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蕴涵着高度的主体自觉。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这种主体自觉,既体现为对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洞察、对世界历史演进趋势的顺应和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尊重,更体现为基于既定现实条件的自信自立的使命担当、笃定不懈的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实践探索和积极主动的价值创造,蕴涵着对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正确认识、科学判断和战略导向,在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中牢牢占据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道义制高点,充分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一、澄清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所构成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学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文明进步历程的真理探究与价值追求,蕴涵着一种既融入历史、又立足现实、更引领未来的高度成熟的“现代”观念,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主体自觉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是对“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充分认同和坚定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主体自觉并非脱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唯意志论幻觉,而是意味着对特定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积极而主动的呈现,其中蕴涵着对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有机统一关系的全面而系统的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都是围绕着人的问题而展开的。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核心主题是人,究其本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抽象虚构的、离群索居的原子化个体,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指出:“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现实的个人”及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活动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将过往积淀、当下问题、未来目标纳入一种积极建构的张力关系中,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实践发展进程,蕴涵着对人的现实性社会本质及其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对于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体现为自主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这离不开对作为既定现实条件的具体时代境遇和特定社会处境的冷静反思以及由此而作出的审慎抉择,是对特定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积极呈现,是在既定历史境遇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光辉典范,是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加以创造性运用的生动实践。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然历史过程蕴涵着对既定现实条件的承认,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置性存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实践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定而具体的现实国情中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既无现成的定于一尊的固定模式可以移植,也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体系可以套用,唯有立足自身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现代化实践探索,才能开创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既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更是一种高度的现实感,蕴涵着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发展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内的社会存在整体状况的清醒认识和理性判断,并由此沉淀和升华为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基于自然历史过程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同样蕴涵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承认、尊重和遵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强调这种规律性,绝非意味着主张“现实的个人”可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的机械决定论,而是对人类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主体自由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构成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人,是具有明确意识和追求特定目的的现实个体。欲望、需要、利益交织着法律、道德、风俗民情等社会化因素,勾连成一个社会生活有机体。不同个体在社会化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建构和彼此规约,由此而展现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非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主义创造,亦非世界预定和谐的先验主义构成,而是渗透和展现在每一个“现实的个人”基于主体自由的社会实践之中的关于社会历史运动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承认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就是承认历史事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就是承认人类创造历史的合力论观点:“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渗透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任何扰动和违背这一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的行为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虚妄之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主心骨”,通过充分调动亿万中国人民“主人翁”精神汇聚起的蓬勃伟力,必然蕴涵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现代化强国事业的自主行动,而这将构成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就是要充分意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只有积极投身创造时代伟业的历史进程,才能不负历史重托,才能在尊重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现实状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以高度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社会实践开创未来美好生活的光辉典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主体自觉,既克服了因脱离现实的纯粹观念建构造成主观任意性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又摆脱了抑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机械决定论的束缚,是对开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必然依托的既定现实条件的澄清和所必须遵循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彰显。
二、重构趋向协调融通的发展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人体解剖”中找到了理解以往社会的“猴体解剖”的“钥匙”,并由此系统建构起通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未来的现实道路。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具有总体性特征,是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历史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揭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深刻理解资本的内在本质和资本运行的基本规律,明确克服和扬弃资本逻辑的症结所在,是历史唯物主义最为重要的思想贡献和实践价值。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离不开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进程中资本问题的深度思考。只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才能找到从根本上弥合资本逻辑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方面的对立关系的发展思路。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对见物不见人的资本增殖与扩张逻辑的根本超越。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待和处理资本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发挥其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规范、约束和引导资本发展,积极克服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方面的对立关系,重构趋向协同融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重要表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必然体现在对诸如资本等社会力量的规范和引导上。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围绕资本追求剩余价值而展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人在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中被彻底物化的根本原因。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指出:“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实现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物化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改变社会现实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人的主体力量的丧失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高扬人的空洞主体性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形态演进的这种自相矛盾的吊诡性在于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本质,将丰富而生动的“现实的个人”虚置为抽象空洞的“原子化自我”,由此建构的社会关系抽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脱离了真实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势必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中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其中的“历史”必然是唯心主义的,在人类史与自然史对立的背后隐含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从根本上替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种“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不仅是对追逐资本增殖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的高度警惕,更是对人与自然紧张对立关系的社会制度根源的更为清醒的认识。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蕴涵着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之压力、动力和能力的冷静思考和清醒判断: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高度的主体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不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明确的现实面向和实践旨趣,由其引领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致力于破解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由于劳动剥削、财富剥夺所造成的紧张和对立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紧张与对立直接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作为这种阶级斗争的结果将是替代资本主义的唯一必然选择。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由资产阶级所规划和设计的所谓社会正义制度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所进行的上层建筑领域内细枝末节的修补,根本无法触及造成阶级冲突、引发社会危机的深层次的经济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找到真正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道路,而这就是真正的、大写的、高阶的社会主义正义。中国式现代化坚守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加以追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拒绝“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更加拒绝资本主义社会被利己主义冰水所涤荡和冲刷后出现的人格卑微、精神荒芜和意义失落,强调破除各种历史唯心主义迷雾造成的思想混乱、价值崩塌,主张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来建构丰富充盈、鲜活生动的精神世界,以此实现更为彻底和更为根本的人同自身关系的和解。西方发达国家由资本主导的现代化发展自带内在紧张和自我悖反的“苦恼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越来越扩大的社会化联系与越来越偏狭的自我利益追求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不可避免将引发各种形式的精神危机和虚无主义。仅依靠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调整,是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些危机的。历史唯物主义以系统宏大的社会历史观展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破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人与自身对立的精神危机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体现了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有机统一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把握,确立了彻底超越资本逻辑的人本逻辑,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共同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高度重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对人民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涵养:“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将从根本上破解资本主导的现代化所引发的体现人与自身对立关系的各种形态的精神危机和虚无主义,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生态危机的发生、社会撕裂的加剧、精神世界的失落都在表征着奉行占有、掠夺、对抗、征服的资本主义强权逻辑的溃败,以西方化指称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正在遭到普遍质疑和彻底抛弃,人类对“现代化”的全方位、深层次反省和重构已经到了极为关键的时刻。“对‘现代化’的反省,应当是对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反省;解决‘现代化问题’,应当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寻求。”与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所造成的紧张、对立、对抗相比,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系统宏大的总体性思维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协调融通发展的全新道路,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尤其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开创了一种引领世界历史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协同推进各项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所蕴含的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自觉。
三、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创造
人类的现代化观念萌动和肇始于一种告别传统封建社会之僵化刻板的组织形式和思想体系的抗争与努力,渗透其中的是一种进步主义的乐观态度,具体体现为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由此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规范和相应的资本主义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自我修补与完善中大行其道了几百年,直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才戳穿了其徒有虚表的进步叙事和文明神话。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真正崇高的世界历史性事业,才是真正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价值创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丰富成果,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推动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体现出以包容性、超越性、创新性为鲜明特征的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引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的多元现代化追求提供了有机统合的新思路,在单一与多元、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复杂张力中呈现出适宜性、成长性、示范性的实践智慧,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其内在的开放性特质,必然伴随着普遍交往的发生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可以说,社会现代化的议题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历史演进的全球化命题纠缠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逐渐普遍化的交往以及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出发预示了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性,也蕴涵着面向未来的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迅速开拓了世界市场,并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强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体系之中,以文明进步为主要指向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普遍交往的全球化而成为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叙事主题。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的自由与解放是衡量文明进步程度的关键尺度和根本标准,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资本主义在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其中内在的资本扩张逻辑展现出的殖民统治、暴力掠夺所具有的反文明、反进步、反人性本质。历史地看,资本作为“活生生的矛盾”演绎了资本主义从确立到衰亡过程中在文明与野蛮、进步与退化、自由与压制之间发生的颠倒与反转。
客观而言,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与现代化追求深深交织在一起,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自主发展都需要得到确证、承认和展现。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世界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越来越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在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协同融通中实现立己达人的现代化,既蕴涵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又充满着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和全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华文明生存智慧,这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基于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前景高度契合。在马克思的思想视野内,主体自由必然要脱离了主观任意,而进阶到更高层次的类存在领域,主体自觉必然蕴涵着对发生交往关系的“有意义的他者”的充分接纳以及对自我和他者共同生存处境的正确认识。这是一种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生成而非由纯粹概念体系抽象演绎形成的主体。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在普遍交往中生成的类主体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性主体,这是一种基于平等他者的积极承认的交互性主体,摆脱了近代以来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形而上学霸权及其造成的缺席、失语、排他、遮蔽、压制状态,将彼此构成、协同在场、交融共进的时代强音注入当今世界历史的发展脉搏中,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主体力量。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体现为一种天下无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一种将自身的创新发展、前途命运与整个人类的和平稳定、文明进步紧密关联起来的世界大同意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可以说,中国对全世界发出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议以及为此作出的积极作为、实践担当,已经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开辟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充分体现了不断崛起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强大主体自觉。
文明进步是人类现代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世界不存在可以传播、甚至强加给其他文明的所谓‘普世价值’,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不管是顽固坚持“文明优越论”,还是刻意制造“文明冲突论”,都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唯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高举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前途紧紧关联起来,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实现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提供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生机勃勃的精神标识,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中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状态推向了更加自觉、自主、自由的境界。
四、结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现代化是一项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事业,既不会在机械模仿、简单移植中实现,也不会在封闭保守、狭隘自私中得到推进,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与真正的现代主体精神格格不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开放包容、胸怀天下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尊重、对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的全面反思、对作为既定现实条件的中国国情的深度植入和对当今时代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这是一种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自觉。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