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编者按:为了充分发挥yl23455永利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功能、决策智库功能和学术殿堂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yl23455永利开展了2020年度“yl23455永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评选活动,经过院内外专家三轮严格评选,从院属各单位推荐的我院在职人员2020年发表的216篇候选文章中,评选出“好文章”50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公众号将联合“新时代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国际思想评论”、“科学与无神论”、“思想火炬”、“马经青年”公众号分期推出评选出的50篇“好文章”,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遵循马克思主义,《决定》强调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具有独创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性质、特征与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的,不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进行制度设计,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习近平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我们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才不断建立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决定》贯穿着这一思想,要求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所有制度中最关键、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体系,离开了这一制度体系,其他制度体系会变成一盘散沙。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体现本质的特征,但所有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优势,但最鲜明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有很多政治力量,但最高的也是最权威的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为此,不仅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而且要大力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的主人变为社会的公仆,接受人民监督。《决定》深刻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明确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国体问题上,《决定》毫不含糊地要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个问题十分重大,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专政这个概念是传统政治的体现,现代政治特别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不能容忍专政存在的,这种认识极其有害。讲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的真理和学理,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的法理和道理。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是要削弱人民民主专政,相反,是要加强这一国体。当然,加强人民民主志政的国体,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人民群众的全过程民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渐进完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就是坚持这一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深化,在深化中不断推动质的飞跃。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使中国制度成熟定型。邓小平讲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制度定型、方针定型、政策定型,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政治设计。这一设计既反映了我们党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上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也说明我们具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自1992年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3年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这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0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时再次指出:“我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年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1月,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道:“要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各项改革成果的制度化,形成一整套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供有效制度保障。”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断并对之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制度成熟定型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4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大家知道,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当年看到邓小平同志这段话时,我脑子里就浮现几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才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历程说明,我们党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从来都是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逐步进行的,一方面不急功近利,强调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人干好一代人的事情,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前一代人没有干完干好的事情,不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而是进行消化、完善。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能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一些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这一问题。2019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说道: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5月,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7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2019年9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我们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适时推出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19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会上,习近平指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9年,习近平几乎每个月都讲“三感”问题。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过去的“有没有”“够不够”转变为现在的“好不好”“优不优”,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更高的物质文化要求,《决定》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决定》不仅要求“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而且“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法治要求,《决定》要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要求,《决定》既强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又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安全的要求,《决定》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环境的要求,《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上可以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离开了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除了混乱,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决定》始终围绕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展开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谋篇布局,强调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呈现出独创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要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决定》一个突出的创造就是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来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创新在于:第一,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要求,不是外在的,这就给很多非公企业家发展非公经济吃了定心丸。第二,基本经济制度从一个方面扩展成三个方面,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大大提升了,由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好分配制度。《决定》指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要求,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坚持多劳多得,就要使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要防止新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复活。同时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使各个生产要素都能够发挥出自身作用,推动生产力的跃升。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变化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具有战略目的性的制度,不仅仅是手段,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扩展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同时要求我们从制度体系建设上解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解决好所有制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六个基本要素,存在十多种关系,既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也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既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也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了近100年建立、发展起来的制度。依靠这一制度,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极大改变,从过去的精神被动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同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真理的制高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阶级私利的科学理论,是勇于突破各种局限性的思想,因此,能够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发展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从道德的制高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占据着人类解放的制高点,强调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马克思认为的人类解放是最充分、最彻底、最全面、最完整的解放。这一解放要把人类从对物、对商品的依赖中彻底摆脱出来,从对人的依赖中、对统治阶级的服从中摆脱出来,它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政治压迫。站在这两大制高点上看,马克思主义会给我们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公民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得到生产和再生产。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就要敢于与错误的思潮和观念进行斗争。如我们强调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在国外,就有一种论调说,中国搞诚信体系建设就要搞“社会监控”,就是要搞“威权主义”等。2018年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发表长篇演说,他可笑地指责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中国的统治者试图落实“奥威尔式”的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信用分数”,前提是几乎控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论调本质上就是想抹黑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良好的规则秩序,使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地发展,与“社会监控”毫无关系。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不需要对人民进行什么监控,进行信用体系建设,目的是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相反,一些西方国家经常利用信息互联网络监控公民行为,包括诱导选民的投票行为,窥探公民隐私等。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从来不会做这个方面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因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此,要“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制度,我们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制度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学有所教上,《决定》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一体性和质量性,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在劳有所得上,《决定》强调三点:“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病有所医上,“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在老有所养上,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住有所居上,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弱有所扶上,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注释略)
(作者单位:yl23455永利)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