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颜吾佴:《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探析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进行哲学探索的最高价值诉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其研究的核心,贯穿始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对马克思相关文本进行梳理也可以看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其人学思想。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直至成熟的过程。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成理路
作为经典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撰写的第二部著作。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犀利的语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哲学进行了批判,深刻系统地阐明了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从而对之前的哲学信仰进行彻底的清算,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这一过程中其人学思想逐渐形成。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最重要的一个理解视角就是产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迁。产业革命意味着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这是翻天覆地的变革。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占据优势的先进工业国。马克思恩格斯对产业革命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巨大的技术进步曾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产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推进了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自1825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大约每隔10年就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产业革命同时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其在创造出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产业工人阶级,且人数远远超过前者;在使资本力量不断强化的同时,也使工人贫困的积累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不断聚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无比憎恨,对生活在底层、处境日益困顿的广大劳动群众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着最深刻的关切。他们生活的德国和西欧,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时代的变迁迫切呼唤一种新的理论,科学地阐释欧洲社会之所以爆发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源何在、资本主义将向哪里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从而破除人们思想的迷雾。正是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学思想也应运而生。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创作的其他著作中对“人”的探索和研究。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所面对的西方思想文化背景。马克思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绵延2000余年并不断得以强化的西方希腊—基督教哲学传统是其生来就置于其中的文化土壤。人的本质思想是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其间经历自然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两个阶段。古希腊哲学以及基督教哲学传统融汇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之中,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理性为自然立法”,从而开启了哥白尼式革命。上述思想文化传统不可避免地对马克思的探索与研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使其不断认识到上述思想传统在理解、把握人的本质以及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问题上所面临的困惑。因而,在吸收这些思想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致力于其人学思想的创建。
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并非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早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他就对抽象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等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打破固有观念的藩篱,从社会关系层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经典的论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学思想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形成的直接动机——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
布鲁诺·鲍威尔、施蒂纳、赫斯等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性人物。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体系的批判从来就不是科学的、彻底的,始终在黑格尔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人因此存在于“宗教中”、存在于幻想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对于这些玩弄词藻、沉迷于在精神领域进行论证的哲学论调,马克思无比憎恶并坚决反对。
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出版;同年5月,赫斯所著《最后的哲学家们》出版;之后,《维干德季刊》连续刊登费尔巴哈以及鲍威尔和施蒂纳的论文,费尔巴哈对施蒂纳进行了反批判,鲍威尔和施蒂纳对费尔巴哈以及赫斯又进行了反批判,口诛笔伐,论争异常激烈。在对相关论争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后,已成为亲密伙伴的马克思、恩格斯、赫斯三人决定进行反批判,与青年黑格尔派展开直接论战。也正是在直接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世人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家们和自己的区别,对以往的信仰进行了清算,这也成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人学思想形成的直接动机。
二、马克思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从“抽象观点的思维方式”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是马克思在理解“人”的问题时其思维方式和以往哲学思维方式相比来说的重要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新哲学,其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其理解世界、理解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
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事关对人进行什么样的解释以及作出什么样的思考,这其中很重要的区分点就在于是“以人看人”还是“以物看人”。在对人进行理解和把握的时候,所坚持的立场和思维究竟是人还是物决定了思维方式,如果以合乎人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那么就能够全面地把握人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如果以不合乎人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把人看作物,以物的方式来把握人,就必然脱离人的现实性而陷入异化和虚幻之中。
传统哲学理解其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本体论”,坚持追本溯源、返璞归真的还原论以及两级对立的绝对一元论。在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运用这种抽象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在理解人时所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为:追求绝对的统一性的抽象观点的思维方式掩盖了人的历史性与发展性,使人成为一个单向性的、非历史的存在;消解了具有现实性的人的生命的多元化,使人成为一个失去了自由创造性的虚幻存在。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人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很难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让人从这种观念的桎梏与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因而,马克思在汲取传统思维方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把人放在历史和现实中来看待的思维方式,它以人自身为根据,实现对人与对象世界的理解,人不再是抽象的人、机械的人,而是具体的人、鲜活的人;人不再是分裂的人、片面的人,而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人不再是虚幻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理解的巨大飞跃,让哲学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成为可能,从根本性意义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的革命性变革。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文本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从此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还在于马克思人学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由此正式确立,并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审视、思考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以及人的解放,对人的理解无论是深度还是高度都超越了以往。
(一)现实的个人——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现实的个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也是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了现实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站在物质实践基础上,从实际活动的个人出发,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要求人们必须至少开展三种历史活动:第一种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能够生活也就是满足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种历史活动是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各种需要的满足;第三种历史活动是人类的繁殖。这三种活动自第一批人出现以来,缺一不可,从未中断,直到现在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正因为如此,“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视野中的“现实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人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自然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是历史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牢牢抓住实践这个理解人的核心视角,体现了马克思的多维视野,使对人的思考和研究从思想视域转向现实视域,从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解释人转向改变人、发展人,从单向度的人转向多向度的人。这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维,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现实性与历史性、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实现了辩证统一,得到了充分彰显,也将人学思想推向了新境界。
(二)从异化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当时工人的生存状况和劳动状况,提出了异化理论,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在异化的状态下,人是畸形的、片面的、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发展与自由,因此,必须消除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扫除障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首次科学的诠释,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其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与潜质的自由发展,人们能够自由地驾驭个人发展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希冀的全面发展以在其现实性的基础上分析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更为关注的是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也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重要社会条件是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共同体;关键环节是大力发展教育;必由之路是加强普遍交往;现实基础是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彰显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未来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是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对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充分占有,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立体的人、生动的人,实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
(三)历史性的现实社会运动——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复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的现实本质,即在劳动上拥有自由、在人际关系上拥有自由,以及实现全面的发展,通过解放实现复归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上述要求的满足。
解放是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方式,要促成属人的物从人的对立面回归人本身,让劳动、自由、实践、发展等人的本质属性不再以一种异化的状态对立于人,而是得到真正的满足,实现真正的回归。
此外,全体人的解放有利于实现人的本质。解放意味着束缚和桎梏的解除、自由的获取和发展的实现,现实的人要想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从现实层面给予了犀利而深刻的批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应然的、理想主义的运动,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运动。这项事业的成功需要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领导革命,只有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才有利于实现全体人的本质。也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个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能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才能真正扬弃人不能为人的异化状态,回归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状态,从而实现每个个体的真正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四、从三重视野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人学思想,从生成理路、思维方式再到主要内容无不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真理在中国的传播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仍历久弥新,光芒四射。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矛盾问题和新的使命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从个人、国家和世界三重视角来审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视野:反思与超越——引领公民走出认识的误区和现代性困境,培育现代公民
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深入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而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公民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跨越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人的现代化的界定必须沿着“从人的对象世界走向人自身”的路径,人的最终本质是追求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现代化阶段,人的本质集中体现为主体性的发挥和确认,要求人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精神等方面都达到主体性对象化体现的现代性所要求的水平和程度。因此,一个合格的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一定是一个立体的人、丰满的人、全面的人,即具有权利意识与自律精神、法治思维与公共意识、专业能力与健全人格。而现实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固有观念的束缚,国人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种种现实困境:传统的人身依附性人格、人对“物”的依赖性人格以及现代人的独立性人格同时并存;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思想依然在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乏其人;在一定范围内和部分公民身上依然存在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现象;个人主义过度膨胀,集体精神淡漠,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公共意识和精神缺失;部分青年缺乏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追求“佛系”“躺平”;个别公民毫无爱国之心,缺乏民族认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人的现代化转型道阻且长。因此,必须深刻挖掘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内涵,并以此为指引,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跳出既有的认识误区,克服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以及种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从自身做起,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做大写的人。
(二)国家视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诠释与生动实践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最生动的诠释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密码之一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善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做到顺民心、解民忧、谋民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谋利;就是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如何看待和推进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国家治理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解决的重要课题。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从管理到治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鲜明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人”这个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更加关注、突出、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无论是治理的主体、治理的内容,还是治理的手段、治理的目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有效的治理,通过有效的治理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是要以这样一种理念去实现中国之治,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彰显,从而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世界视野:实现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实现人们的解放,主要取决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解放。从社会形态的演进来看,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也从来都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从未停止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深刻思考。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霸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当代的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存在形态上不直接等同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其理解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初级阶段,是在国家和阶级没有消亡的当下对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崇高社会理想的现实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世界价值,其着眼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和生态五个维度的“五位一体”目标追求和战略思路,是逻辑严密、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其本质内涵是共存共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其价值追求是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其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治理理念,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作为其哲学基础。坚持多样性的统一,是融合了理想价值追求与现实可行性、符合当代世界各国发展诉求的科学理念,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最有力的回应。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极具现实性和未来性的思想理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彰显其生命力和科学性,引领世界战胜困难,迎接挑战,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导刊》2023年第04期
发布时间:2023-08-29 0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