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胡国胜、刘佩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概念意涵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6-20
字体: 打印
分享: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历史与实践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孕育与发展基础上,特别是经过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取得的创新突破。

 

  探索与实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是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启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努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与未来国家发展展望。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等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线索贯穿始终,此时的现代化的方向和重点就是“工业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探索。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周恩来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随后,他强调,我们一定可以在不很长的时间内,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党的八大所修改的党章中将现代化的目标写进了总纲,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就是早期所提的“四个现代化”,其实主要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和方向是从“四个现代化”探索开始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强调“现代科学文化”,此后又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中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被正式提出,体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早期探索和实践。

 

  孕育与发展

 

  虽说实践发展中的曲折、一些不利因素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很多现代化建设成果。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随后,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可见,党中央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后,“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成为党和国家重大实践中的热词,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同时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反映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概念在孕育中不断发展。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二大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和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安排,提出了“建党一百周年”和“建国一百周年”的目标,即“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大、十六大除了在第一个百年阶段目标表述上有所不同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延续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则完善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增加了“和谐”要求,进一步发展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概念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说借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的发展经验,但绝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不是西化、洋化,而是符合中国特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从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呈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形成脉络,更重要的是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揭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的与时俱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实践方向日益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骤和目标日渐明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发展和完善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任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现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至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目标被正式提出。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进行谋篇布局,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途径,展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最终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造性探索、历史性实践、规律性认识。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孕育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成与完善,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引领性关键概念。纵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演进,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长期思想认知、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的历史轨迹,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进步、发展变革的历史图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方向。

梳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可知,每一个政治概念的提出背后都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和伟大创造性实践。为了实现党的初心使命、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并回答时代问题,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5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