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7—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提出并加以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其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对新时代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唯有变革激荡的大时代才能孕育出深刻的思想理论。当今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阔、最深刻的变革,世界历史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深刻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辉煌成就、伟大目标迫切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来引领和推动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任何文化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打破西方现代化神话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追求的千年梦想变成现实。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当前我国钢铁、水稻等很多商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已经走过“富起来”阶段,迎来了“强起来”阶段。“强起来”,就不能有文化上的短板,这是因为物质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先进文化来引领和推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的精神世界贫瘠,就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奋力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之上,因而需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强有力的文化引领前进的步伐。
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在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进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统一思想,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奋斗的磅礴伟力。正是在此背景下,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新的文化发展任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表明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化思想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发展目标。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亟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今时代,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数字化、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交叉形成的数字技术体系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正在发生不同以往的全新革命。数字生产力、数字互联网技术使世界各国联为一体,内在地要求不同地区、行业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以融合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国际环境日益变化,世界历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逆全球化现象明显,地区冲突频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全球性问题至今无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另一方面,国际力量的深刻调整,带给我国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时代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该怎样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历史厚度决定战略高度,文化底蕴决定发展速度。加强文化自觉性,巩固、提高文化主体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关系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逻辑和冷战思维等落后观念解读中国,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说法。在西方媒体左右世界舆论的状况下,世界文化发展表现出西强东弱的格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提升中国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底气。因而,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事关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经验以提炼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在准确把握世界思想文化互相激荡、我国社会观念深刻变革的基础上,在全面解决我国文化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自身鲜明的理论特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人民群众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提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等一系列原理。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激活、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精神,更加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呈现。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这就是人民群众立场,它强调人民群众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发展者,也是文化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加自由,由此深刻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的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人民立场的重要性,并强调要将其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加以落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具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不同在于,二者的世界观、价值立场截然不同。因此,习近平提出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重要论断。这些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二)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文化发展的根基和底蕴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思想发展方面,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重视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特质。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特质及其普遍性价值进行了深刻阐发。例如,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天人合一、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就不会有如今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只有立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理解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提出要坚定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资源宝库做好文化建设工作,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关于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关于文艺创作,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立足当代生活,而且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传统文化血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关于如何搞好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资源宝库。
(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并为其发展服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建设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新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时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形态,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任务。在如何建设新时代新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汇集,因而必须加强我们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建设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别开生面,使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使国际传播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承担实现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在文化发展方法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的“结合”是互相成就,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文化根基,为文化自信铸就文化主体性依托,同时为理论和实践创新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不仅有理论观点的创新与突破,而且对新时代文化工作布局提出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产生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它对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深远意义。
(一)提高国家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在这一关键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得尤为重要。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影响力、价值观感召力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强大力量。文化因素是国家软实力的精神支柱,充分体现了国家软实力的内在主体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化、学理化的深入总结和概括,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原则、路径及其重大义。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自觉,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的战略意义,在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指导,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文化自信自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针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挑战,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此之后,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1]。这一重要论述,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更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了文化自信,使新时代的新文化成为最先进、最具力量的文化形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篇章。
世界文明丰富多样,中华文明独具特色。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是我们独有的文化优势。习近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文化形态。由此,中华文明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底气和自觉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中国始终追求、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决不搞文化霸权。中国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文明在秉持开放包容、坚持交流互鉴中不断发育和成长,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是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突出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必将极大地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继续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张建云,yl23455永利;李银萍,yl23455永利大学)
(基金:yl23455永利创新工程项目(2023MYYA01);yl23455永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项目(2021mgczd002))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