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梁大伟 王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力量

发布时间:2024-03-07
字体: 打印
分享: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前提性要素。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遵从实践、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是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实践结晶于一体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同时也从文化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力量一词最早源自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讲的:“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1]307,意指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所展现出的“维护统治的意志力、调和矛盾的辩护力、统摄知行的主导力以及塑造团结的聚合力”[2]。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同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主体内容,蕴含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意识形态力量。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深入剖析和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对于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是意识形态科学解释世界与能动改变世界的本质追求,也是意识形态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3]67的基本精神和品格。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1]309,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扬光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绘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长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篇章

  推动文化向前发展并揭示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特质,积极回应当代中国更为凸显的文化追求、更为强劲的文化呼声,完成了对诸多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并将这些创新理论上升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解释范式和观念共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4]15,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实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5],明确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个事关”的战略定位,强调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6]的首要政治任务,指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的新的文化使命,擘画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的实践方略。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提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五个方面”的重点部署,“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以及从“十四个强调”中明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等原创性思想观点。上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完成体系化、学理化建构,呈现出学理深厚、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整体性思想概貌,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

  (二)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近代以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篇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体自觉,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前途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人民才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才能获得科学而强大的思想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清晰认识到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7]61。基于此,习近平深刻总结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内在规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未来发展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路径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思想突破的观念努力和精神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提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483,即“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判断,不仅完成了对“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与文化延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创新,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一页。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5的必由之路,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的最大法宝,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中国人民“朴素的精神园地”注入了新动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高质量建构提供了新视域、新途径。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规律性认识是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重大判断。“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1]301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追求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注重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新鲜经验,“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10]317,并反过来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是经过实践印证和经验总结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具体彰显。“两个结合”规律性认识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1]534,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1]534,初步形成了“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2]557,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接续了“两个结合”的演进脉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提出“小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兼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科学概念和理念主张,实现了“两个结合”的创新性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将历经数千年实践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具体实际相并列,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重要对象。“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它的提出深化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关于“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深刻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以规律性认识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了新的理论境界和实践高度,而且有效增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底蕴。

二、精神之力: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和“倒影”,没有自身独立的历史,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但这并不妨碍其能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范畴,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培育和弘扬精神力量并借助这种精神力量动员民众、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内在渴望,为在全社会构筑起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在理论武装中补足人民精神之“钙”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深刻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判断。从精神环境来看,可以发现“任何个人出生后都不可避免地要落入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13]232,并在这种既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若没有外界的干扰或影响,其观念形态会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列宁对此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先进思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主张“把社会主义觉悟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14]940。毛泽东也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5]1094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形成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优良传统。习近平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明确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16]53,并提出了“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16]36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高度总结历史经验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意识形态力量以塑造“精神的王座”的科学指引。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直面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聚力回答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注重从提升理论彻底性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也注重从理论应用性层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促进广大民众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历届党代会精神宣传教育以及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重要领导人诞辰纪念活动等,借助上述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进驻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广大民众的行为习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当代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武装和精神支撑,极大地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在服务人民中点亮人民精神之“光”

  马克思主义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295,对“现实的个人”及其生命活动给予高度关注,认为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当着“剧作者”与“剧中人”的双重角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必须要坚定依靠人民来推动历史前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42。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然要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为民初心。纵观党的百余年奋斗史,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导向贯穿于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是引领中国人民化精神被动为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深刻反映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7]241以突出人民群众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到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6]149以指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民性取向,再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7]262以回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殷切诉求,无不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特质。可以说,人民情怀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红线,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让民众产生共鸣、自觉遵循的核心秘诀。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庄严历史责任,致力于“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在情感认同中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了人民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三)在精神建构中形塑人民精神之“魂”

  李大钊曾指出:“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18]355新时代的中国,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既有精神文化繁荣兴盛的正向样态,也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威胁。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提出了诸多提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原创性实践方略,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基础上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一是提出要共筑中国梦,汇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9]5中国梦概念的提出,不仅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热情和进取动力。二是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6]3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使这一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欣欣向荣、向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三是提出要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史的精神表达,集中彰显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在形塑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气、教化社会成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6]36。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广泛弘扬在全社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磁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诸多原创性理念,为构筑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园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大大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文明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文明置于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进行考察,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20]536,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汇聚起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词是习近平基于新时代实践提出的创造性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纵观世界历史进程,每一“反映主导性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总是蕴含着深切的文明渴望”[21]。习近平文化思想遵从上述历史规律,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层面聚焦发力,提炼出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大法宝”,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引领中华文明迈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一)以文化自信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心理优势

  史诗之成,离不开文化之力;史诗之中,蕴含有文化之篇。“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2]9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文明根基、提供了灵魂导引,塑造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滋养着中华民族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鲜明民族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绵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决定了中华民族不仅有理由自信,更有底气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强大力量,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将文化自信纳入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定的“四个自信”之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6]536。事实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和意识形态自信的充分彰显,在重塑中华文明自信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现实性力量。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勠力同心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前景一片光明,这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较于以往西方文明所推崇的“物的崇拜”,其关注的中心转向了“人的崇拜”,更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使我们具备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能力与条件。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角度强调人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的能动状态,主张要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使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马克思曾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3]196文化作为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一环,是人的劳动过程在观念层面的反映,自然也概莫能外。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主张“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4]161,这为社会成员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了契机、提供了条件,使文化自信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基因,为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了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自信自强。

  (二)以开放包容塑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阔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6],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沿着开放包容的方向阔步前行。一方面,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包容性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态度和文化品质,是确保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9]4,强调:“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9]4。事实上,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极融通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优势,创造了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伟大奇迹,印证了习近平所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25]197。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可以发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助于中华民族形成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文化,长期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强大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展现出的包容性特质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而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质,为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贡献了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智慧与力量,强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开放的胸怀。开放是文明繁荣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26]471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人类文明正是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融汇中不断前进”[27],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只会让文明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交流互鉴、开放融通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中华文明是善于学习、勇于拿来的文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2]406,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了自信开放的文明观。在文明对话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理性看待“他山之石”的文化价值,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完成时代转型,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新的思想元素,增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国际传播力和世界影响力。

  (三)以守正创新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辉煌篇章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坚持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6]16-17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蕴含确保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理论张力,也蕴含促成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双向互动创新的价值自觉,具有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传承与赓续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16]98,在500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后涌现出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巨匠,创造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瑰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动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助力中华文明焕发活力、重铸辉煌,打通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脉,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明根基。另一方面,创新与发展中华文明。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是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具有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鲜明特质,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现代文明,必然要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建构。毛泽东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8]367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习近平面对新的历史性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强调要“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9]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的文明发展之路,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去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同现代化实践完成深度交互和有序对接,引领中华文明逐步演化为饱含历史底蕴、凸显时代特色的时代精神精华,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谋求更大发展。

结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领域的较量,还有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污蔑共产主义理想、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抹黑中国共产党,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充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中的文化篇章与文化因素,为社会主义中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坚定自我、把握主动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从思想、精神、文明3个方面把握和发挥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从而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形态根基,为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和意识形态力量。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