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形态有多种多样,主要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再到分析论证方法,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的知识或者观点,也就是说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这是一种学理型或者学术型的理论,如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萨特、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体系就属于这样的体系。一种是以决议、谈话、对话、笔记、通信或者其他方式出现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观点,表面上看既没有学术上的逻辑推导,也没有形式上的相互支持,但从整体上和实质上讲,这些观点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一系列有着深刻内在关系的基本问题。这是一种实践型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属于这样一种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征有这样几点: 直接现实性、集体智慧性、实践逻辑性和多样载体性。
一、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直接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加以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强烈现实性的特点,它是在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人民要求的新期盼中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邓小平理论具有直接现实性。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文革”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邓小平理论,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而且在短短20 年中使20 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直接现实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 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地推向了21 世纪。
科学发展观具有直接现实性。2003 年春天非典期间,胡锦涛同志到广东视察,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他深刻指出: “在新世纪新阶段,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要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创新优势; 着力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创新优势; 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创新优势;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 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广东的过程中最早提出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后来经过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境界。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具有直接现实性。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高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有着强烈的现实逻辑性。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要解决阻碍中国前进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如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出新常态,用大逻辑化解新矛盾; 针对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现象,提出教育公平性改革,坚决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针对存在的某些司法不公的问题,提出把公平正义作为司法领域的核心价值理念,努力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难题;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被辍学绊倒,让普通群众不因大病陷入绝境,让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不被繁琐的手续挡在创业创新的门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
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二、具有集体智慧性的特点,是中央领导集体智慧和集体创新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恢弘的大文章。2013 年1 月5 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篇大文章是全党全国人民用共同智慧写就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科学体系的提出都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结晶。党的十五大报告鲜明指出了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体现出十分鲜明的集体创新的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变化,现在的理论创新更加强调集体性。
集体智慧结晶的特点体现在它是大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多个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结果。例如,从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后,每一个科学体系都要回答这一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提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观点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回答。
三、具有实践逻辑性,在实践发展基础上层层递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重要理论观点都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实践不断提出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在理论上的自觉反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1984 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思想,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决不应以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为条件。” “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建国初期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决不会动摇而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公有制经济本身也有多种形式。除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应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公有制企业,以及各地区、部门、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的公有制企业。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有所不同。”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并把这一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来认识。习近平更加重视这一基本制度的丰富和发展。2015 年11 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8 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发展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不断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指出: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要解决好地区平衡问题,沿海地区要利用好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率先实现现代化,之后到一定阶段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发展要解决好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达到基本平衡; 发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 世纪的进程中指出了系统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最终都要靠发展; 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者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又有各自发展的规律,互为条件、互为依托; 发展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等等。进入新世纪,面临着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各种新的发展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发展难题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运用。
四、具有多样载体性的特点,理论创新体现在代表大会报告、全会的决定以及
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为各种主要的学术著作,列宁理论在十月革命之前也主要是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执政以后,由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非常多,理论创新很少表现为大部头的著作,而是主要体现为代表大会、全会的报告与决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一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1987 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住了基本国情,制定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012 年11 月27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党的全会的决定中。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说: “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受政治局委托在向全会做的说明中指出: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200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在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一系列重要讲话密切相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 年12 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这次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后来也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是与1992 年的南方谈话连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2001 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基本要求,为党的十六大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前发展。2013 年11 月29 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过程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2014 年9 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阐明了评价政治制度民主有效的八个标准: 主要
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年第1期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