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种鹃 邱耕田: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推行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13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促进全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球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基本原则、第一动力、内在要求以及重要方式等问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的全球发展倡议。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不仅向世界昭示了共谋全球发展的愿望,而且有助于凝聚全球发展的价值共识,系统诠释它对于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厘清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是科学掌握其核心要义和推进路径的应有之义。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承继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为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强劲动力是摆在各国面前的时代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其核心要义为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指引。
  首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考察人类历史演进的本质与规律,剖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更迭的根本推动力。关于这对矛盾,马克思曾作过经典表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遵循“相适应—不相适应—再相适应”的规律循环运动,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不断迈向更高的阶段。
  其次,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是大机器和大工厂蓬勃崛起、代替传统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大机器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联考察,发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备的生产力属性——“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具体来说,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而新的生产力会呼唤新的生产关系诞生,以此带动整个生产领域的进步。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得以更新,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能够大大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升劳动效率,社会财富因此实现增长和累积。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唯物史观否认所谓人民群众消极、懒惰,不会促进历史发展的唯心史观论调,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后者是人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发明和艺术的创作来源并依赖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生产经验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还以巨大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
  习近平强调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发挥国家在推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主张既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赓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发展观,在此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不断推向前进。这其中蕴含的核心理念为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滋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已开始考虑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国工业化等发展问题,但鉴于社会主要矛盾需要解决,其主要精力仍放在革命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才正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国内,经过长年战乱,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发展的基本观点。比如,在发展目标层面,主张实现现代化;在发展主体层面,提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在发展道路层面,提出以苏联为鉴、总结本国经验,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发展动力层面,将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发展观上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比如,在发展主体上,强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的道路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途径上,强调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发展目标上,强调要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一段时间内也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不平衡,城乡、工农、区域差距扩大,失业率增加等各种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世纪之交国际风云变幻的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在社会发展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比如,在发展地位层面,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主体层面,强调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发展动力层面,指出创新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发展目标层面,强调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组合,国际战略竞争更加激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消耗过大、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等突出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地缘政治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发展新趋势、新机遇的分析,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发展的人民性,注重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追求公平发展,注重共同发展,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三)现实逻辑:对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现实回应
  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不仅有其理论和历史基础,而且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是在寻求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路径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前全球发展遭遇严重冲击,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时代难题。具体来说,目前全球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至今,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使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愈发黯淡。它不仅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还极大冲击了全球生产、需求、就业以及贸易。世界银行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这是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的最低增速。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疫情造成的消极影响甚至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近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黑天鹅”事件。在疫情冲击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变得更加脆弱,各国经济复苏的“断层”效应加剧。这种效应不仅拉大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不平等差距,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分化,还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二是地缘政治动荡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仍困囿于新冠疫情之际,地缘政治动荡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长。2022年春季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从农业、能源、贸易、财政、金融等多个方面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系统性深远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粮食和能源为例,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国际食品和能源重要供应方,在农业方面,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农产品供给受阻加剧了全球通胀,侵蚀了居民实际收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甚至引发了粮食危机。在能源方面,冲突导致国际油气供需格局改变和市场切换,能源价格不断创造新高,引发了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粮食和燃料价格飙升,降低了数亿人的生活水平,恶化了低收入国家、弱势群体的处境,全球经济健康发展遭遇冲击。
  三是单边主义抬头阻碍全球经济复苏。作为处理国家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和观念,单边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层面的单边主义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将国内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主义行为风格和态度完整地应用于国际政治领域,在外交事务以及国与国关系中采取“惟我独尊”的立场和“我行我素”的做法。为了谋求本国利益,实施单边主义外交的国家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与呼声,无视国际社会对对话和协调的需求,蔑视国际组织,违反国际行为准则。某些国家为一己之私推行单边主义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例如,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外溢效应使本已低迷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四是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威胁全球发展。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海平面持续上升,生物多样性消失加速,这些都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不断吞噬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尤其是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全球的经济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据统计,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使得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在五年内骤增6000万,2019年达到7亿;预计到2030年,全球因气候变化损失的生产力相当于8000万个全职工作,3500万至1.22亿人或因气候变化陷入贫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延宕反复、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持续冲击,为复苏经济,有关方面削减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投入。发达国家未能兑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用于绿色转型的资金规模受到大幅压缩。
  时代变化提出时代课题,时代课题呼唤理论创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严峻的发展形势亟需新的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方案。回应时代关切是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立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需要,在承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和赓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发展的根本目标、必要条件、基本原则、第一动力、内在要求、重要方式等,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入诠释这一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形成对它的整体性认知。
  (一)全球发展的根本目标:共同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实现共同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根本目标。共同发展是指在全球发展过程当中,各国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首先,注重共同发展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全球经济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实现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各国经济的增长。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不同国家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其次,注重共同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共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南北发展差距拉大不仅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且也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是难以持续的。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水涨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
  (二)全球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发展
  发展要在安全的环境中实现。“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缺少安全的环境,发展只能是镜花水月,取得的成果也会被毁于一旦。从近代中国被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到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深陷战火和内乱的悲惨景象,再到近年来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和种族冲突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给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无不体现出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筑牢安全的堤坝,才能为全球发展奋力前行保驾护航。当然,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习近平强调应当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全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共同是指要尊重和保障每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综合是指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合作是指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可持续是指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持久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三)全球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 一方面,在全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应注重维护绝大多数国家的合理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始终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物质财富的积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这种发展忽视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合理诉求,导致全球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性受损。全球发展应扭转多数国家在发展中利益受损的局面,注重维护绝大多数国家的合理利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全球发展过程中,追求效率,轻视公平,尽管生产总量大、生产效率高,但从对成果占有来看,大部分的发展成果流入少数人手中,“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这导致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扩大,发展鸿沟拉大,全球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实际上,全球发展成果由绝大多数人民共享是实现全球发展动力持续涌流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全球发展过程中,全球发展成果应更多惠及“全球村”的绝大多数成员。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多方参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发展过程中推行单边主义,导致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较低。习近平强调:“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单边主义、不搞一方主导或由几方凑在一起说了算。”
  (四)全球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习近平强调:“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勇于变革创新能够为促进共同发展带来生机、提供动力。首先,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纵观世界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曾几度转移,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转移的强大动力。哪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哪个国家或地区就具有发展活力和经济竞争力。一些国家的崛起抓住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各国唯有抓住创新才能提振全球经济。其次,创新是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的内在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回升态势尚不稳固,迫切需要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离不开创新这一驱动力。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由其推动的产业变革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因此,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五)全球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坚持开放发展能够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是推动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坚持开放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变革之时,坚持推行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互相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其次,坚持开放发展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相连,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的一环,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人为设置壁垒,切断各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不仅违背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也不符合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既是短视的,也不会成功的。”“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六)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式:合作发展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强合作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助于改善各国人民的生活。习近平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其次,加强合作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在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产品生产,特别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生产,不再只由一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地提供资本、管理者、劳动力、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全部生产资源,而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的。各国可通过加强合作搭建起经济联系,促进贸易、投资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再次,加强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当前,世界存在全球生物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重大风险,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推行路径
  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践行这一重要论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以及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一)共同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
  “唯有凝聚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方有指引前行的感召力。”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持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强调本国利益优先,无视全球发展,面对此情况,要呼吁国际社会凝聚促进全球发展的国际共识。
  首先,在观念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构建排他性的利益联盟,严重侵蚀多边主义的价值共识,全球共同发展的认同感下降,强调本国利益优先的狭隘国家主义盛行,“退群”“毁约”“欠费”等行为逐渐增多。习近平指出:“保护主义是作茧自缚,搞‘小圈子’只会孤立自己,极限制裁损人害己,脱钩断供行不通、走不远”,“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付出过惨痛代价”。他还强调:“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总之,在全球性问题不断滋生、各国利益交融、命运密切关联的今天,各国应该超越意识形态争端、社会制度差异、民族文化认知局限以及发展水平与时空距离等,探索共同利益,凝聚全球发展共识。
  其次,在方法上注重通过对话协商处理分歧。在全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因为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对全球发展持有不同观点,这是客观存在的。面对不同分歧,习近平强调:“只有凡事都着眼大局,理性沟通,凝聚共识,才能逐步解决问题。”面对分歧,国际社会要注重通过对话协商,寻找最大公约数,化解矛盾分歧,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说,一方面,各国要互尊互信,尊重各自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互不干涉内政,照顾彼此重大关切,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另一方面,各国要聚同化异,友好协商,通过协商和求同存异,实现能够为大多数人自觉自愿地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
  (二)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单极霸权对全球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首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美国主导下的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已经无法满足各国对发展的需求,亟须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指出的是,“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在治理价值、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规则等方面日益暴露出违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内在缺陷,成为践行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现实阻碍。为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价值层面,要注入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主体层面,要“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治理客体层面,要注重由局部片面治理转向全面纵深治理;在治理规则层面,要补齐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短板;等等。
  其次,营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全球治理体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保障。当前,由于制度惯性以及主导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西方大国改革意愿较低,全球治理制度已经无法有效满足由于全球权力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其他治理主体的正当权益诉求。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全球治理制度,营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为践行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提供有力保障。全球治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国际权力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国际规范的多元发展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交叉性和关联性等因素,应当从国际制度的价值、规范和实效三方面入手,增强制度的有效性。一是要确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价值共识,二是要在多元主义基础上推进国际规范的包容性发展,三是要在积极的制度互动中增强全球治理的实效性等。
  (三)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能够提振低迷的世界经济,为践行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提供支撑。
  首先,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科技创新能够突破知识和技术的限制,是撬动社会进步的工具和杠杆。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当前,“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这些曾经的科学幻想,如今已经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未来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对此,国际社会应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其次,以数字经济塑造新动能。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它是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关键推动力,促进实现公平与效率愈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和影响程度深,正在推动全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前,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各国要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塑造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具体来说,一方面,各国应“合力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面推进国际合作”,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推动全球增长的潜能;另一方面,各国应采取有效举措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和素养,特别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最后,以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要以绿色科技为支撑,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有机农林业等绿色产业,同时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绿色联动发展。当前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趋势日益深化,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面临资源瓶颈而愈发难以为继,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引擎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强调:“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绿色经济发展的力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企业家和创新人才,把本土人才盘活,实现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三是要建立并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绿色技术创新链,以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四)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当前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习近平关于全球发展重要论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号召不同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发展挑战,共同推动世界发展。习近平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我们要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首先,支持联合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习近平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全球发展问题涉及的主体、利益、技术等问题十分广泛,且随着治理实践的深入推进而变得日益复杂。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较,联合国在应对全球发展治理中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相互交织的多元主体、不断加剧的相互博弈时,具有较大的优势,使各方形成最大公约数,达成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全球发展议程。因此,国际社会应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其次,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从各国发展面临的现实情况来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皆面临气候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冲突等亟待解决的全球性挑战,尤其是全球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充分显示,全球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各国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加强团结协作是唯一出路。”关于如何开展协作,习近平强调:“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全球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应履行官方发展援助的承诺,切实提供发展援助,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广大发展中国家皆面临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应当扶携前行,积极开展各领域合作。总之,国际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