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北京大学现代化研究中心课题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10
字体: 打印
分享: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历史方位、理论涵义、实践要求、哲学意蕴和重要意义,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科学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从理论、文化、实践、时代等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并因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阐发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特殊规律。“‘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基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以资本增殖为驱动力,攫取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支配社会的发展,既带来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变革,也造成了阶级对立、劳动异化、贫富分化、资本拜物教等严重问题;既把人从封建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也把人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具,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迈向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联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逐步实现共产主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东方社会不必局限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发挥历史主体性,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的力量,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不断深化对于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开辟了现代化理论创新的中国境界。毛泽东深刻指出,把中国从落后国家建设为现代化国家是一项正义的事业,“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将“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从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等多个方面擘画了我国现代化的蓝图,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性。邓小平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结合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等国情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小康之家”的美好追求。江泽民指出,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概念,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致力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开拓性地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元素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底蕴和深层基础。
  在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运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生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主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涵养了马克思主义,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伟大成果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遵循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无产阶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党在实践探索中确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制定了“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规划。这一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制度等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从经济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作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方略,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成功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
  (四)中国共产党人因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出发,经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深入思考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清醒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掌握国内国际环境形势的变化规律,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这是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针对这些情况,党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是“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环境的变化在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新的战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针对这些情况,党始终坚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科学把握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因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内外部矛盾长期运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坚韧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道的赓续开拓,是发展中的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发展现代化的独特开创,也是中华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文明形态的涅槃重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
  (一)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现代化,中国由此成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谱系中的“中国篇章”,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最新成就。从世界现代化的谱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这样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新开拓。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时空方位,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呈现并联式发展样式,而不是串联式发展样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继起顺序发展,先后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新拓展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又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辩证作用的结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历史运动。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国情,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的典型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标志。
  (三)从中华民族复兴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启航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临空前的危机。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党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历史性的初心使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正式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航程的新启航。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成就新标识,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四)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创造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进步不断发展,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因此,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实则是人自身的发展史。
  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造就的文明,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深入发展而兴起和演进的现代文明,是具有现代属性和表征的现代文明。
  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是新形态的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是以社会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为表征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现代文明。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习近平就此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推进和拓展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双向互动,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新形态。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巨大变局和转折之间,催生了具有独特现代意义的中华文明,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方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以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实证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规范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发展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观念为思想灵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映射着中华文明和人民实践的智慧光芒,视野广阔、主题宏大、内涵深刻、逻辑严整、体系完备,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
  1.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根本性质问题。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斗争、革命、发展、改革和治理新型现代国家的认知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组织特性、政治能力和政策主张的实践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勇毅前行、踔厉奋发,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也在艰难曲折、筚路蓝缕的开拓和前进中锻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阶段性地表现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过程,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按照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的要求,构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指出:“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过程艰巨而复杂。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三十个,人口总数不超过十亿。我国十四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吃饭、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每个方面都有难题,构成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大规模的人口能提供超大规模的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强劲的经济活力及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强大韧性和能力,还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式现代化,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和推进方式。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本质上是资本支配的现代化。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支配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将资本作为服务于人民的工具,通过科学把握资本积累规律,既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规范和约束资本的负面作用,合理有效驾驭资本,抑制了两极分化。与此同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分配机制,走出了一条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多方面追求,既实现物质富足,也实现精神富有,超越“单向度”的资本社会,不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西方的现代化普遍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往往以战争、掠夺等为手段推进现代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既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政治原则,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本质要求,致力于人类发展与进步,推动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些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贯彻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4.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主线和本质规定。
  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满足人民的多重需要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所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
  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时因势提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先后提出“四个现代化”“三步走”等战略部署,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阐述了经济、政治、法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国防等各方面的重点任务,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指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体现。如同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本质上是对人与其存在和发展的世界之间关系的认知,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案的反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的结晶荟萃,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1.独特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性和总体性看法,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方面的看法。
  “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强调人们基于社会实践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性。同时,这一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现实运动,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视为辩证统一的共同体,体现着对于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2.独特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和人的行为及其发展变化的意义和效用的信念、主张和看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体现的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正义主张和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如仁爱、忠诚、诚信、宽容、公平、正义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主张和理念,相互贯通和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注重传统价值与现代理念、共同价值与特殊追求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同时,“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3.独特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看法,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过程与规律、未来与走向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范式,社会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历史进程既是一个由规律主导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历史主体积极、主动、创新的自觉活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大势和变局的深刻洞察,坚守人民立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就此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4.独特的文明观
  文明观是人们对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的主要内容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尊重、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一文明观在处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主张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去除糟粕,弘扬其中的优秀传统,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从而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注重通过现代文明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
  5.独特的民主观
  民主观是人们关于人民权利平等实现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看法和主张。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贯彻人民至上,强调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把人民当家作主有机融入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人民广泛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使国家的发展更加符合人民利益,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6.独特的生态观
  生态观是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主张。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出现严重冲突,自然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乃至失衡,形成了将自然降格为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工具的生态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寻求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与社会辩证法,现代化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形态,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的治国理政深化实践形态,本质上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总之,是发展中和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大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一)牢牢把握根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坚定历史自信、锤炼斗争本领,始终以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掌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社会主要矛盾,持续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创造性开展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正如习近平所言,“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而“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有机整体加以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绿色发展,“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从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扭住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这就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这就必须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好党在现代化建设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这就必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四)党和国家主导发展规划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党和国家立足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战略安排,基于世情党情国情,科学规划不同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明确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节奏步骤、阶段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国家规划并且予以科学部署和落实,由此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主导的特定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国式现代化按照规划的宏伟蓝图不断推进。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揽全局、科学谋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条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国家战略安排和科学规划,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如同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协同力。
  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适应现代化实际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完善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六)辩证处理重大关系
  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强“各个阶段发展目标、各个领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战略支撑,也需要服务战略实施的科学策略。既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也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也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同时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
  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其中贯穿着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辩证唯物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习近平强调指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贯彻辩证唯物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在此前提下,辩证唯物论注重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这就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贯彻辩证唯物论,必须基于中国国情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实践认识论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思想认识与实践发展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形成和理论创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从实践形成的感性认识到思维的理性认识的飞跃。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则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和顶层设计,是从理性认识回归和验证于实践的进一步的认识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人类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长期认识和实践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因此,需要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而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说,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运用唯物辩证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运用唯物辩证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是由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和客观的,矛盾的普遍客观运动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具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要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等一般规律,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不同条件、领域和情况下的不同问题特点,探讨解决不同具体问题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形成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中国特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开辟中国现代化独特道路,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要求,辩证结合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不断解决特殊问题中实现普遍规律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运用唯物辩证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同一性和对立性,这是由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同一性与对立性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从矛盾的同一性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相互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就此而言,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联系的过程。从矛盾的对立性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又具有矛盾性,这就需要基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基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正确继承传统并且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培养现代性,促进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就是守正创新的辩证法。如同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体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变与不变、原则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运用唯物辩证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由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事物性质具有支配作用。与此同时,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不可以被忽视。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紧紧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推进各项工作,既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以带动全局,也要坚持总体谋划、综合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等都内在蕴含着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路径。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四)人民价值本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作为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就此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本位,而不是以个人或者特定利益集团为价值本位;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价值标尺,而不是以个人或者特定社会群体的自由权利实现为价值准则;以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评估标准,而不是以个人或者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失为评估标准。“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这一立场内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价值理念中,并充分汲取中华文明等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六、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从多重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对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遵循、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和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积累了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使得中国人民展现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中国共产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待,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接续奋斗,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脱胎换骨、焕发青春,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同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认识,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观念。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展现出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超越。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讲,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以西方现代化为样本,以资本主导为底层逻辑,竭力将西方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普遍模式。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得西方现代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以和合共生超越弱肉强食,以和平发展超越霸道强权,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了全新的现代化发展哲学和发展模式,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认识启示。现代化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发展中国家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等本国国情推进本国现代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所言:“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和必然选择,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现实参照与有益经验。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付诸实施,而且为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指向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指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长期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维护世界和平、确保普遍安全、促进世界繁荣、推动文明互鉴和倡导绿色发展等方面诉诸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划蓝图不断变为现实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发展指向。习近平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人类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把兼顾人类合理关切、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中国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打造亚洲、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等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方案。
  (四)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
  习近平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和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党领导人民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统筹考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原则,既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又坚持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使人类优秀文明基因同中华文明贯通于现代社会,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视野、胸襟与格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开辟全新和辉煌前景。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4年第3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