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杨洪江: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力

发布时间:2024-05-16
字体: 打印
分享:
  所谓“力”,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定义的:主动的运动叫做力,被动的运动叫做力的表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定义,党的领导力就是党的领导的主动行为和党的领导作用于领导对象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决定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集中体现党的领导力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领导力以及现代化和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大中国特色既直面基本国情,又明确现代化的方向、任务和目标,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围绕人民、造福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现代化,是检验、提升、彰显党的执政领导力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最大靠山,是党的领导力的生命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反映党的领导的价值观,现代化观指导现代化的行动,正确的现代化观体现和彰显党的强大领导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就是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生命和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的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彰显了人民对党的正确领导的无比信任和坚定支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人民意志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党的领导成效的集中体现,贯穿于党的领导的全过程,贯穿于凝聚和体现人民意志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党和人民、党的领导力和人民意志互为依托、互为依据。离开人民意志,党的领导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力也无从体现。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样,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最大靠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意志与党的领导力相互依存、紧密关联、相互推动和提升的现代化。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体现人民意志才能彰显党的卓越领导力。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活力的源泉,党的领导力才有坚实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实事求是地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干扰,我们要保持冷静,集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从容应对。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特征。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推进现代化的事业同样不能照抄照搬。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国家虽然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开启者和先行者,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式现代化并不必然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国家的“原生型”现代化本质上遵循的是资本扩张的规律,而非以人为本的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和体现人民的意志,是人类历史上现代化路径的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必须开辟适合中国人民、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避开西方式“现代化”陷阱的必由之路,也是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适时开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目的就是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长期梦寐以求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凝集、体现人民意志,不断夯实党的领导力的群众基础,确保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伟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惊涛骇浪的世界局势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忠实地维护、发展、实现人民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践行根本宗旨的历史。党对根本宗旨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党对人民的言行中,体现在党的领导的全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多年奋斗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总是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宗旨意识、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党制胜的重要法宝。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党成立初期反复遭受的挫折,使党清醒认识到人民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党的领导权从何而来?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邓小平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成为领导者的唯一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资格、展现领导力的根本原因。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根据这一阐释,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政党“工具论”观点。邓小平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工具论”观点,并不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的否定和贬低,相反,更是对党的功能、使命的准确定位和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力是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得到全面彰显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对党的功能定位、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不断加强宗旨意识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为人民服务这一事关根本的问题上,必须要专心、专注、专业,决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分心,决不能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决不能有任何的敷衍。如果我们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者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力就会受到损害,党的领导就将偏离正确轨道,党就会变味、变色、变质,脱离人民,最终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领导地位,本质上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本质上是人民支持的结果。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之所以坚定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为人民服务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结果。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群众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是今后五年、十年以至更长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由之路,也是展现党的领导力人民性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任何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稍微疏忽、轻视或懈怠,都会危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危及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基础,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安全。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和评判中国式现代化质量和成效的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凝聚磅礴力量,在为人民服务中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离开人民,任何正义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使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如果脱离人民,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奋勇前行,也不能完成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的历史使命,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在党的领导中坚决依靠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依靠人民取得和增强的。党作为整体是领导者,党员来自人民,党员数量属于人民中的少数。因此,要科学把握领导的内涵,不能仅仅依靠党员单打独斗,而是必须从群众中寻找领导力的力量源泉。党的领导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党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党的领导力通过团结和依靠人民而得以强化和彰显。反之,党就会面临力量之源的枯竭,甚至有可能被困难压倒,给党领导的事业造成损失,严重影响和削弱党的领导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真正依靠人民,既是对党的建设、党的事业成效的检验,又是对党的领导力的检验。毛泽东认为,政治和民众密不可分。民众是政治的本质,民众是政治的关键。要不要民众、是否依靠民众是事关政治的根本问题。
  是否依靠人民,本质上是如何正确认识党和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寻找党的领导力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同时也要牢记人民的功劳,不能忘记人民的付出。无论党的建设怎样发展,有一个事实始终不变,即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我们党战胜的各种艰难险阻,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正是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有强大的领导力,战无不胜,推翻了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正是依靠人民,在百废待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正是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辉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的新长征,使命无比光荣,任务复杂艰巨,更加需要依靠人民,更加需要人民的坚定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人民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根本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人民的支持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人民,党的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离开人民,党的事业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党的事业的成功就失去了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新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能否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党的领导力的科学检验,同时也是对党能否坚决依靠人民这一根本立场的检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在“依靠人民”立场上出现稍微的犹豫和后退,党的领导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党的领导力的群众基础就会受到削弱,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遭遇挫折。党的领导须臾不可离开依靠人民,党的领导力始终体现在尊重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中。党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作为来自于人民的政治组织,党的领导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党领导的事业依靠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政党“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推进和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切实尊重群众、依靠人民,自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人民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不断夯实党的领导力的群众基础。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必然是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为民造福的事业,党的领导力也必然通过为民造福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福祉,把造福人民作为党的长期的、持续的、一贯的追求。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价值观,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毛泽东指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群众是讲实际的,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由人民进行评价,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党的领导力有很多方面,但首先和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现实的、直接的、切实的利益中。因此,共产党要想办法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利益,避免在人民面前“画大饼”,抽象地、空洞地谈论人民利益,避免陷入党的领导力与人民的感受脱节的尴尬境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推动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造福人民,人民得到实惠,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得到人民支持。
  造福人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价值取向,是提升和彰显党的领导力的必然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执政宣言,是党领导的事业的战略部署,是党的执政清醒和执政自觉。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为民造福的朴实意识,在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程度,决定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决定了党的领导力的强弱程度。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程度造福人民,充分展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优势,才能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五、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接受人民检验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也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主体。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作为检验和评判的主体,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价和衡量中国式现代化质量和成效的标准。毛泽东认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来自于实践,都是对实践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但这种提炼和概括是否正确,所采取的措施、推行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还必须在实践中接受人民的检验。党的事业,党的中心任务,只有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才能检验得失成败、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动党的领导力的持续、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力的综合展现,同样需要自觉、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评判。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检验、评判结果及时调适、改进和完善现代化工作,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用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通过党的领导力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顺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的坚定立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成为人民的现代化,成为提升和彰显党的领导力的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性的根本原则,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根基,不断锻造、增强和检验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注释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委员、培养处处长】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