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郝平: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坚定的历史自信

发布时间:2024-02-21
字体: 打印
分享:

  伟大的历史孕育伟大的文化思想,伟大的文化思想催生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情的历史关怀、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文化思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这一伟大思想,必须注重其中蕴含的历史自信。

植根于对历史的深刻把握之中

  不忘历史,方能不忘初心;知史爱党,方能知史爱国。回望百年党史,我们不难发现,先进的文化思想总是与时代的大潮彼此辉映,总是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实践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宣传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当代中国各类文化事业发展的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没有高度的历史自信,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四个深刻领悟”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党史的深邃思考和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判断,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关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中华文明历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诞生的深厚根基和坚实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如果不去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很难认知当代中国;如果不将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放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通过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中华文明历史,搞清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丰富内涵,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如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铸魂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诸多思想家和文化巨匠,留存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其中既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追求,也有“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施政理念,至今依旧为中华民族提供着丰富的历史滋养,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来自何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坚定信念与历史关怀。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路根基。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体现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与进步方面,“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代中国,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根脉之源。“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多一份尊重,更要多一份珍惜与思考,在继承与弘扬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应不断放宽历史视野,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更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铸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自信”之魂,激活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基因。

践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既是我们的昨天,更蕴含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毛泽东说:“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对旧历史的超越与新历史的创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成功推进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历史自信,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是从历史传承中而生、从革命奋斗中走出、从改革创新中得来的,是经过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淬炼而出的文化精髓,具有开天辟地、创造新奇迹的文化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最根本在于要有科学的文化思想作为指引。没有能够指引时代的文化思想,文化事业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无法与时代产生共鸣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应运而生,立足历史之基,引领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问,不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而且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历史如灯塔,指引人们前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照亮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今天,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中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丰富的文艺精品,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如何看待历史,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思想的态度,对自身文化思想生命力、创造力的自信与否。习近平文化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出了强大伟力。我们要从历史自信的角度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作者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2-2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