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袁祖社:“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时代宣言

发布时间:2023-04-14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以上论述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实质在于,既着眼中国的历史、国情和现实诉求,又兼顾人类发展进步的前途和命运关切,提供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具有典范性、引领性意义的现代化新模式、新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和历史新篇章。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的理论新品质和实践新境界,需要在明晰历史背景、现实境遇与未来愿景的基础上,立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从存在论(世界观)、实践论(主体观)以及历史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其作出具有历史深度、时代高度和理论创新性的哲学反思与阐释。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开显了人类新型现代化的存在论新基础,具有世界观层面的深刻变革意义。近代以来,现代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现代人的世界观及其理念、逻辑和话语,都源自强势的、主导性的启蒙现代性理论和现代化实践。如此,一个具有无限生成性、开放性,一个充满多样性、差异性和可能性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被以抽象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方式狭隘化甚至野蛮地遮蔽了。置身于这一主观性建构的世界之中,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人在世界中的活动和存在方式,都潜移默化地被其逻辑格式化了。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直面由资本主义先发现代化以自由市场经济、资本逻辑、狭隘的工具理性以及不平等的支配与从属关系所建构的“世界观”图景和诠释逻辑,深刻剖析这一逻辑导致的环境恶化、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等人类生存窘境,强调“天下一体”“人类一家”,努力克服世界的西方和东方、愚昧和文明、先进与落后等启蒙现代性话语的偏颇,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效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生态)、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中国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之间的多重关系,向人类贡献了一种建设美好新世界的逻辑。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人类历史的长时段,遵循人类发展进步的合理性原则,深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蕴。启蒙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实践是以对自然的单向度征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对其他民族的野蛮与霸权性行径、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等为鲜明特征的。其结果是,不仅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而且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本身都“单向度化”了。由这种片面狭隘的实践观所支配的先发现代化失却了应有的价值目的设定和意义论关切,迷失了方向,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困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是探索、创新,是坚持在人类自觉地改变对象性世界的活动中检验、确证社会历史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真理性。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模式和道路探索问题上,兼顾实践主体与客体、实践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坚持普遍性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特殊性意义上的合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在遵循现代化共性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现代化模式,表明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成功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观内蕴的一个突出理论贡献,就是始终坚持在现代化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成功,向整个世界提供了历史本体论、历史主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目的论以及历史意义论问题上的新的主张和洞见,改写了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解释方式,贡献了以追求秩序、和平、正义为宗旨的新历史观。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西方启蒙现代性观念指导的现代化在历史观上的迷误和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追求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却从属于掌握大量资本、操控国计民生的少数资本家,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人所得而私”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这种历史观强调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对于现代历史观建构的核心性支配地位,导致了单边主义思维立场对于国际社会历史秩序的错误诱导。

  依据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还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这一原理揭示出的历史运动本质和时代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新模式的基本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新型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为全球社会在人类文明演进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顺利前行的风向标,它基于共生共在的逻辑,以历史总体性、生存合理性、实践主体性以及价值超越性等立场,超越了狭隘的利益本位的“民族国家观”,构建了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共同体本位和人类公共价值优位的新历史观。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并确证价值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人的活动之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内在性、内生性价值承诺、预设、规制与引导。毫无疑问,西方作为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一定有其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价值实践和价值评价逻辑。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历史传统、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理性的影响,西方现代化所追求、所确保实现的,必然是这一现代化之唯一合法主体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是资产阶级日益膨胀且不受约束的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资产阶级生存意志和目的的现实化。

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从根本上纠偏、矫正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坐标和实践航向,依托先进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综合优势,让现代化回归其价值正轨。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依照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站在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公共福祉的高度,深刻矫正了启蒙现代性所标榜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的虚妄性本质,戳穿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享受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过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信念,强调发展主体、发展动力的人民性,强调以发展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素质、能力、精神等方面的现代化,其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7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