所要求的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的思维方式。

二、作为一种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哲学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新提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系统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来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6](P27)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7](P17)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我们把这个好传统接续下来,将其视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8](P404)所以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六个必须坚持”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新时代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不断认识复杂社会现象的方法的进步,为从哲学层面认识系统观念奠定了基础。提到系统,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是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明确提出要从各自不同但又深刻关联的三个主要方面来理解一般系统论,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系统哲学包含三个部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和系统价值论。系统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类似于库恩的“范例”,是将整个世界视为过程的和有机的,有机体由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贝塔朗菲追溯了系统观念的漫长历史,认为尽管很多思想家并没有直接使用系统这一概念而是用其他术语,比如尼古拉的“对立物的统一”、莱布尼兹的“自然哲学”、维科的“文化实体”、伊本·卡尔敦的“历史是系统的序列”,还有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的辩证法等,但这些术语的意思都与系统相关。他看到,“现代科学和生活的整个领域里都需要按新的方式抽出的概念、新的观念和范畴,而它们都是以‘系统’概念为中心的”。[9](P7)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协同性;同时系统也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9](P2)除此之外,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理论等,都肯定了系统的存在,并肯定了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蕴含丰富深邃的系统思想,为系统观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多次从哲学高度对系统进行相关讨论,当然有时候并未直接用系统这一概念,而是用诸如“集合体”“有机系统”“整体”“综合”“事物众多规定”“过程”“总和”等概念。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10](P25)世界是由具体的客观事物组成的整体、统一体和综合体,它“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1](P250)世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和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个世界处于发展变化中。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并不是由孤立的事实和任意的结构组成,只能从构成社会具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结构及其内在本质、持续变化中来理解。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2](P222)“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10](P23)卢卡奇敏锐地捕捉到,并将其看作“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13](P57)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看作科学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将“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14](P32)这种机体并不是各种社会要素的随意组合搭配,而是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和规定,其“科学价值在于阐明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14](P34)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及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丰富系统思想和体现出来的朴素辩证法、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思维,为系统观念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农学、医学、天文、历法、律学等领域,都有着整体、有机、辩证的观念,特别重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万事万物看作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有机的整体和序列,由此提出诸如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命题。比如,医学特别关注人的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关联,认为人身体的各个组成器官之间有紧密联系,同时,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易传》蕴含整体性思维,“三才之道”就是把天地人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以乾、坤(后来以阴、阳)作为对立统一的概念;《洪范》以五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论;[15](P35)《庄子·天下》把学术思想分为“道术”和“方术”,讲的就是整体和部分、一和多的关系;《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现象分为五类,又把这五类概括为阴和阳两种对立的属性,把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齐民要术》首先要求系统的观察;[15](P11)《九章算术注》提出既遵循形式逻辑,又有辩证法贯穿其中的一个演绎法的体系,生动描述了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科学运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的创新和智慧汲取,为系统观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概括之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毛泽东指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是“弹钢琴”,“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16](P4)各个领域的工作都要关注但又要相互配合;研究党史要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他称为“古今中外法”,“考虑我们过去所走的路和经验,要有系统地去考虑”,[17](P399)既要考虑历史,又要考虑中国和外国,这种方法就是一种系统方法;调查研究要系统和周密,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先分析后综合,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系统辩证法,他提出的“开放的世界”,启发我们要以整体性、一体化、共生性、复杂性的视角看待世界,鲜明地彰显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思维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对系统的重视和运用。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挑战,因此“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8](P56)坚持系统观念,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深远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只有坚持从大局、全局、联系、系统、变化中来观察事物,才能深入事物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19]要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既关注发展的阶段性,又统揽均衡性;既注重各类要素的协同配合,又注重推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系统观念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哲学概括,“既是治国理政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原则”。[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彰显了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的思想内涵和理性认知”,[20]系统观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系统哲学提升”。[2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21](P599)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理性的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3](P13)将其应用于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无论是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全局观”“大历史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要论述,还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等重要论断,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构建,都表明了系统观念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启迪的方法论是充满智慧的,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也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阐释、经验总结和话语构建中。

三、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7](P20)“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3](P1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22](P346)“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18](P56)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方法论总结,说明了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中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的能力,也标志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系统观念既能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形成更为科学的认识,也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新发展。因此,系统观念可以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方法引领。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遵循、以立足经典为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为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进行系统性推进拓展,提炼并解决好、回答好生发于经典理论与基本范畴、时代诉求与基本主题、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之间的具有中国特色背景、自主设置的重大问题,并且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够形成良性联动,最终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四个相统一。

  第一,坚持经典意识、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相统一。这既是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内涵,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方法论基础。经典意识是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和思考的主动认知和自觉意识,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直接基础和重要前提;历史意识是主体对历史的自觉认知和自觉意识,既是对时代阐释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开辟未来的基础和依据;时代意识是主体对身处其中的时代紧密关注,对时代思想和精神、时代问题和发展的高度敏感和自觉认知。既要用经典意识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又必须借助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建构;既要用历史意识纵向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成熟以及发展的历程,又要用经典意识和时代意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本真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状态;既要用时代意识创新回应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现实需求,又要用经典意识和历史意识厘清和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脉络和根基,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共时性与历史性的存在样态。

  第二,坚持经典阅读、发展史明晰和现实反思相统一。这实际上是对经典意识、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辩证统一的具体运用,即要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有清晰的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要保持时代意识,敏锐把握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深刻的前提性追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3]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依据和呈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说明和发生学考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起源和发生的过程,也包含着对起源和发生过程的具体分析和再现。当然也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统一中进一步观照现实,提升用理性和逻辑阐释、反思和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关系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经典意识、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坚持经典阅读、发展史明晰和现实反思相统一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真精神和清晰脉络,同时也能对重大历史现实问题进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思考,更好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坚持讲清楚道理、深化学理和提升哲理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中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学理哲理清晰明了地揭示出来。道理是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根据,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讲清楚道理是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学理是法则和原理,着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深化学理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分析框架,其学理形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专题、领域等,要体现逻辑分析,要有对思想史的梳理、对学术方法的呈现、对问题的关注、对结论的概括,以此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层缘由给出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哲理是哲学智慧、哲学高度和哲学境界,需要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实践逻辑提升哲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实践和启迪智慧。

  第四,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相统一。“三大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不同知识的系统化聚成;中国自主则是主体性的彰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以系统观念来把握,需要观照本土和外来、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需要以“四个自信”为支撑,也为加强“四个自信”提供条件,体现的是系统化、体系化的原创性的中国知识。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三个内涵不同的体系建设,彼此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关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统一,就是坚持系统性、集成性建设,是整合一致性、相互协同性、内在契合性的建设,共同指向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建构。 

  (作者简介:董慧,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