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时代化的创新概念,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从内在逻辑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发展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新型概念的生成过程是新型文明形态演进的生动缩影。“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的生成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政治确认,并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开创新型现代化道路和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贡献,并深刻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质。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的整体样态。从人类文明发展谱系来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文明形态、封建社会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形态,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已然状态或实然状态,但文明形态的分布并不是平面化的,而是呈现出时间性与空间性复杂交织的状态,这也就造成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明谱系中的最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时蕴含着基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
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一种集成形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秩序,体现了对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体系及其话语体系的反思和重塑,旨在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出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全球治理新秩序。这种全域性、根本性的秩序创新,不是一种修补性创新,而是蕴含着鲜明的原创价值,是基于古今之变、中西对比、新旧转换进行的时代性创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视这种创新性,就要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文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及其塑造工程,仍旧主要介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西方文明所引领的,是原发型现代化国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既有形态;而中华文明所要形塑的,恰恰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所谋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基础、时代环境、作用机制、生成逻辑、文化基因、价值基础的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是一种时代性跃迁和整体性重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开创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昭示了这种文明形态的原创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概念创新、命题创新、视角创新。就其概念创新而言,体现为文明秩序的重新界定;就其命题创新而言,体现了文明议题的创新回答;就其视角创新而言,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思维转换。
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过历时性对比分析和共时性对比观察,在深刻总结文明发展经验和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弊端基础上提炼出的原创性概念。恩格斯曾经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这不仅是就其发展历史、组织规模而言的,而且是就其历史创造和国际影响而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成就对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全党共识的形式对百余年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发展格局、存在形态、文明特点进行高度总结,并以一种新型概念的形式进行表达,充分体现了通过提炼原创性概念、范畴和表述建构时代化话语体系的自觉。
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具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属性的时代命题。这是基于时代发展要求和现实发展境遇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通过建构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尤其是当前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时,迫切需要新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倡议和主张,来解决经济衰退、政治极化、气候变化等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一种建构新型文明形态的自信心态,这种文明心态的生成既是对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主导的文明体系和发展格局的一种辩证批判,也是致力于建构新型的全球治理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型国际关系的一种选择。
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视角创新,强调对既往和现有文明形态的一种借鉴和反思。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理论影响、范式误导和话语禁锢,在对待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形成了新的观察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与维度,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文明自觉和文明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不仅增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内在活力以实现时代复兴;而且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精神自觉,有助于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变革世界的行动自觉。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民族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打上了深刻的中国发展印记,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文明基因。民族性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特性之一,文明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是其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向度。正如马克思曾立足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对其民族性及其发展性进行的分析所指出的:“‘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形态,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当代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高度凝练升华的中国形态。这一新型文明形态,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并且在与世界不同文明沟通交流中吸收借鉴了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质。
究其根本,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基于特定时空条件下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和实践经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打上了深刻的中国实践烙印,也传承了深刻的中华文明基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格局而形成的文明形态,这种形态体现了应然原则与实然要求之间的科学深层互动,体现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人民意志与国家战略之间的转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充分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这种发展逻辑从根本上来讲,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态,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态,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发展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性具体体现为四个层次。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崭新的形式、鲜明的特色深刻印证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内在契合性。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长期历程,中国从落后时代到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转换,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充分表明中国的发展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转化为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塑造出的现代文明形态。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在“两个结合”中经历了从一般到具体、再从具体到一般的转化过程,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政治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传统习俗惯例等进行深度结合的产物。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转化为治国理政资源的结果,体现出“中国式”与“苏联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时空条件方面,而且体现在价值理念方面,“中国式”的新型文明形态摆脱了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教条化趋向。其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坚持本土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将不同文明成果的精华进行了适应性吸收转化的结果。这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将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发展条件、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现代化道路探索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自身发展逻辑和科学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不仅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实现了不同文明精华的本土转化和当代转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此,中国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科学整理、系统阐发,接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资源时空形态的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以结构调整、系统重塑、历史变革的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属性,而是彼此依存的两种特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规律,肯定和确认文明的世界性是客观认知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本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更加需要中国。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要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上生成、发展和演化。这就决定了文明形态总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是各种文明形态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是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基础,也是揭示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条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开创的新型文明形态,既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大党独有难题,也在摆脱绝对贫困、维持社会长期稳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跳出历史周期率等世界性难题方面进行了独创性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创新性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中华文明的演进态势,而且为解答世界课题、攻克人类难题、回答全球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和平发展战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当今世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难题、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都已然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性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既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意义,也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启发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创新性探索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发展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这对于广大的与中国具有同样发展境遇的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加快自身发展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方案,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为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在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对比中,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的科学性、协调性、持续性吸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学习。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建构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通过不可争辩的事实扩展着自身的世界性。长期以来,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之治”,而且建构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性的扩展不仅展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般规律、一般特征,而且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现代化发展规律进行深度融合,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也蕴含着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探索,有助于其他国家从中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性的扩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伴随着世界人民的认知过程和对比进程而不断推进的。面对当今世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政治极化、制度失灵、治理失效、政局失序等乱象,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文明形态来引导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世界议题。探索建构新型的文明形态,不仅是一国一时的问题,而且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全局、世界发展整体、全球治理根本的世界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图景,深刻总结文明史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时代之问作出了符合规律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22日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潮流缔造光明未来》的主旨演讲,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21世纪尤其是世界百年变局中的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包容性
包容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证。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共处于这样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道路的权利和义务,也都有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本国、本民族智慧的权利和义务。人类社会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应该是广泛性、包容性、开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竞争性、封闭性的。广泛性探索能够充分激发不同主体的创造性、创新性、开拓性,从而为人类社会寻求和建构出真正符合人类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格局。那种企图以一种文明形态、民主模式、发展道路来强加于不同时空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条件下的做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背离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是无效的。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民主观、价值观、发展观,是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试图建构单极世界的手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质,也具有鲜明的科学属性和价值属性,是中华文明这一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能够在21世纪绽放出新的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中国一直致力于独立自主地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为建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积累性发展创造的成果,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一种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都要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承了科学的文明观和文明思维,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对不同民族国家文明形态的包容,二是对不同社会性质文明形态的包容,三是对不同发展阶段文明形态的包容。这三种包容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明形态同样如此,不能苛求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和国家实行同样的政治制度或发展战略。“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殊性和不平衡性的必然结果,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文明形态都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这是客观规律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表现出的包容性自觉。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发展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的文明形态,体现了鲜明的主体自觉、历史主动和时代自信。这种文明形态具有历史性,深刻浓缩了历史经验、揭示了发展规律;具有现实性,科学回应了现实问题、突破了现实困境;具有未来性,创新回答了时代课题、引领了发展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性是创新性的基础,而创新性是发展性的表现,只有发展才能不断赋予文明形态以新质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摒弃了造成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追求全面协调发展并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了造成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追求物质和精神层面全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了旨在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追求基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来讲,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批判和超越。审视资本主义文明,不仅要看其原生形态,而且要看其衍生形态,全面考察和评价其传播价值与借鉴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具体性、经验性与规范性的统一,这种文明形态的发展性不断展现出其科学性的内在品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需要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从而建构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形态和人类社会。应然演化为实然的过程,是历史主体奋进留下最有价值的印记,也是文明得以接续积淀的重要条件。在一球两制、中西竞争、资强社弱的世界整体格局中,本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就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更加剧了“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的出现,世界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架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个维度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系统回答。在价值理念层面,中国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来对冲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在国际战略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以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理想目标层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冲美国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凡此种种,中国致力于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明演进历史经验、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为基础,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平行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新型国际关系,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于资本逻辑所建构的剥削性、暴力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全球权力分配格局;中国致力于营造一个世界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并始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际格局,反对基于单边主义的各种形式的经济制裁、武装干涉、意识形态渗透等;中国致力于在新型政党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文明关系的基础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反对基于文明冲突、制度更迭、民族歧视等划分的世界阵营。这一过程正在逐渐由量变到质变,近年来,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展持续低迷、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治极化趋势不断加重等,进一步推动了“东升西降”的趋势。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图景,建立起了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文明格局和治理秩序,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而且体现了文明演进的融通性,对于增进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质本文系yl23455永利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2022Y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1@WTG006)、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一般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YB2021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彬彬,yl23455永利助理研究员,yl23455永利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yl23455永利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