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舜粤: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历史沿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将“胸怀天下”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强调百年来“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为世界进步、为人类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总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实践维度。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出鲜明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在实践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潮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区别于其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后两者主要致力于阐述民族国家等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与活动,而其国际观则旨在以世界眼光认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对世界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处位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除了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和国际局势的认识之外,还包括对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知,应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人类文明史中进行考察。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为根本理论来源,吸收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百余年来中国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为基本现实依据,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正确处理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并成为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政党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文明关系、人民关系等问题的基本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境遇与命运前仆后继、不懈探索;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暴露在世人面前,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了深刻怀疑。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此,在思想上,马列主义国际主义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正式成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任务有二:第一,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把握中国革命的基本对象、基本任务、基本形式等。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问题,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问题,以及民主革命与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第二,摆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走自己的路,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这一问题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组织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俄共(布)、联共(布)以及苏俄、苏联经验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阶级对立也日益显著,“国际社会就会越来越按阶级分化为两股对立的政治力量,国际政治格局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产阶级的诞生,“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和发展了“世界革命论”,这一理论“不仅是共产国际创立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催生了共产国际和世界上第一批共产党,并推进了世界革命和各国革命的实际运动”。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深受“世界革命论”的影响。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全世界可视为一个资本家的机关”,“这些国家都是一样的——都是资本主义式的”,“中国的资本阶级就是五大强国的资本阶级,(本国极少数的军阀、财阀、资本家附属于其中)”。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是将国内外资产阶级视为一体的,不仅将其作为中国革命的对象,而且将其视为世界革命的对象。在革命战略上,中国共产党受十月革命经验影响,一开始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试图通过动员工人阶级及其他城市居民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总之,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特点、中国革命规律的把握尚需深入,未能正确处理自身与共产国际和苏俄、苏联经验的关系,走了一些弯路。直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命题,并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观才真正成熟起来。
一是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同时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和社会史论战中逐渐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五四运动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基于此,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重大命题。
二是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在党的历史上,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列主义,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在以上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还于1946年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在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有助于遏制新的世界大战,有助于争取和维护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间地带”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深化发展,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初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基本框架:始终坚持把中国革命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他国革命经验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需要回答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定位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在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在当时,苏联是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大国,除了苏联模式外,我们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加上当时苏联模式的弊端尚未完全暴露,我们未能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以俄为师”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然而然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毛泽东一贯主张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1956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两党在对斯大林的评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苏美缓和战略等重大认识上产生分歧,背后涉及深刻的国际观问题。中共中央对所谓的“三和一少”提出批评,认为“美帝国主义者的奴役政策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矛盾,美帝国主义者向全世界的扩张政策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矛盾的焦点”,并重申列宁关于“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论断,强调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认为世界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并作出了“一边倒”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在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分歧引发政治军事对抗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国际战略,发展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坚持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条战线上,对世界局势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阐释自身国际观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总体上认为世界仍处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战争不可避免,但和平又有可能,主要还是通过备战和斗争来制止战争、争取和平。同时,中国共产党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推动世界革命蓬勃发展。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与国内局势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如“现代修正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要危险”这一判断,不仅影响了中苏关系甚至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际形势的认识。三是中国共产党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方针,根据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判断,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推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等,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如何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世界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论断。这不仅为我们集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基石。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对此,邓小平提出两条对外政策,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中国共产党始终辩证看待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又坚持珍惜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认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敏锐地认识到“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作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的重要论断,强调必须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国际战略上,提出了“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国际秩序观,强调“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虽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认识到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主张,坚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背景下,始终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二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认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三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适时调整同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这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加剧,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提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宏大世界历史背景,是分析所有重大问题、谋划一切工作、作出科学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为我们看清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时代方位、历史坐标和现实依据。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和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世界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后,由衰转盛,中国共产党在这一世界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引领力量,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立足中国、引领世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中也有“不变”。中国共产党认为,时代的本质没有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没有变,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基于此,中国共产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指出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竞争是长期和复杂的,“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此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具有深远世界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一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命题,把中国共产党国际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在“两个大局”前提下实现了深化发展。一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实践上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突出贡献,使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广大进步力量看到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新希望。二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三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新方案,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结 语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宏大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视野看待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回顾中国共产党国际观历史演进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到始终胸怀天下,主要有几条历史经验。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坚持走中国道路,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不迷信、不盲从,也不信邪、不怕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局势,作出正确的战略决断,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00多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条件也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科学认识世界发展大势,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国际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此为基础认识和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到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绝不可能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实现强大振兴,而是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虚心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是坚持和平发展、公道正义、互利共赢,同时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国共产党顺应人类历史发展大潮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同时,爱好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并不意味着软弱妥协。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无论敌人多么强大、道路多么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始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勇担大党大国应有的责任,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注释略)
(作者单位:yl23455永利当代中国研究所)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第5期
网站:www.jxldm.com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