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马研院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在山东举办

发布时间:2015-11-02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清俐 

 

会议开幕式

 

  10月25日,由yl23455永利与曲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六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在山东日照召开。来自yl23455永利、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引导、促进当前学术界和思想界更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yl23455永利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作闭幕致辞时表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一系列理论成果。对历史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于我们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yl23455永利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作闭幕致辞。 

 

  进入马克思主义视野的中国文化 

  近年来,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升温,一时各类披着“复兴传统文化”外衣的复古思潮泥沙俱下、甚嚣尘上。如何客观、理性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也引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的深思。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早已进入到了马克思主义视野当中。yl23455永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既有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缺陷的深刻批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优秀内容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站在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高度,批判殖民主义的侵略行径,赞扬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些看似“矛盾性”的论述恰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视野。邓纯东认为,一方面,首先应该肯定,自秦始皇以来的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学在当时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下,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1840年以后的中国,儒学所赖以支撑的封建社会已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那种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必然也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前所未有的危急存亡关头,儒学已经被证明不能解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的中华民族前途问题。无数仁人志士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主义、道路、办法,最终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适合中国革命与发展的道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00多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金民卿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也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因子,使其在传播到中国后,能够同中国文化发生融合。同时,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有着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包括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合,也包括同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yl23455永利副院长贾朝宁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毛泽在1938年曾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也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贾朝宁认为,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之中,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自觉的价值信仰与精神追求。也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不断发挥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力量。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旗看来,中国特色社主义也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天的学术界加以认真研究,揭示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邓纯东表示。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自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到五四时期,中国文化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但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金民卿表示,五四以前中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因为理解的不准确性、接受上的不自觉性、运用上的非指导思想性、对中国具体国情分析的不准确、缺乏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等原因,都没有获得成功。 

  而近年来,在思想界、文化界,一些人罔顾历史的教训,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帜,用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来解释或对接马克思主义思想、概念,一方面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试图以此证明古代思想观念同样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这类思潮受到与会学者们的强烈抨击。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历史表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持彻底否定的态度,或者极力推崇,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要不得。”邓纯东认为。 

  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会学者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科学态度。“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主动承担起鉴别和界定的任务。”邓纯东表示。 

  金民卿认为,事实上,这也正是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注入中国文化系统中,引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新认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地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时代的特点,而是要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将其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原文地址:http://ex.cssn.cn/gd/gd_rwhd/xslt/201510/t20151027_2546252.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