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思想政治教育
左路平:历史虚无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其生成和传播存在着诸多的助推因素,而资本逻辑则是其中最大的“助推手”。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1资本增殖的内在动力会驱使资本流向一切有利可图的领域,历史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资本为实现增殖的目标,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和对历史素材的盲目消费,是历史虚无主义生成和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历史虚无主义资本逻辑的批判,就是要揭露资本在实现自身增殖的过程中对历史领域的入侵,批判其在对历史的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对历史的歪曲化改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树立正确历史观、引导历史领域的合理消费提供方案。

一、历史虚无主义资本逻辑的具体呈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和传播,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资本逻辑的操纵与助推。具体而言,资本逻辑对历史的消费呈现为娱乐消费、流量消费和文化消费等多重形式,其内在驱动力则是资本增殖的逻辑。

  (一)娱乐消费:以恶搞历史人物来制造大众娱乐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泛娱乐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娱乐消费也成为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一种市场需求。在娱乐消费的背景下,历史也被娱乐化改造,成为娱乐和戏谑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娱乐化改造和段子调侃,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正如习近平批判的,“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2。对人民英雄和历史人物进行娱乐消费,是历史虚无主义资本逻辑的具体呈现。具体如前些年在网络领域出现的各种娱乐段子,董存瑞被恶搞成各种“表情包”、狼牙山五壮士被歪曲成“逃兵”、邱少云被包装成“烧烤”营销的段子、黄继光被恶搞为“撩妹”高手等,这些纯粹娱乐的网络段子,充斥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戏谑与调侃,对英雄崇高形象的扭曲与消解,对民众的思想认知和价值信仰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对英雄人物的娱乐消费,其目的是利用历史英雄人物的高知名度,为商业营销服务,借助他们的名气来增加人气、吸引关注以拉动消费,实现快速营销的目的。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了崇高信仰的标签,而被符号化为娱乐标签,成为娱乐消费的对象。这种手法可以极大限度地榨取历史人物形象的符号价值,进而为资本逐利服务。总之,将历史纳入娱乐消费,集中表现为资本逻辑下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价值虚无和形象扭曲。

  (二)流量消费:以炮制历史猎奇来吸引网络围观

  自媒体时代,流量经济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特征,追求流量则成为资本逻辑在网络自媒体发展中的具体演绎。在流量经济时代,历史沦为资本逻辑下制造流量的工具,被拿来创造和吸引流量、制造流量消费。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利用这种流量逻辑来实现逐利的,他们通过篡改历史真相、炮制历史细节来制造猎奇、吸引流量,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历史细节的不了解,采取一定的叙事手法,如制造疑问、细节描写、科学论证等,以看似符合思维逻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关注,进而获取大量的流量,流量也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具体来说,自媒体时代奉行流量经济,无论是微博热搜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还是微信公众号推文高浏览量带来的附加商业价值,都体现了流量经济所追求的流量消费逻辑。在这种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通过制造历史领域的新奇事件来吸引流量,他们“将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人性洗白,细致刻画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身不由己’和人性‘煎熬’,不仅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是如此,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也风度翩翩、八面玲珑和忧国忧民,人性丰富的代价就是完全放弃了政治立场和历史是非观念”3。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这种对正面人物的反面虚无和对反面人物的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制造历史的“新奇”,吸引人们的关注和浏览,进而增加网络流量,最终实现流量变现。从叙事手法上看,为了增加流量,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采取“正事反写”和“反事正写”的手法来颠覆人们关于历史的惯常认知,从而制造历史的惊奇,增加流量消费的“卖点”,在叙事的过程中,还强调利用逻辑论证来获取人们的信服,进而为虚无历史信息提供“强逻辑说服”和“加速度传播”;从作用手段上看,在流量诉求的内在动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进行历史事件篡改、历史人物歪曲、历史记忆颠覆的话语叙事中,往往另辟蹊径,采用多重手法,以迎合群众的猎奇心理”4。也就是说,利用人们关于历史的猎奇心理,吸引人们的关注以攫取流量,是历史虚无主义相关信息迅速获取流量的手段,猎奇消费是流量经济在历史虚无主义领域的具体呈现。

  (三)文化消费:以包装历史故事来打造消费经济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即通过文化创新和文艺创作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在文化消费中,有大量关于历史的文化消费,如影视剧市场中流行的宫廷剧便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的文化消费。同样,关于历史的文化消费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和影响,他们往往打着推动历史文化时代创新的口号,进行历史虚无的行径。为迎合大众娱乐口味,这些作品往往对历史进行“无底线”的改造,实际上也完成了隐性的历史虚无。如在近年来流行的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等与历史事实和客观常识严重不符的剧情屡屡上演,这种以文化消费形式呈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往往更加隐性地传递错误的历史价值观。再如,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的旅游经济和文化消费,往往会对地方的历史名人进行挖掘和再塑,一些负面历史人物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被塑造成历史英雄和地方名片,这种在文化消费掩盖下的做法无意中实施了虚无历史的行为,影响了人们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从生成过程来看,文化消费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隐蔽性。在文化作品创新的名义下,他们或为了迎合受众心理诉求以创造利润,或为了增强娱乐性以获取流量,对历史事实进行肆意的歪曲和改造,在看似文化创新的行为背后实则完成了对历史的虚无。这种具有隐蔽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形式,其危害性不亚于其他形式。

二、历史虚无主义资本逻辑的实质及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生成和传播的资本逻辑实质上就是将历史作为消费对象纳入资本增殖的过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有学者指出:“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领域的双重虚无。”5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做法,不仅在物质层面将历史消费化,而且在思想层面对人们的历史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一)历史内容的工具化及其危害

  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丑”,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历史内容的工具化是资本逻辑下历史虚无主义生成的实质。有学者指出:“历史成了为谋取商业利益可以被肆意想像、捏造的东西,历史所承载的民族性、崇高性被消费殆尽。”6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历史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事件意义和历史价值,成为纯粹的消费对象,沦为资本逐利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的工具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历史人物、历史资源成为商业的牟利工具,英雄人物根据商业需求被戏谑、调侃和娱乐化改造,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被消解,英雄的精神内核被虚无和瓦解,英雄符号也被娱乐符号所替代;另一方面,历史事件、历史真相成为网络平台吸引流量的工具,一些无良的自媒体平台为吸引流量,对历史真相进行肆意改造,通过各种手段虚无历史,激发大众的猎奇心理以获取流量,以篡改的历史细节来瓦解历史真实、以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颠覆历史人物的既定价值评判,进而改变人们对既有历史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历史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沦为逐利的工具,这也影响了人们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产生一些不尊重历史和戏谑历史的观念。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接触到这些混淆视听的历史叙事,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考历史的定势思维,进而为理解历史预设了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观。

  (二)历史价值的虚无化及其危机

  资本逻辑对历史领域的消费而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上是引导了历史价值的虚无化走向,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教育意义、文化意义通通被商业利益所替换,历史成为“没有灵魂和精神”的消费品。这种将历史价值剥离的做法,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消遣娱乐替代了历史意义本身。在泛娱乐化的社会背景下,“娱乐至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历史领域也未能幸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被忽略和消解,并被塑造为娱乐对象。历史作为一种流逝的过去,它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更多地被可以实现资本利益的娱乐价值所取代。二是现实功利价值代替历史的崇高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功利主义的倾向弥散于社会生活之中,关于历史的消费也受此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持续生成,导致在消费历史的时候不问出处、不辨对错、不分立场,只关注它是否能创造经济效益,能否为资本逐利服务,而不管历史是否具有崇高价值,是否能够带来精神启迪和思想营养,功利原则代替历史价值原则成为历史消费的基本遵循。有学者指出:“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娱乐化叙事逻辑中,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在娱乐面前客观事实已经不重要了,这种对客观历史事实的肆意解构很容易颠覆人们对历史的既定认知,尤其对青少年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值得我们警惕。”7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危机,其一,认同的危机。历史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它可以通过记忆的共享来为人们塑造民族的、国家的、集体的身份认同,而一旦历史记忆被虚无和改写,历史价值被扭曲和虚无,那么人们便无法从历史记忆中建构身份认同。对于党的历史、国家历史的虚无甚至会消解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其二,价值的危机。“在资本逻辑面前,除了利润,一切都是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的,神圣、崇高的信仰和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均被资本碾碎。”8在历史的虚无浪潮下,历史所具有的各种内在价值被消解,人们无法判断什么是历史的真善美,无法确认谁才是历史的英雄,应该崇拜谁、追求什么、信仰什么都无法从历史中找到答案,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理想失位等问题便会随之而来。

  (三)历史文化的消费化及其影响

  历史文化的消费是市场经济下文化消费的必然现象,针对历史文化的消费不能片面地评价,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赓续;但另一方面,错误的历史文化消费观会引发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消费历史文化时呈现以下特征:其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任意挪用和肆意拼接。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财富,它承载和寄托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记忆和精神内核,但历史虚无主义却将这些精神财富纳入资本逻辑麾下。为迎合大众文化趣味,一些创作者随心所欲地挑选零碎的历史情节,加以涂抹和拼凑9。他们妄图榨取历史文化的商业价值,通过肆意挪用历史材料、拼接历史资料来制造商机,通过“创造新历史”“构造历史真相”来迷惑受众,进而制造热搜、吸引流量、创造收益。其二,历史文化艺术化改造中的无意识虚无。在当前的诸多文艺创作(如影视剧等)中,都会借用历史资源和历史故事,进而加以艺术化改造,文艺作品对历史文化的借用和艺术化改造无可厚非,但是在部分文艺作品中却存在错误的价值导向,无意识中带来了虚无历史的后果,给观众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针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要坚持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导向为主、消费化和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如支持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纪念碑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否则,就会带来为追求经济收益而虚无历史的现象,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会在无意识中被文艺作品的错误历史叙事所改变,进而形成错误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让历史文化的教育意义、价值功能等都大大削弱。同时,资本逻辑在历史文化消费中的主导作用也会造成人们对历史价值判断的虚无化,将历史看作消费品、看作可以任意篡改的对象,进而形成关于历史的错误价值观。

三、应对资本逻辑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对策

  资本逻辑对历史的消费是历史虚无主义生成和泛滥的重要根源,为应对这种错误趋向,必须要多措并举,限制资本逻辑对于历史的“无底线”消费,合理利用资本逻辑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创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规制资本逻辑,规范历史领域的文化消费

  历史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进入消费领域,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和泛滥。为应对这种现象,就要首先规制资本逻辑的作用范围,引导资本的正确流向,规范针对历史的文化消费。具体而言,其一,要以制度的力量来规范资本逻辑运作的范围。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定历史文化领域的相应制度,规范和限制资本逻辑对历史领域的消费,制定在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史实、尊重科学等,避免抗日神剧等类似作品的生产;围绕制度来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通过监督来规制资本逻辑,让文化创新和文化消费能够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其二,政府要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推动历史文化的时代创新,为民众供给优质的文化作品。在以历史为底本的文化作品创作中,要“坚持质量第一和‘内容为王’,以‘高质量’创造‘高流量’”10。优质的历史文化作品不仅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还可以鼓舞人心和传递精神力量,而流量经济下的劣质作品只能带给人短暂的低俗娱乐,还对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追求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政府必须要对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引导,推动其流向历史文化的时代创新之中,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有精神内核、民族特色、历史底蕴的文化作品,为优质历史文化作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助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让优质文艺作品能够获取丰厚收益,引导资本的正确流向。其三,增加政府资金对于公益性历史文化产业的投入。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社会资本的流入来支撑,还需要国有资本的投入来推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以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建设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根本保障,如纪念馆、博物馆、民俗馆、图书馆等,这些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激活历史记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创伤性记忆,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也在此得以彰显。可见,加强关于历史文化的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有资本承担的重要社会使命,也是应对历史文化消费化趋向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价值引导,遏制关于历史英雄的娱乐消费

  资本逻辑对历史的入侵及历史的消费化,部分源于当前社会人们价值信仰的缺失。缺失价值引导和价值规范的少数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对历史进行肆意篡改和扭曲,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推波助澜的力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对历史研究、历史消费领域进行价值引导,遏制社会上泛娱乐化思潮对历史领域的入侵,消除关于历史英雄的娱乐消费现象。具体而言,一是要营建自媒体网络空间的良性价值生态。历史虚无主义在自媒体平台的大肆传播与混乱的价值生态、错误的价值导向不无关联,必须从源头抓起,营建良性的网络空间价值生态。一方面,党和政府相关机构要从技术入手,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网络空间的信息流通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技术手段辨别、剔除一些错误价值导向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宣传等手段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合理消费历史文化,自觉屏蔽、举报虚无历史的信息,在民众的价值自觉中断绝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空间。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英雄文化宣传,营造全社会爱英雄、敬英雄、崇拜英雄的舆论氛围。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英雄的恶搞、戏谑、调侃等现象,必须通过塑造全社会正确的价值导向来遏制这种势头,通过关于历史英雄的媒介宣传、影像传播、英雄精神的教育等方式,让民众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形成全社会爱英雄、护英雄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的恶搞没有消费市场,而且还会被人们所反对和唾弃。三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人们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从事娱乐活动。泛娱乐主义的繁荣与一些人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密切相关,集体主义价值观被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所代替,娱乐无底线的思维逻辑也深深植根于这些人的脑中。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起点,改造和驱除人们思想领域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娱乐价值观,进而在对历史的消费中能够自觉辨析错误认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维护历史的崇高性和价值性。

  (三)加强历史教育,塑造关于历史价值的崇高信仰

  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不足、关于历史的价值立场不明确等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少数人虚无历史的信息才能获取不明真相群众的信任和认同。为此,加强历史教育,帮助民众树立关于历史的正确价值立场和科学认知,从而让资本逻辑下虚无历史的行径无处立足、不攻自破。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民众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方式认知历史、评价历史。“要想从根本上驳斥秉持唯心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斗争武器,善于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11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科学立场,在日常生活中、群众工作中、学校教育中都要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特别是涉及历史问题时,要培育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和历史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辩证的评价,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的价值、分析历史的意义。二是以全国范围推进“四史”教育为契机,帮助群众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四史”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反击和批判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历史知识教育、历史故事讲述、历史事件介绍,可以帮助人们明晰是非、辨别善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历史的虚无、对民族历史的虚无,并主动批判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资本逻辑和政治目的。三是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协同互动中,增强民众的历史自信和关于历史价值的崇高信仰。关于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于这些记忆的集体共享,是社会成员建构身份认同、强化精神信仰的重要基础,而这种记忆的建构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协同完成,从而共同为社会成员勾勒关于身份的集体记忆,同时也为社会成员形成稳固的历史价值认识、崇高的历史信仰提供了前提。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3-12-06 15:08: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