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占斌: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6-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重大论断,并强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为推动力。“两个大局”和“两新”的重大论断,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新动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如今,中国式现代化破浪前行,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新动能的时代呼唤?
  第一,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趋势性变化,提出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的呼唤。
  第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呼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决定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金融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等发展战略。实现这些强国目标,就需要有新的动能,需要有新的推动力。
  第三,这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呼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再认识,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就必须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更加关注发展问题,特别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把握好了这个问题,也就把握好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第四,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友好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本身有真功夫,才能更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球经贸合作中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两新”协同发力的三重逻辑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而让“两新”协同发力,更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把握好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其一,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需要“两新”协同发力的理论逻辑。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不断改进。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生产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是不一样的,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就能推动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怎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怎样不断改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既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基于新时代中国实践的理论贡献,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其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需要“两新”协同发力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打开了前进通道。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实践,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生产力打开了更宽阔的通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因此,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提出,应当说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并在传承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其三,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需要“两新”协同发力的现实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但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存在许多“卡点”“瓶颈”,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在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重要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都对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提出了现实要求。
  塑造新动能的若干要点
  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必须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其一,认识要到位。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新动能,呼唤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应当说是把重大的历史危机感和重大的现实责任感紧密联系了起来。这不仅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因科技落后而被动挨打的沉痛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新动向、新趋势的清醒认识。因此,我们要秉承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高历史自觉和时代自觉,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时代提出“两新”的特殊意义。
  其二,创新是特点。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我们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在坚持“四个面向”的基础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其次,必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后,要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其三,改革要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每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需要面对的问题,也需要很多配套条件,从而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更好地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敢于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此外,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把经济全球化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结合起来,积极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7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