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左凤荣: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发布时间:2023-10-18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强权政治、冷战思维、迷信武力、鼓动基于实力的大国竞争,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在对外工作中实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统一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潮流
  工业革命促使全球化成为历史大趋势。从全球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强国无疑是塑造世界的主要力量。率先发现新大陆和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等国相继成为影响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些国家通过不断的侵略扩张塑造着世界,“国强必霸”似乎成了一条铁律。在21世纪,不同于欧洲文明的东方国家——中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欧美国家用传统经验与思维看中国,对中国进行遏制和防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向世界表示,中国坚决“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了一条大国崛起的新路,这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也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外交思想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打破了以实力界定权力的传统和“国强必霸”模式,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念的突破与创新。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变迁背后是弱肉强食、零和博弈、阵营对抗的陈旧逻辑,体现的是大国争霸史,有实力的国家往往成为决定他国命运的霸权国。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坚持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理念,追求绝对的权力和利益,强调大国权力竞争和集团政治。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虽然大国竞争的烈度时有消长,但它们总是提防对方,彼此争夺权力。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这与当今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习近平外交思想反对这种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和强权政治逻辑,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与所有国家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大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尽管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中国也是推动这一潮流的重要力量。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鲜明地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外交立场,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20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试图称霸世界、挑战国际秩序的国家都不会成功,如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不断向外扩张的日本、在世界上推广自己模式的苏联,都未能实现繁荣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当今这个处于动荡变革之中的世界提供了稳定性,开辟了国家文明交往的新路。
主张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保障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
  自人类文明史出现以来,世界从来都是多样化的,西方推行的殖民体系和现代化进程,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的多样性。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多元的文化与宗教,奉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体制机制。现代化进程冲击着弱势群体及其文化,需要找到保持世界多样性、保障各文明和合共生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从世界的多样性出发,倡导各国和各文明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文明与宗教的纷争在当今世界并不鲜见,印巴矛盾、阿以冲突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强国固守冷战思维,西方强国的文化和文明优越感十足,总想把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强加于世界,试图改造其他国家和民族,以单一性代替多样性,从而引发许多新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影响地区与世界的稳定。消除这些矛盾与冲突,需要文明的宽容与相互欣赏,需要平等对待他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亚洲,也适用于世界。
  世界是在多样性文明的交流互动中向前发展的,但意识形态的偏见常常导致冲突与对抗。摒弃意识形态偏见,防止世界陷入新冷战,成为当今世界人民的重要诉求。欧美国家发起的所谓民主与强权、自由与独裁的价值观竞争,有可能使世界陷入新冷战旋涡,干扰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社会制度的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欧美的三权分立体制,源于其传统文化和现实存在多种利益集团,也与其市场经济制度相关,并不具有普世性。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国家恰恰因照搬了西方的政治体制而不断发生动荡。当今世界的许多矛盾与冲突,源于一些强国要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于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用事实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文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统一性,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才是各国各民族正确的相处之道。
倡导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推进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世界的多样性推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种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对话,使各种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在于其持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吸取营养,实现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借鉴。
  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互学互鉴是重要路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任何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很大程度上在于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平与合作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关键词。中国成功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之路,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适应现代的新文化,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平性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冷战结束以来,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实现了迅速发展,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很好地说明了互学互鉴的重要性。
  习近平外交思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要求,指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各国形成了相互依赖、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但冷战与对抗思维并未消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要使不同文明实现共存,并在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受到相关国家的广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促进各国各民族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其中,各国在交流互鉴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也是保障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进行全球治理需要大国的协调与合作。面对当今世界的冲突、对抗、动荡,大国的和平共处与全球治理都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直接影响世界的发展方向,关系人类的未来,更关系全球治理能否有效。针对大国关系发生的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不同于冷战时期冲突与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增加“和平共处”这一关键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俄罗斯与欧美、北约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如果大国走向战争或动用核武器,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要相互尊重,重要的是尊重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制度。大国需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历史性地改变后发大国对国际秩序的观念,使中国成为维护现行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三百六十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一百五十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七十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六十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现行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建立起来的,体现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也为防止再发生世界大战作出机制性安排。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提出并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保障国际秩序的公平与正义,推动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创造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大变局以及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的背景下,全球安全治理显得尤为迫切。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安全之路。2023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20个重点合作方向和5个合作平台与机制,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得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赞赏与支持。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并派出特使寻求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之道。在中国的努力下,沙特、伊朗北京对话成功举行并实现和解,成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总之,习近平外交思想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外交思想所展现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安全、互学互鉴、传承创新等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本文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专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就与经验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2023年第10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