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陈家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

发布时间:2024-02-18
字体: 打印
分享:

  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变革也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内在逻辑极为清晰,思想 内涵极其丰富,观点论述极为深刻,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了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其形成和发展的鲜明内在逻辑和发展机理。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历史之问和人民之问,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过程的逻辑主线,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1. 理论逻辑:坚持“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遵循文化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规定。“两个结合”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方向、必由之路和基本方法,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1]坚持“两个结合”,也是文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揭示了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文化理论发展角度来讲,“第二个结合”不是生硬拼凑,其前提是彼此契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2. 时代逻辑:回应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适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课题,以文化理论创新推动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时代逻辑。文化发展都会受时代的影响,文化理论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时代的文化和文化理论。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是文化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和关键所在。习近平强调:“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2](P333)文化和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3](P537)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历史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如何繁荣兴盛、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时代性课题。回答好这个课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4]同样,传统文化也必须时代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3](P480)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强调适应时代,发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和新文明形态,这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

  3. 实践逻辑:立足新时代伟大的文化变革,凝聚民族复兴更为主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立足于新时代伟大的文化变革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逻辑。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文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根本动力。习近平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5](P6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道路、获得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强调实践对理论创新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示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民族复兴积聚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变革性实践,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

  4. 历史逻辑:着眼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既赓续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新文明

  坚持大历史观,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深刻历史逻辑。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文化智慧。他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P281)习近平始终坚持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对待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3](P282)他把“第二个结合”称作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从历史传承上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吸收了中外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包含了人类美好的价值追求、深邃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展现了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历史使命感,推动中国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创造既赓续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新文明。

  5. 价值逻辑:顺应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精神富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的价值逻辑。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人民的需要是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不仅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而且对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也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P288-28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显现了其价值追求上的人民性,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5](P137)的伟大真理。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

  任何的理论创新,都是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作为其理论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形成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话语体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1. 形成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成果

  原创性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标志。看一个思想、一种理论有没有原创性,关键是看这一思想和这种理论是否立足于新的问题,是否在解决新问题中形成了全新的、标识性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实际,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课题,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邃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提出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许多都是首次提出,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第一,站在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对文化使命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独创性思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情地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关乎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目标方向。习近平还深刻阐述了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发展关系问题,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相互成就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这就深刻阐明了文明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文化维度。正因为现代文明与现代化紧密关联,因此,习近平明确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深化对文化、文化自信地位作用的认识,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和坚持文化主体性的深邃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了文化繁荣兴盛与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基本思想。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P33)历史和现实都已充分证明,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习近平一直把文化的发展繁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P305)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P536)习近平还深刻阐述了坚持文化主体性的思想,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习近平还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这些论述,明确了文化、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

  第三,着眼新时代文化发展战略全局,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先进性质和发展道路进行系统性理论建构。在文化来源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发展什么样的文化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突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质。在文化发展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走好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实践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P18)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提出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主要包括: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两手抓”原则。同时,在文化建设保障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制度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P35)这是根本制度上的创新;同时,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文化人才队伍。关于文化发展的方针原则和保障的论述,丰富了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

  第四,深刻阐释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并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6](P312)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7](P21)他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5](P312)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些论述,目的就是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第五,深刻阐释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性,首次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思想。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创新,指明了共同富裕的文化维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来思考共同富裕问题,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P50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深刻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3](P19)社会主义就是要达到物质和精神双富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共同富裕文化内涵的把握,突出了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本质要求。

  第六,着眼打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首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系统性思想。打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习近平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进行阐发,并提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丰富了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认识。习近平还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8]他还提出了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深化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研究、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许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富特色、极具创造性的组成部分。

  第七,深入思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问题,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9](P2)习近平深刻洞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3](P478)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那样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形成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3](P482)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

  第八,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首次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文化、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中国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7](P212)为此,要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了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想:一是提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精心提炼出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人文交流机制和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三是打造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6](P330)因此,必须增强国际话语权,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展现中国思想。

  第九,着眼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首次提出发展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精神家园的战略思想。网络文化建设,是习近平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3](P471)必须把握网络作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新平台的时代特点,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愿景方面,习近平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在网络空间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网络文化治理方面,习近平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以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原则要求。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第十,深入思考人类文明发展问题,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对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P228)习近平反复强调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充分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真谛。习近平还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思想。他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P483)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的提出,破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难题,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式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 构成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涉及核心思想层面的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也涉及行动纲领层面的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还涉及关于文化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构成了主题鲜明、内容完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原创性文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廓清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和重大关系,全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核心思想、行动纲领、方法论环环相扣的文化理论逻辑体系。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开放性的思想体系。

  一是核心思想层面的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思想层面,主要是对文化的性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涉及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思想、文化源泉和先进性、文化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等。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先进性质、发展方向,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重大创新和历史性突破。

  二是行动纲领层面的文化工作布局上的战略谋划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结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立足文化建设新的实际,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布局进行了系统性的战略谋划,主要涉及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发展的方针原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文化的国际传播战略、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这些思考和谋划,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三是方法论层面的与时俱进、系统思维、整体建构。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渗透着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系统思维、整体建构的方法论特质,使得这一思想眼界开阔、内涵深厚、覆盖全面,成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指导作用的文化思想体系。

  3. 发展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话语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文化理论话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体现。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又有区别于他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必然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理论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打造新时代的新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语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了许多崭新的概念、范畴和表述。解读中国实践,就要建构中国话语。习近平明确要求,“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P48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时代性的文化理论概念、范畴和表述。比如,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这些话语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在本质上体现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关系。因此,文化话语体系必然有其特定的政治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人民立场,坚持围绕党的初心使命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打造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话语、人民话语,贯穿着阵地意识和斗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的特有品质。

  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习近平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话语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比如,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概括为“中国梦”;再比如,关于江山与人民内在关系的表达,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P482)又比如,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挨打”“挨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7](P211)这些表述,既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打动人心、富于感染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许多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话语体系。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文化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积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坚持守正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

  文化理论的发展,根本在“守正”,动力在“创新”。“守正”就是“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0]创新就是要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要讲新话,但基础和前提是“守正”,不能丢掉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坚守了马克思主义“魂脉”,而且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守住了文化理论发展的“魂”和“根”。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用鲜活的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贯通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形成了原创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

  2. 明确使命任务,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文化是兴国强国的基础条件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文化的繁荣兴盛,对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进行深邃思考,明确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任务。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任务,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作出了系统性部署,对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全面性要求,发出了“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的伟大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国对待自己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深刻体现了在文化理论创新上的主体性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确立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历史上优秀的思想理念、文化价值观、道德遵循、思维方式等,以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突出文化发展的民族性特色。但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3](P480)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而且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4. 秉持开放包容,贡献了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来源。习近平强调:“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正是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立场,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具备了宽广的世界眼光。这一思想,不仅汲取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理论成果,而且始终关注现实世界的走向和人类命运。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人类情怀,明确提出了全人类必须思考的重大时代命题:“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11](P3)围绕关乎人类命运的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阐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尤其是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出全球文明倡议,鲜明宣示中国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为解决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陈家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