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坚持和推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党在新时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牢牢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沃土,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融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审度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注重把握五个关键点,不断开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在此,我们不得不阐明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往往被意识形态研究者忽视的问题:撇开历史条件把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当作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把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本末倒置。简言之,意识形态不是包罗万象的“万花筒”,更不是仅仅书写在典籍中的观念上层建筑,要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中把握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离开生活和实践,意识形态就会变成纯粹的演绎,更不用说用意识形态去统领社会生活的全部了。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的讲话中重申:“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我们透过意识形态的重重迷雾确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时,一定要在新时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从而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受到经济基础的规制,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通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的幸福度,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无从谈起。无论任何时代,中国共产党都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进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因此走向意识形态扩大化,把意识形态塑造为社会发展的万能动力,进而走向唯意志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有所改变,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也不可能脱离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去空谈意识形态领导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通过社会有机体中意识形态所发挥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我们要从横向维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空间构成,把现实社会理解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空间场域中的辩证统一,把二者的矛盾运动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其不仅由经济基础决定,还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仅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文化领导权,更在于通过在社会有机体中充分发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而为物质生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提供思想保障。
深刻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归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意识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列宁指出:“把政治鼓动扩大到必要程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不进行这样的揭露,就不能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因此,这一类活动是整个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列宁对待群众革命意识的态度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中国共产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要体现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能够从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引中廓清价值生活的方向,坚定精神生活的信仰,进而构筑起民族复兴的蓬勃动力和力量源泉。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右翼知识分子无数次宣告过意识形态的终结,但历史的史实和社会生活鲜活的实践表明,意识形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有机体中发挥着现实影响。一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所感叹的,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种种事实表明,没有这些特殊的社会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犹如空气之于人之生存,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生动的现实生活以及意识形态斗争,启发和教育人民群众,以鲜活的实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改造自我的思想意识。简言之,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在新时代把握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不仅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破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政治诉求,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回应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诉求,确认反映新时代中国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文化逻辑,构建符合新时代实践需求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升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最终推进人们获得社会发展红利的文化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就是新时代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根本出发点。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最根本的就是要确保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前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才不会偏航,我们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也因此而更加稳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当代世界林林总总意识形态中的一种,而不将其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就会复归到民主社会主义用康德哲学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窠臼。究其实质,这种观点是通过人为制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进而分化和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此达到放弃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指导地位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观点如果不是出于任何恶意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愚昧无知,陷入唯心主义观念论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人类社会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价值追求,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在于,它旗帜鲜明地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追寻人类社会生活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历经500年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科学转变为革命实践的历史进程中确证的。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中,共产党人所秉持的社会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也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肇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其鲜明的阶级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原因在于这种科学的理论不仅反映了社会实践,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和人类解放的前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理应被置于国家治理层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亦是要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中加以确认和巩固。
勇于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人类社会更是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某种程度上,作为矛盾表现形式的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推动力,斗争精神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也是百年来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密码和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与此相应,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探寻新时代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创新路径,如何在伟大斗争中筑牢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新时代的大问题。同样道理,我们唯有不断提高应对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能力,才能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挑战,进而不断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伟大斗争中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要在实践中找准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增强斗争本领、把握斗争规律。
我们必须科学评估以及正确对待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斗争艺术,进而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开展系统性、深入性、创造性的伟大斗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在斗争意识中抓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惊涛骇浪,我们唯有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进行积极有效的斗争,才能够化危为机,在斗争中解决发展的难题。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中残留的旧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衍生出来的敌对意识形态,我们都要善于旗帜鲜明地举起斗争的旗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斗争艺术、坚持不懈进行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历史。
持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
为适应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创新发展的需要,需要在话语主题创新、话语主体素养创新以及话语载体创新形成的综合创新系统中实现党在新时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新飞跃。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题创新。要在坚守思想“内核”和调整理论“外围”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话语主题。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运用这些内核思想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所提出和形成的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外围”。理论“外围”随着时代背景、地域差异、发展状态等实际话语情境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要不断革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流行的话语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运用贴切的、实际的、鲜活的话语来阐释意识形态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素养创新。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打造意识形态话语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个“中流砥柱”。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队伍和理论创新队伍。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意识形态工作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原则,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认真接受和分析群众在接受意识形态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核心关切,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创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创新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突破利益藩篱,从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毅力,刀刃向内、自我挑战、自我施压,清除各种陈规陋习,提高意识形态的亲和力、科学性。意识形态工作要保持吸引力、影响力,发挥正能量的作用,需要在内容品质、内容表达、内容呈现上下功夫。必须使意识形态内容更好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要,以内容优势来获得群众。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社会信息交流媒介。在互联网这个新型战场上,能否守住、能否打赢,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因此,必须创新舆论方法,在多种思想认识中发挥引领作用。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