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公共服务短缺,出路何在
来源:2010年06月07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08-29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重大调整。而当前,最重要且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降低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着力提高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
财政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可以有效、直接地提高公众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我国过去的财政是经济建设型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很大,这就挤掉了财政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部分,出现政府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现象。
据有关报刊报道,我国2008年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29.7%,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两项合计为15.3%,比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严重偏低,增加了居民用自己的收入来支付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的负担,迫使居民多储蓄少消费。
事实上,财政增加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潜力是很大的。一是对于一年上万亿元的卖地收入,可把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支出,首先是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二是对于每年上万亿元的国有企业利润,应把其中30%—50%(相当于上市公司利润用于分红的比例)上交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现行的利润上交比例(5%—10%,还有一部分为0)是很不合理的。三是如果开征物业税(房地产税)可以大大增强基层行政单位发展教育、文化等事业的能力。
把这几方面的资金动员出来,加上原有预算中规定如超收部分应有5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支出,就可大大改善现有财政支出结构,大大缓解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在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时,要改善支出结构。现在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如国家财政2006年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为380多亿元,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还不到60亿元,只占15.5%,而用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公务员)的占到总量的84.5%。公共服务支出结构不合理拉大了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因此,应大力扭转这一偏向,大幅增加对农村和低收入群体的投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大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的最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应把向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与此相适应,财政要真正向公共财政转型,把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作为完善财政体制的主要着力点,要尽快使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达到经济发展程度同我国相当的国家的平均水平,并努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苗苗整理)
(责任编辑:赵健(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