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理论专家侯惠勤概谈1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科学发展,十年辉煌。这辉煌中闪耀着党的理论创新所迸发出的真理光芒。

  近日,记者就党的理论创新这一话题访问了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

  记者:胡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您看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贯彻的脉络是怎样的?

  侯惠勤: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改革发展基本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

  邓小平曾富有远见地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新阶段的转折点,面对着发展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此时不仅要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的提升;不但要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不但要关注“突出重围”“闯出一条路”,同时要更加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协调;不但要关注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但要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发展观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并用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不仅有已明显表露的,如“三农”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等,还有难以预测的,如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有些是发达国家已经走出的困境,如污染、城市化等,但由于初始条件不复存在他人不能照搬,有些则是没有任何成功先例的崭新课题,如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挑战所涉及的深层次矛盾,都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改革去解决。应对挑战不仅要承认困难、解决问题,更要一种战略眼光、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靠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后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挑战,是初步发展以后形成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挑战,是朝着新目标、新方向前进中出现的新的挑战,也是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闯新路、开新篇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有效应对这些新矛盾、新挑战中形成和贯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这一基础上跃上新台阶的。

  记者: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侯惠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就连西方的一些人也承认,中国面临的是一些甚至连有的发达国家都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唯有从世界文明潮流和民族历史阶段的新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在民族复兴和文明多样性的道路上取得新进展。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就在于既以中国自身现有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中国(民族)的发展和世界(人类)的发展新态势结为一体;既着眼于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而有很强的实践性,又体现了当今历史的新趋势而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将在继续展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这一内涵。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必然导致我们在时代观、市场经济观、权力观、政绩观、人才观、文化观、道德观、战争观等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上的新认识,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破解了“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标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掌握了民族发展的主动权,而且在世界上获得了发展的发言权,在“世界性话语”中奠立了“中国话语”和“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话语权。

  记者:近10年来,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侯惠勤: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掌握了统筹兼顾的主动权。

  “统筹兼顾”不仅指涉经济社会发展,也不仅仅指涉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根本的是推进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自身建设伟大工程的结合,表现在一刻也不放松经济工作和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兼顾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点,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 应对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斗争新特点,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且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

  从发展的意义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再定位。进入新世纪,意识形态建设除了原有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还越来越显示了其对于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国家 “软实力”的核心构成,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作用;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具有引领作用;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人民、指导实践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基础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调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强调要努力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提出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8年来,这一工程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上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破解的方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全面促进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有机统一,“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就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就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

  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上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正如胡总书记所指出的:求真务实,“关键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记者:如何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侯惠勤:科学发展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注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换言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过程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在回答“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时,始终贯穿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精神,其根本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用以指导今后一切工作实践。“发展是第一要义”,只有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以人为本是核心”,只有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立场上才能扫清各种迷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只有从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才能获得立足点;“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只有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才能真正实行。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前提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网络编辑:嘉扉

  

  



  



  

  

《解放军报》2012年11月7日
发布时间:2013-7-15 21:48:45
  
发布时间:2015-04-10 18:20: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