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成果快递
朱燕 马小涵: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归纳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将认识与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的基本经验凝练为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其中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在“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从“历史经验”到“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和现实地位得到质的提升。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现状

  以“坚持胸怀天下”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与之相关的文献158篇,其中期刊论文130篇,报纸文章28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围绕思想内涵及核心要义、基本原则及鲜明特征、理论来源、实践历程、当代发展、未来实践要求、时代价值及当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理阐释和归纳总结,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进一步深化研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坚持胸怀天的思想来源研究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界对此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但是具体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思想观点等问题,学者们的观点略有不同,各有侧重。

  1.文化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P46学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来源,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基于此,大部分学者围绕中国传统“天下观”以及“和合”文化等观念展开阐释。其一,有学者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吴志成等将“天下观”总结为天下无外的哲学基础、家国天下的认知逻辑、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天下大同的世界理想。[2]郭国祥等将“天下观”归纳为“天下一家”的宽阔视野、“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天下己任”的责任意识、“求同存异”的处世之道。[3]袁素等认为,“均平”的天下秩序观、“以义为利”的天下治理观和“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理次序观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秩序观、全球治理观和国际关系中的身份定位,是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4]其二,有学者从“天下观”和“和合观”两个方面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易佑斌认为,中华文化是人类谋大同的和合天下的诠释。[5]代金平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和“和合观”的继承和发展。[6]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更多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挖掘,探寻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来源。李斌雄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包含“宇宙观”和“天下观”及其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7]李春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等。[8]任伟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为“天下”观念、“和合”文化以及儒家“修齐治平”思想。[9]郑银平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和合”文明观和“家国一体”的价值观。[10]于镤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于古老中国深厚的历史传承,包含了中国古代崇高的政治理想,以及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和世界大同的呼声。[11]邓昌豫等则认为,“天下为公”和“天下大同”的理念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源泉,“协和万邦”和“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交往准则,“义利兼顾”和“义为利先”的理念是道德标准。[12]刘春玲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于“仁者爱人”的和平情怀、“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天下大同”的世界理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

  2.科学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决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学界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于此,大部分学者围绕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史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交往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国际主义精神、“为人类求解放”思想等展开阐释。总体而言,学者们对作为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大致划分为三类。

  一是单个理论来源说。任洁、陈志伟、徐佳惠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依据。黄智春、李春光、晏俊杰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于镤、张三元、张蒙帅、邓昌豫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李昱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王炳林、曲慧敏、项久雨、易佑斌、高祖贵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理论渊源。

  二是双理论来源说。王一钦、郑银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础。李斌雄等认为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唯物史观。[7]代金平等将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归纳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主义精神。[6]靳凤林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15]。任伟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9]杨栋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赓续传承、无产阶级政党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16]吴舒婷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17]

  三是多理论来源说。吴志成等将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解放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指导。[2]郭国祥等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坚持胸怀天下提供理论前提,人类社会交往理论为坚持胸怀天下明确实践遵循,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为坚持胸怀天下指明价值旨归,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为坚持胸怀天下给予方法论指导。[3]代金平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6]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共产党宣言》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之源。杨宏伟等认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剥削中失去任何民族性、共产党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重要观点,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之源。[18]付星博等也认为《共产党宣言》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之源,其中包括以整体性视野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历史观、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价值观以及坚持国际联合的国际观。[19]

  坚持胸怀天的主要内涵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对于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内涵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初步讨论,其中的观点比较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观点从胸怀中国人民、胸怀中华民族和胸怀世界三个不同层面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任伟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包括坚持胸怀人民即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胸怀中华民族即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胸怀世界即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9]李泽泉也从三个方面理解坚持胸怀天下,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陈志伟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基础上,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全人类自由幸福不断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2]与此类观点类似的还有孙耀胜等,他们从胸怀人类命运的人民立场、胸怀世界发展的崇高追求两个层面概括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23]

  另一类观点主要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的角度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换言之,主要侧重于从坚持胸怀世界这一层面来理解坚持胸怀天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较多,将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归纳为三点、四点、五点和六点的皆有,其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又互有交叉重合。王一钦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体现在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大格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24]吴艳丽等将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要义总结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5]徐江虹等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归纳为四点,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26]隆国强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理解坚持胸怀天下,即把中国发展放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去认识和把握,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谋划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不懈努力。[27]李斌雄等认为,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历史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陈家刚等从五个方面理解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28]蒋菲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归纳为六点,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完善国际治理体系。[29]

  坚持胸怀天的百年实践历程研究

  《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界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奋斗历程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总结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历程。大部分学者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四个时期的实践历程归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融入世界革命洪流,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助推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夯实国家交往规则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全球发展合力,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辛向阳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视角,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历程中形成的国际主义的中国表达形态归纳为四点,即:支持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断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0]付星博等从各个时期秉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角度进行总结,即:坚持整体历史观,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洪流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坚持联合的国际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捍卫世界和平;坚持开放思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壮大;坚持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晏俊杰等则从各个时期所处的不同世界历史背景出发,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历程归纳为:在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在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格局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1]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打破历史分期的界限,从不同角度出发直接对实践成就进行概括。王炳林等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角度,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成就总结为:以开放思维探寻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32]杨军等从中国共产党秉承“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的自觉的角度,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成就包括以下四点,即:维护人类和平正义、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33]张蒙帅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的角度,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成就总结为:履行大国大党责任,致力捍卫世界和平;高扬合作共赢旗帜,抵制霸权逻辑;分享经济发展机遇,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绿色发展。[34]杨洪源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归结为三点,即:用世界眼光开创现代化发展新图景、站在正确立场解决现代化发展难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现代化发展典范。[35]

  坚持胸怀天的当代实践创新研究

  《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类谋发展的天下担当,赋予了坚持胸怀天下新的时代内涵。学界认为,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相统一,使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在新时代有了创新发展。吴志成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重大实践举措包括: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2]晏俊杰等将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创新归纳为四点,即:以改革开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以创新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以大国担当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我革命锻造引领时代的伟大政党。[31]李紫娟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履行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国际责任,在应对时代课题和全球挑战过程中践行全球发展贡献者的世界使命,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中主动承担起国家秩序维护者的责任担当,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中国力量。[36]高祖贵等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实践可以归纳为三点,即,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提出并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7]陈理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创新实践归结为四点,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38]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胸怀天的实践要求及目标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当前,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要求及目标愿景,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主流观点可以概述为胸怀祖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弘扬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

  1.胸怀祖国

  胸怀祖国是胸怀天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很多学者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应当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为首要前提和根本。任洁认为,做好本国的事情,不断夯实和巩固本国实力根基,切实解决国强民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未来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提和条件。[39]李斌雄等认为,我国的发展长期向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党和人民才具备胸怀天下的实力和底气。[7]白利军从创新逻辑的角度,认为应当锐意创新科学技术,坚持经济发展创新。[40]亓利认为,应当继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41]黄思樱认为,面向未来,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不平衡发展变为相对平衡发展,把不充分发展变为充分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42]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学者们认为,应当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核心继续实践胸怀天下。艾丛潞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总结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路向,即:加强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看待各国与世界的“共荣”“共损”关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关系。[43]张三元认为,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核心,坚持胸怀天下需要从“一带一路”新基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维度展开。[44]姚恒伟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体现。要以创新治理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方向发展。[45]代金平等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能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的科学延展和对“和合”文化的实践应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要求和现实路径。[6]任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共谋大同”的大党情怀和使命担当。应当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样形式,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39]

  3.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20]学者们认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基础。姚恒伟认为,应当在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格局的道路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45]代金平等认为,要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黄思樱认为,必须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2]吴舒婷等认为,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要以强化大党担当为基石,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意志。要用好国际舞台,向世界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应通过提出和平主张、促进和平谈判来凝聚更广泛的和平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17]靳凤林认为,要不断完善国际法治建设,为人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15]杨栋认为,要坚决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推动和引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6]

  4.弘扬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6]学者们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遵循了观照全球社会的价值观指引,凝聚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共识,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必然要求之一。付星博等认为,应以观照全球社会的价值观为指引,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和平发展,倡导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发展;坚持公平正义,尊重各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坚持民主自由,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19]艾丛潞认为,加强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要致力于促进当代人利益共生的时代共识的形成,促进当代人风险共担的时代共识的形成,形成世界普遍联系的价值共识。[43]张三元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积极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44]

  时代价值及当代意义研究

  “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学者们认为,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总结的宝贵历史经验,既关乎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关乎中国和世界,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金庭碧将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价值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在谋划未来中展示中国方案、在维护和平中壮大中国力量、在解决难题中贡献中国智慧、在促进发展中坚持中国道路的人类贡献。[47]曲慧敏等将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价值归结为三点,即:应对国际话语霸权,展现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着眼世界之变局,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48]于镤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为未来人类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勾勒了人类社会美好蓝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生存方案。[11]张蒙帅认为,在价值层面,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贡献。[34]孙耀胜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价值表现为三点,即:彰显责任担当,助力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引领时代潮流,携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球共识,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23]吴艳丽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担当与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真理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情怀,顺应了全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25]李昱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有利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4]郭国祥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有助于提升党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全球各国人民福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引领人类未来前景。[3]黄智春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宏愿。代金平等认为,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党的全球视野,具有深厚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推动回答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助于推动回答时代之问“人类向何处去”,有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研究情况评价

  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坚持胸怀天下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上被正式提出,随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被再次明确,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显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一是关于思想来源和主要内涵研究,学者们展开了详实的阐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理论来源这两点,学界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对于具体涉及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阐释的角度不同,目前仍处于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阶段。

  二是关于百年实践历程研究,学者们在四个分期的基础上,从各时期秉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各时期所处的世界历史背景等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实践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或打破历史分期的界限,从不同视角出发直接对实践成就进行提炼和概括。两种方式对百年实践历程的概括和总结都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关于当代实践创新、未来实践要求以及当代价值研究,学者们在《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相统一的高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和分析,丰富完善了对坚持胸怀天下的系统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学界对坚持胸怀天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尚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对思想来源和核心内涵的认识尚未统一。厘清概念内涵和来源是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纵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坚持胸怀天下的具体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对于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学界众说纷纭,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坚持胸怀天下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究竟要从哪些层面和角度进行归纳;坚持胸怀天下究竟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哪个或哪些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坚持胸怀天下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个或哪些思想,等等。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才能真正讲清楚坚持胸怀天下思想的“来龙去脉”,解决好坚持胸怀天下“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研究视野和内容有待拓展和深化。视野的宽度决定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当前多数学者主要围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未来实践要求等几方面展开,力求对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做到整体性、系统性,这种研究意图从大量学术成果的标题中都带有“四维阐释”“三维阐释”“三重逻辑”“三维解读”“三维考察”等表述就可见一斑。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坚持胸怀天下问题的宏观的结构体系而言,目前的研究仍然需要拓宽视野,完善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结构。此外,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比较欠缺,对于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实践指导的研究也少有涉猎,从而导致对坚持胸怀天下研究的深度思考的缺失。

  三是研究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现有的研究内容呈现出过于集中、同质化的态势。如前所述,几乎所有的成果都是围绕着核心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鲜明特征、实践历程、当代发展、实践要求、时代价值等问题展开,大部分研究成果偏重于对具体问题的描述和宣传性阐释,对于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历史经验”的总结研究有余,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研究不足,这就造成了研究成果扎堆、重复率高、理论站位高度和实践指导深度不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三、未来研究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50]P285“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公开亮出的观点和意图。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历史经验,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好、阐释好坚持胸怀天下这一世界观方法论,是当前学界和理论界的职责所在、使命使然。基于以上对坚持胸怀天下研究成果和存在不足的分析,下一步研究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力气。

  一是明确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梳理其思想来源。对某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追本溯源,对其核心内涵进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科学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下一步研究中,应着重明确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和外延,从词源追溯和词义考察、从党的性质和使命、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不同层面总结提炼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同时,对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来源问题也应当在更具体层面上达成一定的认识统一。这就需要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的众多具体理论来源和具体文化来源进行分析研判,从逻辑上分清楚哪些来源具有相似性可以合并,哪些来源有并列关系,哪些来源有从属关系。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从理论上讲清楚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的层次性和践行的可能性,划定坚持胸怀天下研究的边界。

  二是拓展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思路与视野。作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和运用好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一方面要完善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宏观体系研究,提升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深化研究内容,增加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增强研究学科的协调性。坚持胸怀天下下一步的研究应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融合不同学科角度,将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形成对于坚持胸怀天下的宏观理论体系一致认识,为坚持胸怀天下、践行使命担当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此外,“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融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下一步研究还应当扩宽研究视野,不仅要研究坚持胸怀天下本身的理论问题,而且要增加对坚持胸怀天下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

  三是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提升研究数量和质量。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这是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应有理论站位、政治站位和时代站位。由于研究时间过短等客观原因,目前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还不够多,只有不足两百篇,而且全部都是期刊论文或报刊文章,没有一篇专业的学位论文。从质量上看,虽然不乏有个别学术大家的真知灼见,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低质量重复的问题,总体质量仍有待提高。

  作者简介朱燕,yl23455永利助理研究员马小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yl23455永利重大创新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22YZD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3-11-10 09:49: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