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谭群玉: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实践中学哲学用哲学

发布时间:2022-11-03
字体: 打印
分享: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在现实和历史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就知识的总体而言,无论何种知识,其根源都在于直接经验,都不能离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无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必经过程。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思维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是有限的。即使是正确的认识,也只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发展的成果,这些认识是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反复地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实现认识上的深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正确与否,关系着改造世界的方向和成效。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需要经过多个领域、多个地区、多种形式的实践检验。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才能正确反映并指导实践,从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实践为依据,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确立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指导我们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科学论断。无论是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还是作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无论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方略,还是谋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都来自于对“实事”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对“求是”坚定而执着的追求。正是在“实践—认识—实践”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在指导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学哲学用哲学,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认识、指导实践。踏上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等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实现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4日   第 13 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