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力本质的把握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生产力指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之间的关系,体现着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在劳动过程和劳动组织中的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生产率的提升即单位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的提升来量化衡量,而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劳动组织中的应用来实现。
在劳动过程中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来提升生产率,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显著的动力因素。资本家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才能打败竞争者,通过牺牲对手的方式增加利润,由此获得发展。在这个体系中,如果资本家不壮大自身,就将被其他竞争者“吞并”。然而,科技创新不单意味着生产率的提升,也会使劳动者被生产资料(机器)替代。由于劳动才能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科技创新会导致价值和剩余价值降低。如此一来,商品数量增加,使用价值量增加,每单位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降低,利润率降低。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当商品数量不断增加时,价值和剩余价值却不断降低。换言之,更高的产量反而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马克思认为,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的最终原因。危机可以为克服资本主义的缺陷创造客观条件,不过这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众所周知,战胜资本主义也需要主观因素,即集体认识到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并实施行动。
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就社会主义合理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有以下基本特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工作中的统一而不是分离;工作对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去技能化;技术分工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导致人的异化,把人的能力消耗在碎片化的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依赖纪律而非监视,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与20世纪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相比,如今的劳动者们客观上更有能力在上述四个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产生的问题是,相较于技术落后国家发生的转型,技术发达的国家是否存在有别于过去转型的创新因素?答案是有很多,而且各种因素都很重要。在此谈两点:首先,鉴于各行各业普遍拥有高水平的生产率,物质激励不再是鼓励技术欠发达地区劳动者努力工作、以更多的劳动投入弥补技术滞后的主要方法。如果劳动者具备以更有效、更高生产率管理与改革经济体制的认知能力,生产力落后问题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劳动者现在已经具备这种能力。其次,一旦设定了生产目标与工资,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同步不同公司及部门的需求,合理规划经济各个层面的协调配置。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正在经历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中国需要面对过去刺激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也要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与环境限制增加、经济流动障碍等挑战。中国政府正在统筹协调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人口、消费、就业、老龄化、吸引外资等。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离不开规划,但这不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求。因此,提高生产力质量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关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中国正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创新。新质生产力旨在更好地通过创新来提升生产率,使生产率不再受传统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制约。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助力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并提升发展实力。同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表明,传统模式需要与新模式互补,而不是被替代。在这种理念下,不同的发展模式可以共存。
其二,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提升消费质量。2024年中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以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同时,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组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方式之一。促进绿色消费需要提振新能源汽车与电子产品消费,这也是中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原因之一。
其三,地方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把握各地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必须基于本地需求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机械地执行中央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涉及农业与农村。转变管理方式是支撑内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中国需要在农村地区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智慧可以助力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言“人民众而货财寡”。中国需要激励民众努力工作来提升生产率。因此,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必须统一起来,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否则,社会稳定就很难保证。此外,孟子言“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所以,政府的积极作为,如制定经济目标、保障共同富裕,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平衡充足与不足的方式。正如老子所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四,国际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并协调好国内与国际政策的关系。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对国际法治的维护,都是中国对增进全球人民共同福祉的重要贡献。此外,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为9.1%,在全球范围处于较高水平。为了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中国将持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条件,提供服务保障。这种开放是无差别的,但必须是高质量的,即基于真正共同利益的开放。在国内与国际政策协调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五,发展与安全。基于安全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非常稳妥的方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之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与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变、摒弃“唯GDP论”的增长模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一致。
习近平主席强调:“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总之,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因素。中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政府正在采取务实、问题导向的工作方式,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实现稳步发展。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