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臧雪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提升与强有力执政党形象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无论是对于党的建设自身,还是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党的领导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党的领导力不仅体现着自身履行政党职能的能力,也是政党素质与形象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 既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这个幅员辽阔大国执政党与世界第一大党的崇高形象,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进一步塑造强有力执政党形象指明了方向。执政党形象建构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塑造中均日益受到重视。党的领导力包括党自身建设的能力[3],也就是说,党的领导力水平与党的形象建设有着密切关联度。在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意识形态斗争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探讨分析党的领导力提升与执政党形象建设有何具体关联、如何通过领导力提升塑造强有力执政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因此,本文从党的领导力与执政党形象建构切入,探讨如何从提高党的领导力这一维度着力,成功建构并传播强有力的执政党形象。
一、党的领导力与政党形象的内在关联
领导力提升与政党形象塑造同为党的活动的一部分,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交织,共同为党的长远发展增智赋能。一方面,党的领导力水平是党得以建构与维系强有力执政党形象的根本来源与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党强有力的形象也为领导力体系的完善与进一步提升提供软实力层面的推动力量。
(一)党的领导力是政党形象建构的根基与保障
政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党的理念宗旨与政治实践的评价、印象与认同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分析把握建构执政党形象的内在规律,总结百余年党的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当下,是党行稳致远、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从主体维度来看,政党形象是政党组织的社会呈现。[5]政党形象建构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凭空塑造与搭建,而是与形象建构的主体,即政党自身的性质宗旨息息相关,与组织及组织中的成员有着一定的归循。政党本身是自身形象建构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6]各级党组织与身处其中的党员个体共同影响着党的形象,而这归根结底取决于党的领导力水平。党的领导力得到提升,党组织就会拥有强有力的战斗力与先进性,党员个体的服务能力与思想觉悟也会随之提升,二者共同作为党的形象的主体部分,从外在表现上塑造良好执政党形象。
从内容层面来看,党的形象建构包含希望塑造与实际形塑的形象。希望塑造的形象,蕴含着党的性质宗旨与初心使命,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要达成的目标与未来前进的方向;实际形塑的形象,证明了党迄今为止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的领导能力直观鲜明的体现。百余年来,秉承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红色血脉的延续,牢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虽略有调整但总体而言保持着一致性。政党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形象、如何呈现以及效果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党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与行为实践。同时,实践是位于第一位的,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工作是建构政党形象的重要来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都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多年实践取得的成功,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执政党形象。
党不断提升领导力的历程,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政党形象的过程,党的领导力构成形象塑造的保障机制。拥有强大领导力的政党能够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扎实稳定落实政策目标等多个途径、各个方面全面建构强有力的政党形象。
(二)政党形象为党的领导力提升提供推动力量
领导力一方面体现为领导者所展现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体现为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认同[7]。这两个方面分别说明了领导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要达成的目的,即领导力的发挥与彰显需要领导者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或策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与吸引力,目的在于获得被领导者的认同,这是对政党软实力的考验。构建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的显现,通过树立独一无二且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外在体现与鲜明展示,可以获取党组织内外的高度认可。
对于党员个体而言,良好的政党形象可以提升其身为组织一员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进而引领党员个体为更好实现政党的宗旨使命而不懈奋斗,持续增强其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对于党组织整体而言,强有力的政党形象不仅事关党自身的建设,而且关系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更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获得高度认同感的政党形象会持续激励政党持续优化自身建设,在提升党的领导力水平上久久为功。
政党形象的内涵包含客观表现与主观评价两个部分,其中,政党性质、组织规范、领袖风采等客观表现是政党形象的基石,确保政党形象的构建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主观评价方面,“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支持是治国理政合法性的来源,也是党开展国家治理的底气和强大支撑。百余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向正确、目标坚定、心系人民、敢于拼搏的崇高伟大政党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牢牢信任与深切认同。因此,牢固树立了强有力政党形象的中国共产党在增强自身领导力方面更加拥有动力,在巩固与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的导向驱动下,党的领导力体系一步步走向完善。
二、党的领导力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要素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8]综合学界对于党的领导力的分析,党的领导力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着力点,带领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国家治理的综合能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是四种领导力量的实践形式和理论形态。[9]党发展建设百余年来,在这四种领导力的锻造与带领下,相对应的政党形象也直观显现在世人面前,获得了中国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一)政治领导力塑造永葆政治本色的先进型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其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所谓“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全面与集中统一领导。正因为此,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力体系中位于首要与核心,起着抓全局、定方向的重要作用,推动着“中国之治”行稳致远。百余年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了一场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全党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做到“拧成一股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能力中居于核心与根本的地位,若是没有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便无从谈起。政治领导力既是党中央权威的彰显,也是党的各项能力发挥作用与有效生成的基础。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可视化的,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展现,就会在党内外形成对于党的政治形象的认知。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0] 邓小平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的正确把握,将党的政治引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12] 。树立并维护党的形象,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政治领导力,确保自身形象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个葆有政治本色、具有先进性的政党形象跃然于公众面前,且经历百余年依然不褪色。
(二)思想引领力塑造与时俱进创新知的学习型政党形象
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位于基础性地位,党高度重视思想层面的理论武装与理论体系的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化、理论化、时代化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成长。思想引领力就是通过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政党力量。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探索推动党不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与提升,塑造学习型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党的理论创新,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以先进思想引领前进的学习型政党形象。
思想引领力的锤炼与加强对于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制定后,需要每一位党员充分发挥能动性与驱动力予以贯彻落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开实践,这就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与素养。学习型政党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在党的发展过程中,时刻注重理论武装与创新,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毛泽东指出:“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13] 之所以如此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尤其是理论方面的学习与汲取,原因在于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党的工作中,更是如此。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本领恐慌的情况,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解决知识的盲区问题,这都需要从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的角度着手予以解决。同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检验,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由此观之,党的思想引领力对于党的事业发展举足轻重。
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展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政党形象。学习型政党的塑造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一是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明确每个阶段党员干部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品格,强化理论武装。二是以实践为师,理论指导实践是党取得事业成功的重大法宝,也是检验思想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同样,实践活动也能推动理论的发展进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来源之一便是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石上进行理论的升华。
(三)群众组织力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型政党形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发展大局与事业成败。“为谁执政”是政党执政理念中的基本方面,关注的是政党的执政目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充分调动、有效组织,能够汇聚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磅礴伟力与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明确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牢固支持。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群众组织力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在革命战争时期,群众组织力体现为致力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群众组织力表现为将“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标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群众组织力则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群众组织力的生成与壮大离不开党有序的组织引导。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组织化体制机制,彰显了党独特且具有优势的组织特征。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一方面通过创办党报党刊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感召鼓舞大众;另一方面,党通过发展组织,如妇女协会、民主青年同盟等,在组织层面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群众组织力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否能做到“跟党走”,是对党价值观层面的判断,也是一次对政党形象的考验。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自身的建设对于提升社会号召力的韧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净化,大力开展“猎虎”“灭蝇”等反腐败活动,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其目的之一便是坚定人民信念、提升群众组织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直面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回应民心所盼。
群众组织力下的党塑造了将民心向背、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人民型政党形象,坚持“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党将人民放在心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惠民、利民、便民等一系列政策、设施的发布与投入,充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
(四)社会号召力塑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担当型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党运用自身的制度、思想及行动对社会成员进行号召与影响,使其产生认同感与向心力,助力社会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能力。社会号召力的发挥与实现以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原则与方向,以思想引领作为科学依托与理论武装,以群众组织作为情感基础与感召来源。可以说,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与群众组织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号召力的实现程度。党的政治领导坚定有力、思想引领先进正确、群众组织有序规范,推动着社会号召力的强大与凝聚。
新闻宣传一直是党有效增强社会号召力的方式之一。党利用大众媒介工具,向公众告知党的宗旨方针路线与政策,通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党的旗帜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大众媒体号召人民群众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报刊、书籍等媒介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4] 在党一以贯之且强大的社会号召力下,党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如今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更加考验着党的社会号召力。
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展示了党凝聚力之强大,更显示了党自身的责任担当。面对逆全球化的时代旋涡,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号召力,通过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事业和理念,塑造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勇担历史重任的担当型政党。
三、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与政党形象建构的策略
当前已经迈入新的历史时代,国内外形势日益纷繁复杂,面对的困难、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加,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日趋激烈,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新背景等,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软实力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强大领导力塑造强有力的执政党形象。具体而言,强有力的执政党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塑造:一是技术赋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经由媒介系统向公众展示自身的形象;二是刀刃向内,驰而不息开展自我革命,通过切实提升党的领导力加强党的建设;三是加强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人民的监督下保障国家治理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一)技术赋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新工具
如今,全球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世界人民间的距离,也开辟了国家治理、政党执政的新场域,为政党形象建设带来新的影响因素与各种机遇挑战。传统媒体时代,党传播理论思想、执政方针与施政举措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相应地,当时党的形象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所影响。报刊、广播等媒体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传播内容经过严格的层级把关与筛选过滤。另外,党也可以通过重点宣传、设置议题等方式,强化公众对于良好执政党形象的认知。
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于政党的形象构建而言,一方面,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新的工具与途径,使政党可以借助诸如网络媒体等平台塑造与传播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自身形象,赢得公众信任与支持,这是形象构建的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生态与线下实地交往有所不同,在数字空间,各种符号、话语自由流动、多种观点彼此交锋、人人都是传播者,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与严肃规范的政治话语同处一个网络空间。面对如此直接的挑战与冲击,需要政党转换与调整思维模式,寻找并搭建适合数字空间的形象构建与传播方式,变挑战为机遇。
数字时代塑造并传播强有力执政党形象,需要切实把握数字发展形势,讲好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其一,在叙事层面,党的宣传机构需要转换其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一方面,在主流政治话语之外创新话语体系,用通俗易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播,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增强话语传播力。另一方面,构建关于执政党形象的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故事,又要展现党积极参与世界性议题、负责任的大党形象。其二,在技术层面,充分利用好算法数据。一方面,要通过算法大数据的引导,加强对强有力执政党形象的宣传。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也要时刻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督,这不仅是对党的形象传播进行监测,也是在确保数据与信息运行在合法依规的轨道上。
(二)刀刃向内,勇于开展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并非“虚构”,而需要植根于党自身队伍的建设。党的队伍只有保持着先进性思想、牢记着宗旨使命、拥有着高效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树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形象。如今世界局势错综复杂,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时,党如何继续保持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抓牢党的建设?一个关键性答案是开展自我革命、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和主动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确保党永葆光辉形象。新时代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也就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5]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必须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每个环节与过程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锤炼党性,增强政治意识,这不仅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切实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坚守党性和人民性也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做出更多的民生实绩。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自我革命中需要持续灌输到党员干部心中的关键理念,自我革命的过程也是理想信念得到淬炼的过程,确保每一名党员都能不忘初心,在党的旗帜下涵养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与精神。通过在思想建设中强调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每一名党员的党性修养,在思想建设的过程中使其牢记初心使命。
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扎紧制度“笼子”保障自我革命的顺利推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于党的建设中,不断严明纪律、严格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作为执政党,党更要时时刻刻加强对权力的监管与约束,避免权力的滥用。一方面,加强反腐败斗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腐败问题是存在于党内的毒瘤,不仅损害侵蚀党的肌体,对党的队伍建设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判断与评价,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因此,要持续性激浊扬清,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抓住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保持党员队伍风清气正。另一方面,完善健全党内法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党内法规的约束与监督,可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党员干部画下红线和底线,做到有规必严、有规必依、违规必罚。
(三)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党治国理政的权力由人民赋予,自然也要受人民监督。民主监督指的是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作为权力系统外部自下而上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民主监督不仅可以实现对党和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与控制,通过外界力量推动党的领导力提升,而且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执政党形象建设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与评价,通过加强民主监督,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党有更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增强党对社会各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党在人民心目中毫无私心、追求进步的伟大形象。因此,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助力塑造党的形象。
一方面,深化政务公开,提升政务服务“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代表着国家和政府治理全过程的“透明度”得以进一步提升,这是有效开展民主监督的基石。“权责清单”“负面清单”的公开,“12345”热线、“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将评价政务工作好坏的“指挥棒”交给人民群众,服务型政党的形象得以树立,人民的权益得到了充足保障,也于无形中推动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形成“能者上、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党的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更好塑造党的形象。因此,在新时代要继续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力量,畅通与人民群众交流的多元渠道,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构建民主监督机制的过程离不开党的领导。若是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可能出现照搬照抄西方经验、缺乏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错误。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程序复杂、主体多元,需要党的各级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多个主体共同配合与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中国共产党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号召力与凝聚力,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将多个主体的监督力量整合起来,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健全完善好民主监督机制。同时,也应持续强化党内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合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塑造并维护良好的执政党形象。
(本文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项招标项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辽宁全面振兴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DBZX004)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