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秀丽 刘芷由:新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新中国诞生之际,世界风云际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在经济科技发展中取得伟大成绩;团结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团结和支持广大亚非拉国家。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溯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影响和贡献,从新中国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汲取坚定前行的智慧力量,对于新时代,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2]新中国的历史和成就激励和要求广大党员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数典忘祖,不妄自菲薄;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绩,是人类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的成果。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新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新中国“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地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P478。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世界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注重制度构建,建立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的制度因素和价值理念,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新中国一诞生,就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造与制度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工业化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4月,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丰富,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新纪元。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一批基础工业,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所有制的改造,到1956年,通过合作化和和平赎买等手段,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土地改革对广大处于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制度压迫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制定,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通过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伟大成就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和肯定。1954年10月,越南《人民报》刊发的社论评论了新中国的成绩,社论转引和评论了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的讲话,毛泽东指出:“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4]P350越南社论认为:“这些金言玉语,我们越南人民在我们正为巩固和平、实现统一、完成我国独立和民主而奋斗的时刻也要深深领会。中国和苏联已开辟了胜利的道路。我们越南沿着这条道路走,也一定会取得胜利。”[5]P77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发展道路建设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6]。社会主义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发展道路,开启了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顶住了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的态度,并实行封锁和威胁。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必然失败,新中国不能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确,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面临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新中国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生产,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历经艰难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在1956年曾这样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7]P124新中国诞生后,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崭新的姿态、更主动的创造精神建设国家。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国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华儿女发愤图强,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新中国发展自己,造福世界。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为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有力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饱含国际情怀,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经贸往来、工程援建等方式,支持和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展现了大国担当与共同促进世界发展的决心与行动,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受到帝国主义封锁和压力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独立。以坦赞铁路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为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帮助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极大好评。中非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新中国的发展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发展;是立足实际探索出独特之路的发展。新中国实力的显著发展,工农业飞跃增长的速度,国防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赢得了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与人民的关注和钦佩。中国发展的成功,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这些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瞩目成绩,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正在摸索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指引了方向,“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P8-9。
三、新中国团结和支持了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得到苏联、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力量,增强了世界人民民主阵线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发展趋向。
中国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的力量。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肯定了这个条约,认为这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9]P131。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于苏联和中国来说有双向互惠的良好影响,保障了中国国内建设与外部环境稳定。苏联援建中国,彰显了社会主义阵营内互帮互助的兄弟情谊,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苏之间的援建合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团结合作,一起抗衡帝国主义,共同应对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中国支持苏联关于召开首脑会议、普遍裁军、永久禁止试验、制造和使用核武器以及取消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等建设性建议,并为实现这些建议而努力。但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一方面坚决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为尽可能维护中苏友谊,我国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在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中,中国从大局出发,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调解工作。中国倡导和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承认独立和平等原则。中国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出发,希望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团结和稳固,以防社会主义阵营被削弱。在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活动,并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中国代表团还出席了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庆典活动的64个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认为世界上社会主义总体力量超过了资本主义的力量。
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交流往来、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沟通团结,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斗争。中国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合理要求和呼吁,支持保加利亚提出的关于巴尔干半岛成为无核区的建议和巴尔干各国签订多边、双边互不侵犯和合作条约的建议,支持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关于成立欧洲集体安全和中欧无原子武器区的主张,支持民主德国缔结对德和约、巩固民主政权的努力。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争取国家统一,以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中国还同这些国家签订贸易、科技和文化协定,加强经济合作。这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威信和地位大大提高。
四、新中国是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时刻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视为己任,展现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10]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扩大了世界和平阵营,增强了社会主义和反帝民主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信心和勇气,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巩固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破解难题、应对困局,受到广泛赞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团长克里门蒂斯在联合国大会上批驳所谓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及远东和平存在着‘威胁’”的论调,指出“恰恰是经过百年来反帝国主义斗争的今天,中国已真正成为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向侵犯中国人民主权的帝国主义者屈辱让步的情况下解放出来”[11]。
(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威胁着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在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武装干涉朝鲜战争,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美国,对于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是血与火的考验”[12]P27。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议》,“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3]P7抗美援朝极大程度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反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二)支持和推动世界和平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核军备竞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保卫和平的运动。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中国积极参加一系列和平组织和运动。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于1949年10月成立。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人数就达到5亿人,中国签名人数达2.2亿人。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1951年,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三十七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举行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特别通过了一项决议拥护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召开。1952年12月,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中国代表团共有代表59人。“我们忠实地执行了全国人民对于我们的委托,在大会内外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热烈愿望和坚决意志。”[14]大会的召开加强了世界人民的团结,扩大了和平阵线,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三)坚持和平政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中国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团结起来,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制约侵略势力,求得世界和平稳定。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阻挠在关于朝鲜问题上达成协议,中国所作出的真诚努力,博得不少国家代表的称赞和好评。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外交,使国际形势进一步缓和,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杰出的外交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新中国以其鲜明和独立的外交形象令人瞩目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新中国为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50年代,众多亚非国家渴望民族独立与主权平等,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第一次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致力于化解各国疑虑,阐述了中国的主张。万隆会议消除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疑虑、误解,中国爱好和平的方针得到许多国家的理解。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期间,这一原则得到确定。“印方认为,如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所有国家相互关系中获得认可,那么世界就几乎不会有任何冲突和战争。缅方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一切国家都是适当的指导原则。”[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与认可。1956年9月,越南《人民报》社论评论道:“这就是亿万中国人民正在振奋地建设社会主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日益壮大,以中国为首倡者之一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中立政策获得愈来愈多的国家的赞同。”[5]P6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这一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5]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和平协商,使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中国与邻国,包括缅甸、阿富汗、尼泊尔的友好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中国同这些国家签订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是对美帝国主义力图扩大它的侵略性的军事同盟,制造亚洲国家互相对立阴谋的一个重大打击。这些条约还发展和加强了中国同亚洲一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中国努力缓和中美关系,争取同美国进行谈判,但是,美国进行战争叫嚣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恣意策动台湾当局反攻大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马祖,有力地挫败了美国的阴谋。中国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推动形成了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1971年10月25日,中国终于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席位,这反映了战后的历史潮流,这股正气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不懈努力。
五、新中国同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推动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给世界帝国主义体系以强有力的打击,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新中国鼓舞了为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奋起反抗,加强了民主、和平、正义的世界力量。
(一)中国支持亚非拉被压迫国家和民
族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亚非拉国家相同的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遭遇以及反帝、反殖,巩固国家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亚非拉国家团结与合作的共同基础。中国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亚非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团结合作会议。1949年11
月至12月,亚洲、大洋洲工会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亚洲、大洋洲工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世界工联亚洲联络局的决议》和
《告亚洲各国工人和一切劳动者书》两份文件。会议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世界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斗争方向与可借鉴路径,增强了独立斗争的信心,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中具有重大意义。
当时,美国对亚非拉国家的干预和侵略甚嚣尘上。中国通过世界和平大会、亚非人民团结会议等,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予以谴责和揭露。同时,中国推动亚非拉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推动相互支持、共同斗争。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爆发反法武装斗争,反抗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在阿尔及利亚人民一边,并通过第三国对阿尔及利亚提供了援助。中国的妥善考虑深得阿尔及利亚方面的赞赏。1962年2月,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阿尔及利亚治愈战争创伤,发展民族经济。中国还支持和帮助刚果、坦桑尼亚等非洲新兴独立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对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广泛而长远的支持,赢得了非洲人民的信任。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运河航道由埃及管理。英国和法国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并联合美国宣称苏伊士运河是国际水道,不承认埃及对运河实行国有。10月,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侵略战争。中国坚决支持埃及政府的正义要求,反对侵略行径,支持埃及人民的斗争。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拉丁美洲掀起了反美风潮。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美国采取种种手段企图颠覆古巴革命政权。中国对古巴的新生政权给予大力支持。同年11月,中国同古巴签订经济合作协定。1961年,中国购买了大量古巴出口商品,挫败了美国企图通过禁运扼杀古巴的图谋。在1962年导弹危机中,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支持古巴人民的反美斗争。1964年,巴拿马人民掀起全国性反美浪潮。1965年4月,美国派兵侵入多米尼加,遭到多米尼加人民的坚决抵抗。中国坚决支持和声援这些国家和人民。
中国支持越南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从1961年,美国派出“特种部队”进入南越,后来又袭击越南北方。到1965年3月,美国将“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中国在道义和物质上支持越南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越南领导人承认,没有中国提供的援助,越南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还同其他国家一起积极寻求维护日内瓦会议精神、恢复老挝和平与独立的途径,最终促成了1962年《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议定书》的签订,后来,会议协议并未得到履行,但这次努力,极大地促进和鼓舞了蓬勃发展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赞同和支持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政策的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中国肯定了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1963年5月,非洲统一组织宣告成立。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支持。
(二)中国注重同周边国家的沟通
当时有些周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对新中国还不了解,存在各种疑虑。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中国努力打消周边一些国家疑虑。1956年底到1957年初,苏伊士运河战争和波匈事件发生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带队先后访问了周边8国。1960年春,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后,国际一些不友好势力趁机挑拨,周恩来总理带队访问周边6国。1963年7月,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中国坚决反对这一仅仅有利于核大国垄断核武器的歧视性条约,已经出现分歧的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少数国家对中国关于核武器的态度也产生疑虑。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的亚非13国之行,充分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在访问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作为已经取得民族解放运动胜利的国家,有义务支持尚未取得胜利和即将取得胜利的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周恩来还提出了处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原则,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周恩来强调:站起来了的亚非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国际问题不能只由几个大国来决定,反对无视亚非新兴国家的独立意志,抹煞这些国家的地位的企图;世界上所有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应该一律平等;任何人采取以大凌小、以强欺弱的做法,都是绝对行不通的。这些原则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切实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团结互助
中国阐明自己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态度:亚非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还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上的独立,亚非国家应该互相支持,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非拉国家间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逐步走上了联合斗争和共同发展的道路。1964年10月召开的不结盟会议,首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中国倡导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关系,通过合作互利以求得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求得全世界人民的进步。中国在提出倡导的同时,身体力行,为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而努力。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毛泽东主席说道:“我们是第三世界,我赞成第三世界的国家要互相帮助。第三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人怕蚊子,大国怕小国呢。”[16]P2663中国对正在争取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大量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援助,赢得了亚非拉国家的欢迎和信任。“党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尊重和赞誉。”[17]P12二战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六、对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的诞生取得了伟大成就,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一)要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8]。回顾新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中国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再被轻视,是党和人民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新中国得到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和一些西欧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期待着中国共产党的失败,预言新的人民政府将会像旧中国政府一样,不能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P20。面对威胁和挑战,新中国满怀信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进程。新中国的成就不容歪曲,不容否定。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评价,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0]P17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树立民族自尊心,珍惜民族独立,否则国家无法站立起来。新中国的建立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历经曲折,最终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历史底蕴,有前进动力,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新中国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中国阐明立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对于国际上一些人担心中国“国强必霸”,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21]历史是客观的。它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从而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P17。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坚持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坚持热爱和平、珍视和平的立场,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动摇。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通过历史可以看到,“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2]中国是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历史,勇于担当,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三)顺应世界大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应时代潮流。“放眼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主义苏联发展壮大,东欧成为社会主义的天下,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确实有‘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啊!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的,也是借助这个东风站住了脚的。”[3]P18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大势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改变了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党的二十大宣告:“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展示了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之时,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发展进步的良好形象和切实努力。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务实的行动造福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人民相信,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人民深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中国继续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不断发展,走向光明的未来。
(四)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新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作出巨大牺牲,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回顾历史,铭记历史,要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前进”[3]P4。要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学历史、知历史,要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3]
学历史、知历史,要增强历史主动。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信心百倍走向未来。“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7]P62
学历史、知历史,要发挥历史主动。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绘就了和平与发展的壮美画卷,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的历史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对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发挥历史主动,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使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更加焕发。
(作者简介:苑秀丽,yl23455永利研究员,yl23455永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芷由,yl23455永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yl23455永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项目编号:2019mgcz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