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是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时,通过较长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来的,是事关浙江发展全局、根本、长远的重大战略,其本质上是具有治理效能的治理理念、治理思想、治理战略,是能治理好浙江的总方略。就新时代而言,“八八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为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它与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一脉相承。浙江只要实施好“八八战略”,就一定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定能够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八八战略”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八八战略”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具有实践逻辑的一致性。
从哲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可从三个层面来揭示。
(一)“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
“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逻辑。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首先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归结起来,主要是发挥三大比较优势:一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党动员组织全国资源和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动员组织优势。我们党依靠其动员力、组织力、协调力和凝聚力,带领广大民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广大民众勤劳致富、干事创业的优势,凭借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而致富。凭借这三大优势,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呈现出一些短板,主要是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够持续,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成果分配也不尽公平。针对这些短板,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叫做“补齐发展短板”。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并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我们党为解决我国发展壮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新发展理念就是我国发展壮大即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支点,这可称之为“打牢发展支点”。
“八八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中提出来的,它以不同方式也体现了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的发展逻辑。对区域发展来说,首要的是作好战略谋划并部署实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根据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短板和发展支点来进行谋划。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八八战略”,第一个“八”,实质上就是指浙江发展所要进一步发挥的八大比较优势,八个方面的战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浙江发展进程中的总体性大事,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全省“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使“八八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效;第二个“八”,实质上讲的是浙江及其市、县在这八个方面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某些发展短板,应尽快补上,要进一步发挥好这八大比较优势,浙江省还需要补齐这八个方面的某些发展短板,拿出切实有效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发挥八大比较优势,补齐八个方面的某些发展短板,实际上就成为浙江省永续发展的八个支点。所以,“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既是“八八战略”的哲学精髓,又是以浙江的方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也是浙江永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激活动力、保持平衡、有效治理”
“激活动力、保持平衡、有效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发展逻辑。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其“起飞”。那时提出的邓小平理论,其话语体系大都聚焦于此,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为人松绑”等等,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动力机制”突出出来了。基于这种动力、活力,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就是我国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现象。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稳定问题,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平衡机制”突出出来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等重要,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来更好治理国家。这就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治理机制”推到了前台、提上了日程。
“八八战略”同样注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平衡和治理三大机制。其一,首先注重激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重的是激活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注重的是激发浙江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对内对外开放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重的是激发浙江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注重的是激活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注重的是激活浙江科教和人才的动力、活力。其二,注重保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调的就是保持浙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三,注重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其实质就是加强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和机关作风治理。
(三)“聚焦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把握重点系统”
“聚焦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把握重点系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逻辑。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聚焦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而着力解决其中蕴含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问题和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将其作为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点。那时,我们党实现工作重点大转移,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作为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重点也在经济领域,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首要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也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那时的共同富裕首要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质上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要着力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着力解决国家和民族“强不强”的问题;“打铁必须自身硬”,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身硬,所以它还蕴含着力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身“硬不硬”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和民族“强不强”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硬不硬”的根本问题,就成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
“八八战略”,也蕴含着“聚焦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把握重点系统”的内在逻辑。对“八八战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八八战略”主要是解决“浙江省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同一些县市发展举措不到位”这一主要矛盾。在这一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浙江省发展乃至永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就是:继续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补齐浙江的发展短板和打牢浙江发展的支点问题,是激活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保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加强浙江经济社会有效治理的问题,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并加快浙江发展相应举措到位的问题。
二、贯彻落实“八八战略”是浙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共同的目标基础,具有目标逻辑的一致性。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长期实践”之“长期”,主要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总共讲了十三个方面的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至关紧要”,不言而喻,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命运,关乎我国发展壮大。“规律性认识”,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我国发展壮大具有内在因果上的本质联系,即要实现我国发展壮大,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显然,“治国理政”“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长期实践”“至关紧要”“规律性认识”等表述充分表明:新发展理念是“一级”概念、总体性概念,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目的、动力、方式、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本质要求。
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壮大全局,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方面。创新发展,其内涵主要是指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旧到新的质的飞跃过程,主要涉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创新发展的意义,在于它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动力,是引领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第一动力,是影响我国发展壮大全局的“牛鼻子”,是解决我国发展的“虚胖”进而发展壮大的关键。协调发展,其内涵主要指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平衡性,既涉及区域、领域、行业、部门、城乡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国家硬实力(物质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富国和强军、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言之,它关乎我国发展壮大全局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影响着我国发展壮大的质量和效益、后劲和持续。绿色发展,其内涵主要指发展的支点、质量和形态,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不是高质量、高形态的发展。科学发展强调,我们实行的发展应是高质量、高层次、高形态的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其内涵主要指发展空间,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发展壮大,要注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的命运共同体,它主要涉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共享发展,讲的是发展目的,主要涉及人民与发展成果的关系。在一定发展时期,发展成果既要用来扩大再生产,也要为一部分人享有,但最终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样做,既能增强我国发展壮大的动力,也能增进人民福祉。概言之,创新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动力,发展壮大需要动力推动,没有动力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协调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平衡,在我国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系统上处理好各种要素、矛盾和关系,使之达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绿色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支点,我国是在自然界的“机体”上获得发展滋养的,破坏自然界,不仅会使我国失去发展壮大的支点,而且会割断我国发展壮大的滋养,从而使发展不可持续;开放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空间,既要在一定的空间和平台上推进我国发展壮大,也要在交互作用中促进我国发展壮大,没有发展空间、平台与交互作用,最终会遇到发展瓶颈的制约;共享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壮大的目的,不以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引领我国发展壮大,发展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并导致无序。发展动力、发展平衡、发展支点、发展空间、发展目的,都是我国发展壮大中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关系着我国发展壮大全局。
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壮大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发展规律。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遵循发展规律,就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来讲我国发展壮大,必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就是人和人类社会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壮大,这样的发展壮大是真正遵循自然本性的发展壮大,是可持续的发展壮大。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讲我国发展壮大,必然提出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首要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讲我国发展壮大,必然提出协调发展理念。一个社会的发展壮大,既要注重发展活力,也要注重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种关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要实现平衡与和谐,其根本途径就是注重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种关系、各个方面的协调。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来讲我国发展壮大,必然提出开放发展理念。任何国家在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走向开放,这是历史经验,也是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讲我国发展壮大,必然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新发展理念也体现了由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对发展壮大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旧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壮大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贯彻落实“八八战略”是浙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八八战略”最为鲜明的本质特征,就是蕴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等等,注重的都是激活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活力,其实质、核心都是注重“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其实质、核心就是注重“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其实质、核心就是注重“绿色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实质、核心注重的是“开放发展”;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其实质、核心注重的都是“共享发展”。
总之,“八八战略”实质上就是为了解决浙江发展壮大问题,它在总体上是浙江发展壮大的根本之道,也是浙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浙江注重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此注入了强大活力;浙江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浙江注重绿色发展,创建生态省,打造了绿色浙江;浙江注重开放发展,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了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浙江注重共享发展,大力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推动了城乡共同发展,推动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此外,浙江的发展壮大,也注重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永续发展的支点,注重激活经济社会的动力、活力,同时也注重保持经济社会的平衡和谐稳定,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浙江更加注重治理效能。浙江的民营经济相对活跃,民众的创新动力、活力较足,民间具有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精神,如“四千精神”等,这就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不仅如此,浙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较为积极主动。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政府的治理能力也相对较高,政企关系融洽,营商环境良好,政府能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搭建好的平台。这就会大大促进浙江的发展壮大。
三、“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长点
“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基因相似、相连贯的血脉基础,具有血脉逻辑上的一致性,即“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长点。主要体现在:
(一)历史方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首先要确定发展的历史方位。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7月浙江省委举行的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八项战略举措。提出这一战略举措所处的历史方位,正是我们党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言而喻,“八八战略”是在我们党所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方位中提出的,主要致力于解决浙江富起来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进军号。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致力于解决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那么,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所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致力于解决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问题。没有“富起来”,就谈不上实现“强起来”,“富起来”是实现“强起来”的历史基础,实现“强起来”是“富起来”以后我们党进一步确定的奋斗目标。二者之间既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也具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八八战略”既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中提出的,自然注重致力于解决浙江“富起来”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出来的,“强起来”是从“富起来”走出来的。因此,“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发展连续性上的结合点,就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二)奋斗目标:从“浙江富起来”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确立奋斗目标都是至关紧要的。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实质上就是基于浙江的比较优势,确立浙江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把浙江建设成富有富足的浙江。大力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且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目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是致力于把浙江建设成全国经济富省;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目的是为建设经济富省提供政治保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并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为了把浙江建设成全国文化精神生活富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目的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生态省并打造“绿色浙江”,目的是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浙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富有富足浙江的必由之路。
建设富有富足浙江,实现浙江发展壮大,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道理相通。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在那时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是建设富有富足浙江,实现浙江发展壮大;在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治国理政自然是致力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这里,不仅职务提升了,而且时代和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也转换了,自然,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也需要升级了。这里,与时俱进的是奋斗目标的内涵,一脉相承的是依然要确定奋斗目标。
(三)价值取向:从浓厚人民情怀到坚持人民至上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确立价值取向也是至关紧要的,它涉及根本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蕴含着浓浓的人民情怀。大力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且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都是为了充分发挥浙江人民的创造伟力,使浙江人民过上富有富足的生活,具有获得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并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目的都是为了使浙江人民有幸福感;发挥环境优势,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创建生态省并打造“绿色浙江”,都是为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使浙江人民有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其深层的根本逻辑,就是把浓浓的人民情怀发展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这一人民观,可通过“文本”“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彰显出来。
1.人民至上人民观的文本彰显。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且在关键时刻强调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讲得最多的重要论断,是“坚持人民至上”。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二十大政治报告中,在党的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在党的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人民”,强调最多的重要论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其中在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论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2012年11月15日,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演讲中,强调最重要的,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当选我们国家主席时发表重要演讲,其中最强调的是“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外访俄罗斯,在回答俄罗斯记者相关提问时,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访问期间,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习近平主席深情表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执政情怀;在中国抗疫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开篇之作,主题讲的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其收尾之作的主题,就是“人民群众是我们依靠力量的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人民至上”看作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二十大报告中,这种“民本逻辑”贯穿在其所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2.人民至上人民观的理论体现。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心中的“国之大者”。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具有严密的理论论证和内在逻辑,其实质就是回答“人民之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中国共产党心中的“国之大者”。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谈到秦岭违建带来的深刻教训时,首提“国之大者”。他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在全国“两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等等。其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人民生活幸福”,是理解“国之大者”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主要是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缺乏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心中没有国家和民族大局,也没有装着人民根本利益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只有自己的“小算盘”,无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前途命运”,把“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放在一边。总体来讲,“国之大者”的基本涵义,就是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把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以全局、长远、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大历史观,在战略辩证法的解释框架中,把党员干部作为牢记“国之大者”的主体,紧紧围绕党、国家(民族)、人民的事业发展和前途命运,提出“国之大者”的概念。其解释框架就是:在眼前和长远的关系中,要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具有长远视野,树立长远观念;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中,要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具有宽广视野,树立全局观念;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中,要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具有系统视野,树立系统观念;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中,要跳出现象,从本质看现象,具有纵深视野,树立本质观念;在党员干部和党、国家、人民的关系中,要跳出个人利益,从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前途命运看个人利益,具有政治视野,树立政治过硬观念。由此看来,“国之大者”是一个关系概念,是在各种关系中被定义的。如果把党员干部作为牢记“国之大者”的主体,那么,在党员干部和自然的关系当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可谓“国之大者”;在党员干部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中,积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谓“国之大者”;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自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在党员干部和党中央的关系中,主动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两个确立”,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就是“国之大者”;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把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与发展命运放在心中,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国之大者”。
在上述涵义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在“国之大者”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让人民生活幸福,主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是党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投入身心精力最多的。他指出:“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履新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演讲铿锵有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的根本问题。其中就蕴含着要着力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应始终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自觉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最根本的职责、最基本的规范,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民生大事要事难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人心向背是“国之大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执政党来说,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生活幸福,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国之大者”。概言之,让人民过上生活幸福,是“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让人民生活幸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概括起来有四层涵义,且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其内核是致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聚焦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问题:第一,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第二,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第三,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第四,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标准。其严密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人民;要实现其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执政最大的力量源泉,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要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执政最大的力量源泉,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就必须懂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道理,懂得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之道理,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要守人民的心、牢牢扎根于人民,就必须把人民当作尺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人民至上人民观的实践呈现。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是对人民至上人民观的生动诠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不仅在新时代十年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而且得到了实践检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时代,是不断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强调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具体呈现为:在经济建设领域,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14亿多人口绝对贫困问题,而且正在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在政治建设领域,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得到更好保障,在民主问题上构建起了“中国范式”;在文化建设领域,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推出了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了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民群众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鲜明改善,使人民群众在美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广大人民群众也享受到了美丽生态环境这一民生福祉;在党的建设领域,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 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四)发展理念:从多维度谈发展到提出新发展理念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需要进一步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没有总体方略,其奋斗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如前所述,“八八战略”最为鲜明的本质特征,就是蕴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参见本文第二部分第二节)。
习近平同志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以后,其治国理政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上,从“道”上提出并集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里鲜明体现了前后逻辑上的一致性。
(五)两大布局:从全要素谋划浙江发展到战略谋划“两大布局”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不仅需要从“道”上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而且需要从“术”上确立其总体方略。
“八八战略”的底层逻辑,蕴含着“两大布局”。首先,“八八战略”蕴含“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六个战略侧重于经济建设;第七个战略侧重于政治建设;第八个战略侧重于文化建设;第四个战略侧重于社会建设;第五个战略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八八战略”还以浙江特有的方式蕴含“战略布局”,即蕴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基因和元素。整个“八八战略”既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为了使浙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八八战略”中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战略,不同程度上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关,第七个战略蕴含着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基因和元素。就是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就比较注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法治”“治党”入手进行战略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作出了集中表述,而且注重“全面”,还明确地作为一种“战略布局”而提出来。这表明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更为全面完整深刻,而且行动更加自觉主动。
(六)战略步骤:从“一张蓝图绘到底”到“两步走”战略安排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不仅需要从“道”和“术”上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也需要从“行”上确定其总体方略。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是为浙江永续发展绘就的一张蓝图,力求久久为功,一步一步实现。虽然“八八战略”并没有明确确定实现“八八战略”的具体步骤,但它蕴含着“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的元素。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都贯彻着“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或战略安排。这种战略步骤是对“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的继承和发展,逻辑上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
(七)安全保障:从建设“平安浙江”到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不仅需要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而且需要为实现奋斗目标提供安全保障。
“八八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绿色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分别涉及经济安全(让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放心)、乡村安全、生态安全、信用安全和文化安全,目标是建设“平安浙江”。其中,就蕴含着“浙江安全观”,这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浙江基础。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治国理政,内在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这就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发展目标,就是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越是接近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越会遭遇美西方国家对我国日趋激烈的围堵打压,我国历史发展就越是处在紧要和重要的关头,遇到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就会越多越大越严峻。在这种情境下,就越需要我们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也就显得越加重要。处理不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不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是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一种空想。由此,就必须确立一种“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一边加快发展,同时一边保证发展的安全。
(八)发展环境:从“营造发展环境”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既需要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又需要为实现奋斗目标提供安全保障,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八战略”其实也是一种营造发展环境的战略,其中有四个战略就是直接讲发展环境的:一是第七个战略,即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这是最直接最鲜明地讲营造发展环境的;二是第八个战略,即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是讲有助于浙江人才成长且使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人才成长环境;三是第五个战略,即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是讲浙江发展的生态环境;四是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也是讲浙江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亦即经济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需要营造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承接并发展“八八战略”中关于“营造发展环境”的基因和元素,提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实质,就是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所作出的中国贡献。
(九)中国之治:从“全方位治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尤其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用制度来治理好一方或治理好国家。
“八八战略”是一种注重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这里的治理包括区位治理、城乡治理、生态治理、海洋治理和环境治理,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治理。区位治理,就是要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城乡治理,就是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治理,就是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海洋治理,就是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环境治理,就是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2013年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其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了,其实质,就是用显著的制度优势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不仅与“八八战略”中发挥浙江的优势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时俱进,即把“浙江治理”提升到“国家治理”。
(十)党的领导:从“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治理一方到治国理政,始终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党。
习近平同志从政一路走来,始终对党忠诚,注重加强党的建设。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就体现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元素:“八八战略”这一战略谋划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要实施好“八八战略”,也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其中所提出的“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在“八八战略”中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有所创新:
第一次强调把大党建设成为强党。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党已是世界大党。习近平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大党就有大党的样子,力求把大党建设成为强党。他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第一次在“四个伟大”框架中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将其置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框架中加以认识,实现党的领导与精神状态、奋斗目标、正确道路有机统一,突出了党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决定性意义,这在过去未曾提及。
第一次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定为“根本制度”,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一次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第一次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统一起来,强调党对自身建设的领导,突出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在过去提及不多。
第一次就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系统阐述。从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意识、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作者简介:韩庆祥,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第六届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