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用以指导人类变革性社会实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体系。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一样,都具有历史发展性。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性质的现代化理论引领人类社会展开各自不同的文明实践,形成各自不同的文明形态。工业革命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而引领人类社会前三次工业革命、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都在西方,因而西方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一度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所“效仿”的对象,而西方现代化国家也将“人类文明开化”包装成自己的使命,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颐指气使”“指手划脚”。然而,事实上西方现代化理论并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尤其是进入当今的后工业化社会和大科技时代以后,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现其理论的局限性,而其所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也日渐进入文明困局。与之相反,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明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成功经验,基于自身基本国情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创新和超越,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也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我们以现代化意识形态的主体自觉性、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有利于我们掌握现代化话语权,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难以引导人类社会突破文明发展困局
以工业化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西方国家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因而有关现代化的标准和理论也始于西方国家,加之其强权与话语霸权,促成了“西方优越论”大行其道。西方现代化理论似乎承担起“文明开化使命”,指挥着世界各民族国家沿着“一元单线的文明进步路线”进行着广泛的社会变革。但是,实践中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没有在后发国家得到成功“复制”,反而将人类引向文明困局。与之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日益展现其理论的先进性,是打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局限、实现人类文明全面超越的新质现代化。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文明开化使命”
“现代化”这一概念与发展经济学中的“发展”概念等值,其意是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从传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过程。所以,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理论在一定范围内重合,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理论。
西方最初有关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还只是集中在学术范围内、面向17世纪以来西方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的探讨,相关的研究成果被统称为广义现代化理论。涉及领域广泛,理论观点多元,相关认识更偏重于学术思想,体现在英、法思想家的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著作中。如:历史学领域的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经济学领域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政治学领域的洛克(John Locke),开拓社会历史理论的圣西门(Comte de Saint-Simon)和孔德(Auguste Comte),探讨社会变迁的梅因(Henry Sumner Maine)、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等等,都属于广义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研究者。
西方现代化理论关键的变化,是在“二战”后的1950年至1960年代。当时,美国替代英国正在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为了获得并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对抗以苏联为首推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美国政府对现代化理论展开了以意识形态为目的的整合、塑造,致力于回答现代性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欧洲,人类“进步”遵循怎样的历史规律,后发国家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狭义现代化理论,也即通常所说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以下如无特殊说明,“西方现代化理论”特指狭义层面),其目的是垄断“现代化”话语、为后发国家提供现代化的标准和模板。
归结而言,通常所说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二战”后兴起于美国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理论学说,是冷战之际从西方国家视角来理解的关于世界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认识框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的经济增长论、帕森斯(Talccot 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等都属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他们是其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统合的重要贡献者。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世俗化、管理的科层化等指标构成了现代化的诸多面向,引导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西方现代化理论还提出所谓“传统—现代”两分的理论框架、“野蛮(半开化)—文明”的世界图景、经济增长五阶段论等,勾画了一条以美国社会制度为现代化标杆的单线“进步”路线,对后发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机制、管理体制的发展提出“规制”。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有的国家都在这个“进步”路线的不同发展位置上,“终点”就是“复制”美国模式。美国所走过的路就是其他国家都应该走的路,只有走美国走过的路才能最终实现其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富裕繁荣”的现代化“美好”前景。这其实是美国欺骗世界所炮制的虚幻图景。西方现代化理论为“西方优越论”“文明进化论”“西方中心论”“现代化即西方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提供了理论论据。美国以“仁义之邦”“山巅之国”自居,将“创造一个使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的理想同时增进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的世界”包装成自己的使命,1通过其所塑造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与“改革良方”,对广大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横加干涉、“指手划脚”,标榜其所谓的“文明开化使命”,不断树立“话语权威”,巩固其霸权地位。
(二)西方现代化模式陷入文明困局及其理论根源分析
不可否认,西方现代化理论曾经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其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先行示范”与借鉴意义。但是,西方现代化理论指导的人类现代化过程也令现实世界矛盾丛生,日益暴露了其非自洽性和不可持续性的一面。首先,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其次,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义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甚至战争、侵略、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将自身的发展、崛起建立在别的国家、民族屈辱与痛苦之上的。西方现代化是少数人享有的现代化。再次,西方现代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绝大多数为资本家所有,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频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脆弱。现代化越推进,贫富分化矛盾越大,社会发展越不可持续。最后,为了解决以上内部矛盾,西方国家加大了对后发国家的“改革指导”,在获取超额垄断收益的同时转嫁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许多非西方国家因实行美式现代化方案纷纷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陷入经济凋敝、政治衰败、人民生活贫困的发展困境。2甚至一些以前还算是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最终也跌落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后端。从“9·11”恐怖袭击开始,历经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甩锅”、2021年的“国会山事件”和阿富汗撤军等事件,曾被标榜为现代化范本的美国文明的形象大打折扣,影响力日渐衰退,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文明陷入困局。
西方现代化模式陷入文明困局与其殖民本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理论虽然向世人描绘了一个繁荣的文明景象,却隐瞒了西方国家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几乎是建立在殖民和掠夺世界财富基础上的事实。此后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依然延续其殖民掠夺的惯性思维,赋予自己所谓“文明开化使命”,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以利于其在世界范围内“薅羊毛”。以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为代表的依附理论和以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揭露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殖民本性。按照他们的观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一个“中心—边缘”的结构,二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心区是霸权国家,它们通过经济、政治、军事霸权控制边缘地区,进行不平等交换,边缘地区的财富不断流向中心区。3这些理论回答了为什么跟随美国的各国现代化实践最终没有成功,并事实上揭露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霸权逻辑、利己排他性,以及力图把后发国家纳入美国霸权秩序的冷战思维。
此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并不具有普遍性。第一,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不可复制,因而不具有普遍性。西方现代化理论通常将现代化始于西方国家的原因归结为西方的某些社会、文化、自然特征,且将其夸大为现代性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西方文明内在的“优越性”。既然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时所处的某些社会、文化与自然因素不可复制,那么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具有普遍性。第二,西方现代化的终点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因而不具有普遍性。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是对西方“传统—现代”单线“进步”路线的具体描述。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所有国家的现代化最终都可以且应当达到美国式大众消费阶段。然而,受地球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限制,美国式大众消费阶段并不可能普及。2010年,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面对着镜头向全世界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都过上了和美国与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这段充满西方优越感与意识形态偏见的傲慢言论,不仅暴露了西方根本没有真正引领各国进入现代化的诚心,也证明了其无力指导其他文明体通过现代化走向真正进步。
(三)超越西方现代化、破解发展困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时代使命
正确的理论需要有普遍性品格,真正的现代化发展既要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本国的国情,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指向。西方文明尽管开创了一个“异常辉煌”的时代,但并没有给世界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其所标榜的“文明开化使命”也只能限于其虚拟的理论,不能真正指导实践。西方现代化将资本主义社会推向更为发达的“文明社会”,但是,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努力,并未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美国自身也遭到反噬,走向“文明冲突”“文明隔绝”,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推进自己的文明进程,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现代化主体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及其话语权。以更先进的、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理论来指导自身的现代化实践,并寻求与其他文明的和平共处,在更深层次上展开中西方两种文明及其多种文明之间的普遍主义对话。
中国共产党仅用几十年时间就领导中国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进入了创新型国家前列。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达进步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三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和中国方案。这一方案的话语表达还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进程中,正在形成体系完整、逻辑自洽、表达独特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功创建,使得现代化的历史叙事、空间叙事正在被中国重构,现代化的知识框架、理论术语正在被中国改写,现代化的话语霸权、舆论控制正在被中国打破,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格局也正在被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升华,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更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范例。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正带领世界走向一个体现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和平共赢的新的世界格局。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新质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实践、制度、话语的集成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理论上不断创新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完全新质的现代化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创新和全面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4,而是在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的现代化新版本。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一理论或实践的再版和翻版。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相同的境遇,因而也不可能找到可以完全照搬的现代化模板。中国结合自身的历史条件、现实国情,选择了一条“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模式以及外交等方面,都与欧美经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5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新版本。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我国历史文化母版基础上生成的时代新版本。“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6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的时代新版本。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精神特质。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指导下丰富发展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理论新版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从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出发,在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自主的现代化版本。“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7,它代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所站立的新起点。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的现代化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对立、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突出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是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和物质的现代化为主导、以追求资本增殖为目标的必然结果。不同于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现代化的目标,突出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现代社会从来不应是由某个单纯的产出指标体系来衡量的。那种单纯以资本和物质为指标的现代化更是不可取。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不以资本的逻辑展开,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它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8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是人不是物。“现代社会”应该是人本质地、全面地和自由地发展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体现的“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现代化发展必须将人文指标放在首位,强调科学标准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围绕人的现代化而推进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在具体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妥善处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而这是以资本为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做到的”9。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真正的现代化,“要把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发展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国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来说,中国现代化之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10。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一元线性思维和自利排他性的、共赢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承认现代化具有统一性,但这种统一不是一元的统一,而是多元的统一。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11在应对不同历史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了差异多样的文明形态。从价值维度而言,这些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11,“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2。因此,不同文明的现代化在强调一些客观性、非价值核心内容、诸如科技发达、生产力进步等共性指标时,也有其个性标准,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1各个国家应该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确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实现方式以及具体的路径,并为此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国家百花齐放,才是文明繁盛和人类进步的正确展现方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才是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正确理念。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由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一元线性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多元基础上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功,与它所具有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是分不开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提出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主张并致力于构建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各国共同进步的世界文明新格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13,中国式的现代化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12“兼容并蓄”12的精神,强调多方利益均衡的共赢,而非只培育自己在全球的顶端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星星之火,必将以燎原之势点燃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新进程。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未来文明社会提供新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基本要求和重大原则,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都充分表达了出来,并对所提出的中心任务和战略安排等又作出了具体的规划,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标准、现实路径和实现方式。通过中西方两种现代化理论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局限,与即将到来的高度数智化、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相一致,与人类共同价值相匹配,创造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以服务人民的科技创新破除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困局”
如前所述,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现代国家要求创造更多的GDP,而更多的GDP需要更多的消费,更多的消费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而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和资源无法支撑无节制的资源消耗。因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将人类社会推入了“消费主义悖论”:后发国家无法全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所达到的现代化物质水平,人类文明似乎进入一种困局,发展进入一种困境。曾经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国家纷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结局,似乎也在验证其理论所展示的必然结果。而破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文明困局,就成为未来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使命。也只有突破这个文明困局,才能引领未来人类发展的新格局,进入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证明,这个时代使命,唯有继承中国传统勤俭节约精神和秉持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才能完成。
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和物质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不可持续的。然而,继承中国传统勤俭节约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14,走内增型发展模式,推动整个社会向节约型社会转型,可以有效消除西方现代化的消费主义悖论,破解人类文明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4。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因此,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科技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通过科技创新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阵地。按照社会持续发展与文明复兴的现代化目标要求,需要用不断创新的新能源技术来解决能源危机,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用不断降低成本的二氧化碳直接精准合成糖和日渐变成现实的可控核聚变,来解决全球社会的粮食和能源问题;以高铁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引领人类的数智化生存,解决物理空间的占用和人类生存空间的升级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新天地。
中国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了科技现代化,并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创新为驱动”的轨道上来。科技创新让中国拥有了新质生产力,拥有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也构建了面对未来数智化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科技现代化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并在持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的共赢发展。
(二)以协调为特点即时化解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整个社会,都会不断产生并积累各种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也有可能生成毁灭文明和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在变革中保持社会整体秩序的总体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所以,现代化的实践也必将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而一国解决矛盾的能力水平,取决于其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程度。
现代化转型中产生的矛盾既有人与自然之间的,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现代生态危机是西方科技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必然后果,人的异化、精神空虚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矛盾面前,西方现代化国家试图利用自身在全球化和世界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向后发国家转移或者转嫁危机。这虽然缓解了其自身矛盾或者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反倒把矛盾扩大化,除了扰乱别国的现代化进程,其自身的发展依然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发展就是要直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矛盾的性质和寻找解决的方法,要有一个利益转化为动力的机制,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持事物的协调发展,逃避、“甩锅”或者转嫁都不是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
保持事物的协调发展,既是发展的特点,又是发展的最优状态,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保持事物协调发展的最优状态,体现社会综合平衡、协同合作、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水平。15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打破那些片面追求GDP指标,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发展动力要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使科技进步形成创新驱动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方法,全面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补齐发展短板,使各要素之间和谐一致,目标和措施配合得当,内外联动,将各方面的力量汇聚成改革发展的合力;强调发展方向要转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整合各种要素,协调内外关系,打造陆海内外大联动,实现科技与经济循环流转,产业关联畅通,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为中国内生和谐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包容平等开放原则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排他性,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发展新格局
现代科技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题和交往的方式,而一个平等相处、和平共赢的“不瘀堵”的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则是未来世界体系运行的健康状态。但这不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所乐见的人类文明的前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成功仅限于自身,在对外方面,则体现了其自利排他性。一贯鼓吹自身“优越性”的西方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极力延续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发展对其提出挑战,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设置障碍、挑动事端、制造混乱,使这些国家长期陷入困境,或成为无缘现代化的观望者,或成为西方现代化秩序下的附庸”16。后发国家被打压、误导以及遭遇不公是常态。而现代化先发国家一旦失去对世界的这种操控能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自我封闭的道路。“美国优先”“美国利益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政策,“逆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贸易保护战等“任性”行为,不仅降低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甚至是扰乱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另辟蹊径,引领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民族主权国家权力的“销蚀”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全球共治,正在重构国际新秩序,并从根本上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变革。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广泛合作与普遍交流的社会。“一国独霸”“几方共治”的治理模式既有悖全球治理的本义,也落后于全球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道德逻辑是: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标榜的“先进性”来绑架各国自由发展的意愿,而应该是在尊重文明的多元性与历史统一性的发展规律和各国自身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合作共赢。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和繁荣。中国式现代化以平等开放的理念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排他思维,以开放、合作、包容的胸怀代替零和、对抗、冲突的西式思维,不断地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四)以共享为旨归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资本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趋激烈,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它将引导人类文明走向冲突而非合作。所以说,以资本为逻辑、只维护少数人的利益的狭隘西方现代化理论,根本无力解决这个根本矛盾。虽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社会分配制度方面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根本制度所带来的这种矛盾,延缓了矛盾的总爆发,但是这些革新并没有改变矛盾,两极分化问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享为旨归,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根源,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价值观照。
未来社会将进入以大科技、数智化和深度合作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未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开放、合作和共享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的发展向来不是那种损人利己的发展,中国的富裕向来不具有掠夺性和侵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共同富裕新目标,不仅是要让14亿中国人都过上富裕的日子,而且还要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高速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引领着世界人民通过勤劳和创新共同走向富裕。中国的共同富裕,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也是对世界人民的号召,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未来,中国还要不断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科技成果的共享来“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7,摆脱“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窠臼,将人类作为和平共处、和衷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和谐世界,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性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为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在确立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原则时始终凸显现代化文明的主体性。从主体即人的发展的视角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8等基本形态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9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除了要回答“世界怎么了”20,“人类社会向何处去”20的时代之问,还要清醒地认知“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如何去做”等主体性问题。唯其如此,才能不迷失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始终以一种文明主体的自觉性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真正实现人类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18社会关系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1的社会关系转型的新的文明形态。
(一)以文明主体的自觉性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2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的百年奋斗中挺直了民族的脊梁、铸就了时代的辉煌,就是因为我们始终保有促进这种文明复兴主体自觉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基数巨大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国际上找不到先例,只能靠自己艰苦卓绝地奋斗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所形成的经验,并提升自身理论的先进性来实现。这个过程既是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过程,也是自身现代化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以自己的成功向世界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所以能够打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束缚、取得自身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功的前提,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自身现代化的主体性。坚持主体性也是未来引领人类现代化的理论原则和基础。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经验,从主体性建设方面我们做到了在现代化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丢失自我认知,不忘却初衷,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首先,在现代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理论建设的主体性意识,不断提升对现代化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它的突出特色,又是它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结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就是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体性。我们将会在现代化建设中通过不断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23中获得一种主体自觉性,并在获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3的认识之后实现自我解放的文明跃迁,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步。
其次,不忘初心和使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任务,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在历史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与初心来完成现代化方案的时代创新。让“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4,彻底摆脱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摆脱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劳动对人的异化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类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方向,是我国各项政策与发展战略的价值准绳。
最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自立自强的道路。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内生型发展模式,就必须要避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尽快突破当今主导性产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要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和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加快完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经济上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并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构建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的发展和投资驱动的发展,转为更多、更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来驱动的发展,实现发展动力的再升级。
(二)以理论主体自觉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
拥有理论主体的自觉性,有利于我们从既有的理论禁锢和路径依赖中走出来,从而走上适合自己理想和符合本国国情与历史条件的真正现代化道路。以国家为单元的现代化须在三个维度实现发展,它们分别是物质的充分发展、方法和路径选择得当,以及价值旨向的正确。尤其是价值旨向回答为了谁的问题,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它将决定理论的方向正确与否,也最终决定现代化的物质维度和方法维度的发展。为此,需要守正创新,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
一方面,让守正保证自身理论的正确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不动摇。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向的正确。理论的正确性是理论的先进性的前提,受资本引导和控制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虽然前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却因为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沦为少数人统治的工具,失去了群众基础的现代化必定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必须以此为鉴。
另一方面,让创新始终保持自身理论的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与超越,就是独立自主地把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融合,创造现代化理论的新范式、培育现代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要素的制约和改造,超越资本逻辑、超越一元线性思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然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是包容的、开放的、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探索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在理论研究中去小心求证。只有不断地创新手段、验证理论,才能更正确地指导实践,实现历史性、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变革。
(三)通过建构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
现代化理论不仅带有特定的问题、观点、假设、表达和理解,而且还有特定的话语主体、传播渠道、文明历史和文化关系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过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强国,也趁机把持了现代化的话语权,并按照现代化的理论构建和引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长期误导着不少后发国家依附其发展模式。所以,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还必须掌握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研发能力,建构起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拥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模式、思想理念和发展话语权,这样才不会受制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桎梏。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全新选择,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将自身标榜成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通行模板。相反,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本身是打破“西方优越论”和现代化统一模板的成功范例。而中国式现代化所构筑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争取的话语权,也是为了让自身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拥有自己现代化建设的独立自主性。如今,国际社会都承认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曾经走过的独立自主道路的认同,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内含的价值观的认同,是世界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个人类文明新理论、新框架的认同。
为了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困局,必须拥有自己的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权和话语力量。为此,要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方案。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需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本土文化和创新实践为立足点,以全球化时代发展为参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拓进取的实践中提炼精华;面向世界,建构说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面向未来,回应中国问题,着力构建适应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体系,推进知识创新、话语创新和方法创新。面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问题,以“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来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理念和中国指引,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指引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新的征程,让焕发新的荣光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彩、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任丽梅,女,yl23455永利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观察与思考》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