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李正华、顾训宝: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及经验

发布时间:2023-04-14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的视野和高远的视界,把政治建设提升到党的建设的统领地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大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这对于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愈加重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再出发

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指围绕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开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以期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愈加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果断采取系列新举措,开创了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

(一)提出系列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间,围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推进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发展。

第一,明确提出“两个维护”。“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了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号召,党的八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的命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央权威,认为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的要求,列出“三个决不允许”清单。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公开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郑重提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标志着“两个维护”的提出。此后,“两个维护”概念在党内广泛使用,成为全党重要的政治共识。“两个维护”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为增强全党的凝聚力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政治方向。

第二,首次提出“四个意识”。“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的文献中,关于树立或增强这些意识的相关内容非常丰富,不同时期有不同重要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深刻论述了领导核心问题和看齐问题。邓小平1975年抓整顿时提出“全党讲大局”的问题。江泽民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时,强调“三讲”的核心就是讲政治。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也多次强调讲政治、讲党性、顾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首次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整合为一组完整的概念,将其作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政治上的一项基本要求。习近平2013年1月视察武警部队时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要求;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增强看齐意识”的要求;2016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增强“四个意识”。随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被写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四个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为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提供了思想基础,增强了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

第三,首次提出“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集中体现和风向标,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毛泽东提出的党内生活“六有”的政治局面作为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乱象,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庸俗习气以及培植小圈子、小山头等资产阶级政客做法,习近平提出“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命题。2013年1月,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政治生态”概念:“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这一命题:“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政治文化可以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于对此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充实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和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首次提出“政治能力”。中国共产党为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然重视提高自身能力。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邓小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的“管理能力”,江泽民多次强调党的“执政能力”,胡锦涛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第一次提出“政治能力”概念,要求政治局常委“政治能力要强,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要特别过硬”。后来,习近平不断拓展提高这一能力的具体对象,从政治局常委到党的高级干部再到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使之成为全党的一项政治要求。政治能力是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体系中的第一能力,在战略谋划上体现为“三个把握”的能力,即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在工作层面体现为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此后,习近平提出“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深化了对政治能力内涵的认识。“政治能力”的提出,充实了党的能力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

(二)果断采取系列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切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采取多项新举措。

第一,开展政治巡视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一种政治巡视,本质上是政治监督,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从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到紧扣“六项纪律”,突出纪在法前,再到聚焦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三大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直到按照“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强化监督检查,党的政治巡视工作定位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中央组织开展12轮巡视工作,完成对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中管国企、中央金融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及中管高校等的巡视,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首次在党内法规层面对一届任期内实现中央巡视全覆盖作出明确规定。2017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巡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巡视始终认真贯彻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紧盯被巡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检查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的情况,检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从政治上查找偏差,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为提高巡视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和效果,党中央采取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式”巡视等多种方式,坚持巡视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的横向融合,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络,实现中央巡视与基层巡察的纵向贯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政治巡视的扎实开展和不断深化,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土壤,只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才能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过延安整风就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四不两少”的“六条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七个有之”等突出问题,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2013年9月,习近平参加河北省委民主生活会,主动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在全党产生极大示范效应。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要求,强调党内政治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全党要做到“三个深刻认识”。为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2016年全党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并颁布新修订的《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为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提供了基本遵循。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12个方面提出标本兼治的举措和方略。这些举措的提出和落实,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净化。

第三,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保持政治本色。坚决反对腐败,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警示全党在革命胜利和掌握政权后要谨防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否则“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再次警示全党,“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基于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党中央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决断。坚持惩治从严,“打虎”“灭蝇”“猎狐”一体推进。5年间,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80多人,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34.3万人,追回外逃人员2566人。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5年来制定和修订了80多部党内法规,基本形成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5年来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补足精神之“钙”。5年来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一优异成绩是在党的坚强政治意志支撑下取得的,是在党的正确政治立场指引下取得的,不仅有力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发展,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国际社会反腐败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夯实政治根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最重要的政治根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指出:“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大的认识问题,更是作为重大的实践问题,紧扣民心这个最大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将一切工作的得失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过全党5年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提升,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持续增强。

二、摆在首位:开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党的建设新布局,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新篇章。

(一)开辟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后,其概念和话语体系逐步完善,定位、目标和任务愈加明确,“两个确立”成为全党共识,开辟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新境界。

第一,形成党的政治建设概念和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政治建设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逐步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主要从党的自身建设视域出发,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其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首要重点任务,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定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将党的政治建设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据此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2019年1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出台,将党的政治建设的领域进一步从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拓展到治国理政,并提出“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四个方面共计16条党的政治建设新要求,极大丰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体系。基于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一系列党的政治建设相关概念构成“概念群”,并进一步形成概念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概念集大成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为参照,其涉及的70多个政治概念构成了“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四个“概念群”。党的政治建设概念和话语体系的形成,极大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二,明确党的政治建设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命题,明确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是党的文献首次对之进行定位。这一定位是相对于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系统工程中其他各项建设而言的。党的建设包含多方面多层次内容,每项建设的内容和任务不同,作用和功能也不同,从而居于不同的地位。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是最重要的,是统领和核心,是其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政党是政治组织,讲政治是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由其本质属性,即作为立党之本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讲政治。毛泽东多次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邓小平明确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同时,新时代以来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七个有之”等问题,已不是简单的党员干部的个体思想与行为问题,而成为严重的政治生态问题,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异化问题,必须正本清源,从政治上加以根治。由此可见,这一定位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意义深远。

第三,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全党便无从发力。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后,尽快明确这项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基于此,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即“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针对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首先亟须完成的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确定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着眼于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首次明确提出这项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和主要任务的提出,为实现党的政治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正式提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第四,提出“两个确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革命事业要依靠科学的集中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时期和关键时刻始终强调确立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面临一系列新的伟大斗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确定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2019年6月,党中央同意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阐明了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指出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表明,“两个确立”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愿望。

(二)开创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新阶段

第一,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构建党的建设“5+2”新布局,作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就是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统帅引领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全党政治理想,提高全党政治素养;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组织建设,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和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作风建设,把紧扣民心作为最大政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纪律建设,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基本保障;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制度建设,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反腐败斗争,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提高了全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政治自觉,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二,坚持与完善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党史语境中,党的政治路线被称为党的总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而制定的总政策或总策略。科学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历史上,曾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的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兴衰存亡、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它。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党的十九大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从“四位一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为“五位一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从而进一步坚持与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政治路线的这次完善,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彰显了其重要价值。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毛泽东明确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观点,邓小平提出“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出现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出现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出现对党中央重大部署执行不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将之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重大部署,将加强党对各方面各领域工作领导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2019年1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进一步规范了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向党组织就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活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战略部署,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环节。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党的领导能力显著增强。

第四,完善党的政治建设规章制度。党的十九大要求推进新时代党的各项建设,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内在包含了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建章立制贯穿于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用政治规范体系来规范和保障党的政治建设,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之前,党中央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首次写入党章之后,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的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挺在前面;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全面部署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逐步建构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框架。这些规章制度的陆续制定、修订和颁布,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标准,既为全党提出了向往践行的政治高线,又为全党划出了防止逾矩失范的政治底线,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更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激励全党为实现党的政治使命而不懈奋斗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根本保障: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因党而生、因党而立、因党而兴。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为使党内关系走向正轨,“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从而在党内首次明确提出“党内法规”概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坚持依规治党,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针对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陆续出台。在党的历史上2016年12月首次召开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目标。党的十九大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党内规范制定步伐。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至此,全党拥有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多达3615件。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党的组织法规94部、《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党的领导法规554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的自身建设法规866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的监督保障法规916部,占现行有效党内法规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党的制度。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气派、大党智慧、大党治理之道,诠释了“中国之治”的独特密码,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启示全党,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继续坚持依规治党,及时把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根本方法:抓“关键少数”以带动管“绝大多数”

“关键少数”以带动管“绝大多数”的方法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结合,重点是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这条重要经验蕴含以下几点要求: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这是重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谋划者和推动者,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处于关键位置、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只有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其次要管好“绝大多数”,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绝大多数”的广大党员、干部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党组织系统的“神经末梢”,他们的态度、作风和言行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因此,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最后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也是最重要的。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良好互动性。一方面,“关键少数”对“绝大多数”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这就要求“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另一方面,管“绝大多数”对抓好“关键少数”具有辅助和督促作用。“绝大多数”参与党的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对“关键少数”的政治监督也就越全面和深入,从而督促“关键少数”进一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言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首先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从中央领导同志做起,产生了强大号召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高级干部必须以上率下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写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21年6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以行动为号令、以身教为榜样,在出席各种活动中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全党树立了榜样。这启示全党,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少数”要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增进政治智慧,增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能力,以上率下,积极带动引领“绝大多数”共同前进。

(三)根本途径: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则是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的根本途径,这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2017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意见》时就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完成所肩负政治使命的重要条件,政治觉悟是不断提升政治能力的内生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党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面临着完成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大挑战,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考验,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提高全党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愈加迫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是天生的,除了依靠党组织的外在培养,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不断学习和政治历练。党员干部能否通过长期学习和不断历练,把已有知识、理论和群众经验转化为自身的政治能力,把党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追求,提高主体自觉就成为关键。党员干部的主体自觉也就是政治觉悟,是对党的政治性质、政治理想、政治任务、根本宗旨的自主接受、高度认同、自觉践行。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提高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一是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集体学习,组织基层党组织中心组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轮训。二是加强党性教育,尤其是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党内教育由“关键少数”扩大到全体党员。2021年,党中央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史学习教育等结合起来,增强向党中央看齐的意识。三是加强党性锻炼。党员干部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锻炼,在工作实践和斗争中磨砺,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得到培养锻炼。党的学习力度之大、学习内容之广、锻炼要求之严,在世界政党中鲜见。这启示全党,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继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使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与工作职责相匹配。

(四)根本目的:为人民谋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要牢记初心使命,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所奋斗的一切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决定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把为人民谋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重视为人民谋利益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论述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明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首先提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揭示了党的领导本质就是服务,从而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追求美好生活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习近平把紧扣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指出共产党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进而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明确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堵漏洞”“补短板”“固底板”,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力抗击新冠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启示全党,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继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扛起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提高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能力,坚定不移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

(作者:李正华,yl23455永利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顾训宝,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年第10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