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周向军 庞付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关系、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发布时间:2023-11-14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2 年 7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成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重要且复杂,需要从多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从根本上看,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是基础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辩证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除其自身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外,还与其他因素相关联。“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与不同要素之间、自身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具基础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内含不同层次,既有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也有具体科学层面的方法论。通常与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统称使用的方法论,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二者的着眼点、着力点不同。世界观是从认识方面把握世界,任务在于解释世界,说明世界由何而来、何以存在、如何构成等问题,重在探索和回答世界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样、不怎么样的问题。方法论是从行为方面改造世界,任务在于说明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式应该是什么、选择什么,重在探索和回答在世界面前人们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的问题。如果说世界观重在探讨世界的客观本质与规律,那么,方法论则重在探讨实践的指导规律。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任何方法论的背后都有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观。由此可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论者。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恩格斯将马克思关于“改变世界”的哲学称之为“新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 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自觉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避免和克服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倾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从广义层面看,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组成部分。没有深刻认识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把握就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从狭义层面看,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离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难以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逻辑和深刻内涵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成果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从不同层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滋养。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成果,使其具有新的时代性,两者存在高度契合性。由此可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哲学成果的关系。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除“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伟大成就”外,就全面性而言,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首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难以认清部分;另一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任何整体都由部分组成。就这一关系而言,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将其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其次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整体中,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层面,是探讨一般规律和普遍的方法。如果说其他具体内容是个别,那么,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一般。一般离不开个别,一般又指导个别。就这一关系而言,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一思想其他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还要从其它思想内容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意义与思想魅力。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即“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从全面性要求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多方面的,例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动力等内容。因此,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把握好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一切方面、一切要素,唯有如此,才能规避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错误。从重点性要求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其理论贡献度和实践影响力而言,其重点是“六个必须坚持”。因此,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这一重点。“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从不同维度解读“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核心要义的关键所在。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人民”从来不是话语标签,而是确定的指向。无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坚定不移地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这一生命红线和主线贯穿其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首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蕴含四层含义:第一,站稳人民立场。历史充分证明,人心向背关系政党的生死存亡、政权的兴盛衰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经历百余年岁月洗礼依然朝气蓬勃,根本原因在于其始终植根人民之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立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篇章,为“站稳人民立场”写下生动脚注。第二,把握人民愿望。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以人民群众愿望需求为导向,及时了解人民所思、所愿、所盼,并将其作为施政布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民之所忧、破民之所难、谋民之所利。第三,尊重人民创造。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及时挖掘蕴藏于人民群众创造实践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第四,坚持人民评判。“人民是阅卷人”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谁来阅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是阅卷人”作为检验执政成效标准,在落实决策部署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凸显了人民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显著地位。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特质
  从本质上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信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对此,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理论维度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从语义层面看自信自立,其由“自信”和“自立”组成,一般意义上的“自信”作为心理学名词,指个体在自我评价中呈现的积极态度;“自立”指自我独立,无需依赖他人。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自信自立”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从历史维度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历经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一部党史就是一部自信自立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开始“照搬照抄”俄国经验到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出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实践维度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既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还要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也要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反对封闭僵化、邯郸学步。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一科学论述深刻揭示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蕴含的三层含义,具体而言:其一,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关键在于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并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旺盛活力。基于“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科学指引,让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绽放更为灿烂的真理光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二,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党的自我革命之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完成一个又一个历史任务,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论述,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理论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其三,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百余年奋斗探索中形成的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决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积极识变求变应变中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要求
  何谓问题?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 问题导向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矛盾观点。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可以从一个“范式”和一把“金钥匙”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总体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式”展开。善于发现问题是根本前提,正确分析问题是关键环节,科学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逻辑起点,始终把治国理政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无论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人口脱贫问题提出精准扶贫,还是针对党内面临的“四大考验”等突出问题提出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对策;无论针对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难以突破旧体制机制局限等问题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还是针对我国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明确提出要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都源于始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每个时代总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问题,如何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面临的时代问题,关键在于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更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金钥匙”。伴随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愈发复杂化、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并作出示范表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直面国家发展难点、人民群众痛点,并将调研结果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各项方针政策,上升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用于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面问题、研究问题的理论结晶。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因此,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可从两方面对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进行把握: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运用系统观念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一脉相承。百余年党史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运用系统观念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系统观念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以“弹钢琴”生动形象地对坚持系统观念作出阐释。此外,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进行系统论述,是熟练运用系统观念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认识到新时期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繁重,先后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两手抓”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十二个方面展开论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蕴含深刻的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系统观念,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提出并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战略安排,等等。可以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实践探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进行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实践探索的新要求,始终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主要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其中,“十个明确”是主体内容,构成支撑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行动纲领;“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三者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组成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容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系统观念的创新成果。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境界格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为人类求解放、谋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到“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再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精华,蕴含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天下大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由此可见,坚持胸怀天下源自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责任担当。进入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但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中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胸怀天下。面对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四大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面对部分西方国家大肆宣扬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等等。一份份极具穿透力、说服力、感召力的中国方案的提出,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的胸怀天下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上述“六个必须坚持”“相互联系、彼此支撑,贯通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真理论和价值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
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实践指向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和国家事业越向纵深发展,越要不断增强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理论创新层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核心要义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蕴含指导行动的强大实践伟力。因此,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和推动实践,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最新成果指导新实践。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质上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完成救国使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走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困境、实现兴国目标,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富国目标,再到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克服一切困难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扎根的文化沃土。因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新的时空坐标与历史方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时代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否科学准确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把握和引领当前所处时代的本质与特征。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年的视角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时代发展呈现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愈发频繁、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国际格局逐渐趋向均衡等特征。与此同时,还面临世界经济复苏呈现低迷状态,狭隘的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趋向不断抬升,“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恐怖主义危害日渐突出的时代问题。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 10 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必定充满风险挑战。因此,无论从哪一视角看,新时代新征程都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面临的时代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根本遵循。
  (三)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全面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的理论结晶,要回到实践并在指导伟大实践中彰显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仅停留在书本或知识层面,而是要将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指导新的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风险挑战,着力解决好各领域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新征程实现新突破,为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崭新篇章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18ZDA001)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