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勤: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秘诀,而根据实践、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以新论断把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推向新的高度,则是坚持思想建党的关键。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深刻演变,我们正处在十分重大的历史交汇点,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需要有明确方向。习近平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就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方向,必须认真地学习领悟。
需要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纪事的编年史范畴,而是揭示时代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论范畴,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方向的科学论断。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否成立,不在于该世纪过去了多少年,而在于对其所处的时代特征是否已经能够作出准确的观察和科学的解读,是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列宁在20世纪刚过去十几年,就作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论断,引领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是明证。需要深入研究的是,把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相联系何以可能,有何深刻的含意。
一、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平列的条件性
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创世纪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有条件的。首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即可以充分显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并非如庸俗进化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缓慢均匀的渐进过程,而是其中既有渐进的“龟行发展”,又有“渐进的中断”、伟大的历史飞跃时期。和平的渐进时期人们容易懈怠,而革命的飞跃时期则又容易惊恐。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把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段统一起来,关键在于不断建立当前历史条件与社会主义运动“最终目的”的联系,以超前的革命意识引领历史潮流。因此,“在每个发展阶段,在每一时刻,无产阶级的策略都要考虑到人类历史的这一客观必然的辩证法,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时代或龟行发展即所谓‘和平’龟行发展的时代来发展先进阶级的意识、力量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利用工作全部引向这个阶级的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使这个阶级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日子到来时有能力实际完成各项伟大的任务”。这一重要的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发展阶段的辩证关系,理论的划时代创新,必定处于历史发展两个时期的交汇点上。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快速变动的历史对理论创新所产生的迫切需要,远远超出缓慢演进的平常,表现出对于历史变动的预判和前进方向把控的渴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0世纪后半叶,美国利用其在金融、科技和市场的垄断优势地位巩固了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带动资本主义进入了又一个平稳的“黄金”期。尤其是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谷底,世界看似一下子成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其后几十年,历史一直沿着资本主义轨道缓慢演进,新自由主义一直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历史似乎真的在资本主义前“终结”了。甚至2007年美国突然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仍未能从根本上撼动新自由主义的地位。更有甚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西方化”,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归结为新自由主义的引导,居然长期成为西方主导的包括众多左翼思潮在内的世界舆论。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注定了“千秋万代”不过是它的一枕黄粱。实际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世界力量的对比已经逐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17年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对这一历史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这一论断实质揭示了美国百年霸权、资本主义数百年的优势地位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衰落。而力图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拼死挣扎,只能不断催生逆流险滩,增加曲折性,导致变局加速演变而已。
但是,在动荡变革的世界,历史呈现相互激荡、风云变幻的多面性,容易产生“向何处去”的困惑,迫切要求从大历史观、世界观上进行理论创新。树立大历史观,才能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点的,只有被毛泽东称之为“望远镜”“显微镜”的马克思主义。“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就必须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特点有新的认识,凝练出“时代之问”。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各种逆流也汹涌而来,尤其是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日渐猖獗,人类的前景波谲云诡,出路扑朔迷离。“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这就是今天的“时代之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答这一时代之问,就是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二)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可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可能性,在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的历史性交汇。“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两个大局在同一时空下“同步交织”,形成历史性交汇,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独特的历史景观。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已经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的界限,日益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向好的力量;另一方面,世界的百年变局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绕不过的机遇与挑战。
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从客观可能性上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自身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事物,才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对现代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论证,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只要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世界;只要实现了自身,就实现了改造世界。他指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这个原则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不仅是对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具体阐发,对资本主义灭亡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且是对于认识历史规律的客观前提的确立。
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表明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如果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的话,那么这一主题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完全一致;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发展在以往还有许多属于自身的特殊性问题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在开放中通过世界各国的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可见,我们今天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这就是说,在今天,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好,概括出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就能真正搞懂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破解当代人类“向何处去”的难题,引领时代潮流。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定是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必定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三)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可能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实践上破解了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论上也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
首先,破解了消除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尽管今天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等不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也绝非与贫困无缘。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数量多年来并无显著降低,2013年美国贫困率为14.5%,2014年这一数字为14.8%,贫困人口总数为4,670万人;日本贫困人口数量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6%,此后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作为欧元区经济核心动力的德国,201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已高达15.4%,贫困问题也不容乐观。事实充分证明,贫困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结构性存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则制定了以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如期完成。今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也印证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创新性。
其次,破解了国家治理这一世界社会主义的难题,形成了在完善国家制度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理论、道路、运动往往与制度建设是脱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然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成功解决。“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问题,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始终还是理论上的,而不是真正现实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国家制度的建设,在制度本质、制度建构、制度效应上,形成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在进行国家治理中日益展现了我国在时代大潮中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制度优势。
最后,解决了保持执政党永不腐败的世界性执政难题,形成了有效的拒腐倡廉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本质上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执政者会自发地将公权力变成私有特权。由此引发了阿克顿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也由此而形成了政权兴衰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试图以政党轮替、三权分立等方法制衡国家权力,但已被历史证明是徒有其表,根本无法遏止腐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目标的反腐总要求,不仅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仅以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是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不想腐”上下功夫。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永恒课题,以“赶考”的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的有效监督,以思想上的自我净化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道路,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基本解决了执政党拒腐倡廉的世界性难题。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应该说,20世纪是在动乱与不安中结束的,留给人们的是“向何处去”的迷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因而对人类未来的第三个千年的前景深表忧虑:“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往何处去,我们正处于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旅程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的旅程应该把我们带往何处去。”21世纪的开局就因美国突然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低迷和各种难以预测的冲突,这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担忧。另一方面,加紧对于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则是新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动向,也是其植根于国家核心利益所作的战略选择,不会因党派或总统的更迭而改变,这也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因此,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明确回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一)作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揭示时代潮流,回应时代之问,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依据
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已经使世界格局悄然发生着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取得许多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更为深刻地推动着世界的改变。2017年底,习近平明确作出了世界百年变局的战略论断,“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在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开始全面走向衰亡的深刻变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现在时,更是未来时;世界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化,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其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问题,明确指出这表明历史进入了“世界转型过渡期”,是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我国必须把握的时代本质。“我们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习近平揭示当代世界正处于时代潮流不可抗拒的“转型过渡期”,破解了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实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1. 世界的转型过渡首先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力量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处在十字路口的当代世界的重要聚焦点,就是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来的“双刃剑”效应。“双刃剑”证明了长期以来放任资本逐利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必然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的资本逻辑已经漏洞百出。需要出现新的引领力量、新的发展理念,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将他国的发展视为本国的机遇,将本国的发展转化为他国的机遇,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破解了当代世界发展的诸多难题。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中,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也不断增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中逐步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命运与共,取代资本任性逐利的一己之私、零和博弈,是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变化。
2. 世界的转型过渡还表现在现代化新道路的开拓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但长期以来,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制造的“神话”,就是把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吹成“普世模式”,鼓吹现代化即西方化。实际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不公平、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也是片面的、丢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已是绝路,发展中国家在今天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是全面创新之路。它站在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上高瞻远瞩,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鉴,以历史潮流为据,以造福于本国和世界人民旨归去不断开创。从以资本逐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以两极分化为动力到以共同发展为激励,从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要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创新道路。
3. 世界的转型过渡还表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人类文明大道折射出历史活动的轨迹,其趋势为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所把握。当今时代潮流所显现的“世界转型过渡”重要动向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20世纪晚期出现的“历史的终结论”所折射出的,就是在人类历史相当一个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优越论”。它把西方的制度设计视为人类制度文明的顶峰,不相信离开了西式的民主自由,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制度;它肆无忌惮地把西方价值观称为“普世价值”,毫不掩饰对于其他价值观的蔑视和拒斥。然而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彼此尊重和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一趋势表达出了三大诉求:一是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存在某种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文明中心;二是不同文明的共处之道是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不能以此搞对抗、冲突;三是文明多样性具体要求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道路和制度的权利、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正常交流交融交锋。“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世界的“过渡转型期”决定了我们今天正处在两种可能性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历史轨迹。今天虽然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但惊涛骇浪仍可遮天蔽日,前景并不那么明朗。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和各国人民一道,作出明智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今天辨识时代潮流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之所以作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变、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没变、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没变的判断,最根本的依据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这一根本原理。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社会化生产力,在今天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程度。这意味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深度融合,无法退回到彼此“脱钩”的状态。无可否认,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始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这一根本趋势,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也因此决定了下列内容。
1.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可抗拒
尽管战争的阴影还在威胁人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压倒了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利,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压倒了制造动乱的力量。“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民希望过上美好生活的意愿和动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任何为一己之私试图把人类拖入战争泥潭的阴谋者都将遭到历史的唾弃。“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
2. 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格局“重心东移”“西方衰落”的趋势更加明显。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和西方文明优越论,也是历史的趋势。
3. 国际秩序的合理变革势在必然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改变现下某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西方大国对核心技术垄断、金融垄断和某些规则制定权的垄断,越来越不得人心。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世界的事世界人民商量着办,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理所当然。我国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定不移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及各国公认的国际法,这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不矛盾。
4. 中国与世界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变局的一个根本点
世界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化,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既要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形成和展开的,也要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和深刻动因。既要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机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是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基本面。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指明了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使命,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其实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两者相互融通、浑然一体。
1. 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核心意蕴
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步,是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中提炼出反映历史本质和规律、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即“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问题,针对的是“发展以后”所出现的新问题。解答这一时代之问,我们对内进行了关于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探索,对外则进行了如何在开放中实现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探索。两个大局“同步交织”论断的提出,把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出路,与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统一起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仅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是解决国内主要矛盾的出路,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战略举措。我们从中国主题和时代主题的融合上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理论创新的方向融合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争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较大的促进;从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一致性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争取对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2. 把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让两者良性互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基础意蕴
在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实践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个基本判断。其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就是说,只有把时代课题落实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民族发展融入到引领时代潮流,中国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其二,“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就是说,要让各国大门向中国打开,中国首先要向世界各国打开自己的大门。上述判断充分说明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一致性。要构建开放合作,协调平衡的世界发展新格局,必须把立足自身的发展与不断扩大开放,创造出更多的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有机地统一起来。
3. 让中国精神融入时代精神,使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开放意蕴
时代精神是对时代和历史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把握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前面,形成了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建立在理论自觉上的坚定理想和无畏献身是中国精神的内核,而善于学习是其灵魂。“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天,中国精神能够全面融入时代精神,一是因为我们认定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而今天的世界正处在“动荡变革期”;二是因为我们坚持的时代精神,始终是开放发展的,而开放是当代世界无法阻挡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的动荡变革交织,决定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无限前景。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时代挑战,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时代挑战的有效应对,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把握,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和基本特征。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仍然是根和源,仍然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指导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成果,本质上依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握和引领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国际性和时代性
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客观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力之所在就在于回答了时代之问,阐发了时代精神,引领了时代潮流。为什么那个时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如果简要地加以概括,那就是“两大革命交替,两大思潮交融”。
两大革命交替是指,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还在延续,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久,席卷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又一次爆发;但是另一方面,以消灭私有制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两大革命交替,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场景。两大思潮交融是指,表达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要求思想的古典思潮,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古典政治学和历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与表达早期不成熟状态的工人利益诉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汇融通。两大思潮的交融汇集在探讨共同的时代之问上,即围绕人的解放这一时代课题,叩响了开创性探索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大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打出的旗号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它用科学主义反对宗教迷信,用人道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空想社会主义则把人的解放进一步同消除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但是,这两种社会思潮都未能真正解答资本主义发展所出现的严重悖论,比如:“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同步”,“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不断地被套上枷锁”。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真正的时代之问和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决定了这一理论必然涵盖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整整一个大时代。它的主要创立者是德国人,但决不仅是德国的产物,而是国际的产物。“社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因而,从这方面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背景决定了它不属于哪个国家,而属于国际社会。它诞生于19世纪中叶,但其理论生命力远远超越19世纪。其理论来源是资本主义产生几百年来的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尤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粹;其对时代之问的科学解答,将引领现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超越资本主义进行世代赓续的伟大斗争,至今仍无可替代。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通过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基础;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剖析了社会历史冲突的根源、客观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及其历史使命;通过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内在根据;通过原始社会解体和私有制起源研究,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揭示了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的现实道路。这些基本原理,是我们今天还必须努力坚持的科学真理。
(二)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演进与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多流
资本主义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它第一次创造了社会化生产力这种巨大的经济力量,“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开拓,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隔阂,人们开始了以商品贸易为纽带的世界范围的普遍交往。“世界历史性”成为了一切与资本主义具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根本特性:“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就是说,工人阶级解放事业及其革命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才有成功的可能。自由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纯粹”形态,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科学抽象,使得马克思主义把握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但是,资本主义在其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中必然突破其“纯粹”形态,通过若干由量变积累达到部分质变的过程向其“复杂”形态演变,20世纪初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标志之一。如果说此前的资本主义是依靠世界市场维系“世界历史”的话,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则依托“瓜分世界”的殖民化续写“世界历史”。瓜分世界,就是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无阻碍地向未被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占据的地区推行的殖民政策,过渡到垄断地占有已经瓜分完了的世界领土的殖民政策。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已经不仅作为商品倾销地,而是作为宗主国的附庸和被统治对象全面纳入了资本主义体系。这样,资本主义所固有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直接衍生出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宗主国的矛盾,成为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致使“世界历史”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
被列宁称之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其由相对均衡的一体化,转向了极不平衡的多元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相对平衡统一的体系,而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是包含着差异极大的世界各国组成的分裂和多元体系。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爆发并获得成功的论断,就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上。资本主义列强通过“瓜分世界”,把整个世界强行纳入了资本主义体系,使得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国情差异极大的不同国家的共同任务。因此,这一共同的主题和任务已经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同时完成,而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如何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任务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这一历史条件的重大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形成的客观根据。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就特别强调,对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在当时这种历史条件的差别大体上属于同一历史阶段的量的区别,是具体行动上的运用;而帝国主义时代面临的各国国情的差异,则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质的差异,是需要理论创新的“结合”式运用。这一客观态势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此后发展的两个基本轨迹。
1. 一元多流,即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均源自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主义,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我们无论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开辟了多高的思想境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源,更不能丢弃这个根本。正如所习近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由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个信念,我们在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相平列,更不要试图取代他们。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做到两个“务必”的同时,特别解释了不要和马恩平列的原因:“为什么不应当将中国共产党人和马、恩、列、斯并列呢?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反对也不应当反对宣传中国的东西。但我们比较缺乏的是马、恩、列、斯的理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低,虽然也翻译了很多书,可是实际上没有对马、恩、列、斯著作做很好的宣传。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而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这是理论创新上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必须永远严格遵循。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道
源自对于典型资本主义解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资本主义极不发展的国家,必须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奏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既反对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离经叛道的机会主义,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集中表现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一方面,要把本国历史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升到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高度,必须寻找两者的历史汇合点,从世界历史的新角度重新思考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形成可以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接轨的理论眼界;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转换为符合本国历史发展阶段需要的理论指导,必须在阶段性目标、革命方式、行动纲领、战略策略等方面有大突破,形成具体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是今天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唯一方式,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的开放性、实践性。就此而言,不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恩相平列,丝毫没有贬低其理论的原创性及其世界意义的意味。
(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事实证明,在今天,越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越是能够显示这一成果的时代价值,就越能不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当代中国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着力点。
1. 面向世界和平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需要强调,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开放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决不是民族主义政党,而是共产主义政党。因此,我们从来不是孤立地解决中国自身问题,而是始终把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全人类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今天,更不可能孤立地解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只能在与各国合作解决诸多全球性问题中推进,而这首先需要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使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对党的重大考验。
2. 面向引领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引领时代不能靠感觉,而要靠科学理论;引领当今时代不能止步于现有理论,而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的理论创新之难,难在自知。我们都知道求真难,因为真就是客观真理、客观规律,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但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必须不断突破现有的认识水平,甚至要否定某些现有的认识成果。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的艰难自我革命过程。
3. 面向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坚持不懈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的事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理论武装要不断跟进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不仅依靠人民,而且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就是让人民在伟大的革命中不断自我提高,成为建设新社会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实现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目标,更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推进理论武装,指明了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系yl23455永利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yl23455永利原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