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旨在于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实践的巨大推进作用。但是,鉴于这一主题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文章篇幅的有限性,本文择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共产党人非常关注的一个具体主题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与20世纪的盛况不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已经沦为一支小规模的“抵抗性巡逻队”,尽管他们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但在大学、研究中心、文化生产领域和大众传媒中的影响力很小。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多米尼克·洛苏尔多(Domenico Losurdo)一直走在意大利知识分子的前列,影响了众多的左翼学者——其中不乏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2017年,他出版了一部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的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构:诞生、死亡与重生》,指引我们去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使其焕发出的新的生机活力。
我完全赞同洛苏尔多的观点。如今,我们正在见证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对马克思主义正在进行着最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此外,中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著作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为主题的会议,中国还拥有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期刊——这一切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繁荣发展的沃土。
今天的中国,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最先进的部分。社会主义中国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还致力于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政治社会实践,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习近平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明确赋予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深刻变革的主角——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尽管本文旨在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角,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作出的贡献,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撰写基于习近平讲话和著作的英文版,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以及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求是》、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网站或期刊公开发布的习近平著作的英文文本。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有限,未能涉及习近平所有的中文版著作。
0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有力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的制高点;它是一种已经且仍在被广泛传播的理论,尤其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习近平高度地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历史影响。“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因此,“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能够穿透时空,始终闪耀着作为科学真理的光芒。
同时,习近平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强调党员干部要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就会出现偏差和停滞。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或缺的支柱。习近平表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对全世界共产党人而言,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之搁置一边,则意味着失去了领导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科学指导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忽视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丧失了根本,失去了初心,失去了灵魂,将严重损害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支柱。这一主题多次出现在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历次与党的领导干部的集体学习中,还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以及习近平与科研工作者、教师、工人群众的座谈中等,不一而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重申了党员干部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负面经验告诉全世界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土崩瓦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而他们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汲取了这样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答案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近代以来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强调,领导干部“要结合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其内化于心……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习近平还进一步强调了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因为,共产党员政治上和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家执政,同时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理论思维,对执政党战胜风险和困难,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历次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校准偏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可见,自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以来,他在所有重要文件、政治报告和党内讲话等,都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的重要意义,以及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立场对党的建设、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作用。
02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核”
习近平总是以单数形式谈论“马克思主义”,赋予这一概念以语义上的单一性。西方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是如此。但西方左翼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使马克思主义去独特性的趋势,强调不同的、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存在。关于这方面,意大利也有一部著作——《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史》,专门介绍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阐释和发展路径。正如我们所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马克思思想的各种解释,似乎可以使复数的使用正当化:即Marxisms,而非Marxism。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复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对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也许就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对其所面临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表现出开放的态度。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复数形式的使用,不应当否认不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的价值,更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和根本。否则,便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这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误区,更会带来政治上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说明的是,当我们讨论具有中国、苏联、古巴或越南等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时,并不意味着承认各种形式、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无差别的多样性。换言之,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而发生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既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特定文化的结合,也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背景下发展中对其稳定“内核”的维护。盲目地认可这种多样性,则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核”的存在,最终也就弄丢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心和本意。
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一种基于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一种建立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通过对矛盾的研究,达到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现象本质的深刻认识;一种基于自然和历史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之规律的一般社会发展理论——既不是实证的自然主义,也不是唯心的历史主义;一种人类解放理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理论,就其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本质而言,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与实践互动,指导实践,并从实践的结果中学习。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毛泽东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所关注的一个主题,后者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2019年1月,习近平在《求是》上发表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中,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包含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因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而理论越是能够深刻地揭示规律,就越能够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起到显著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核”,是一种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它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和政治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共产党作为解放斗争的推动者和组织者的理论。同时,这些也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和基本的理论原则。一言以蔽之,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本。
将人类从被剥削和压迫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石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键所在。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中,习近平再次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并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专门论述。他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分析梳理了毛泽东关于实践、矛盾、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十大关系等哲学贡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辩证分析的哲学贡献,以及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哲学贡献。习近平强调对“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的重要性。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习近平坚持既强调唯物主义,又强调辩证法。他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如果不想犯主观主义的政治错误,避免造成社会和经济领域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充分尊重客观实际——习近平列举了一些鲜活的例子,它们非常具有启发性。可见,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学问。
03
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结束的真理,是可以预见未来的科学
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内核,绝不意味着将其教条化。恰恰相反,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唯物辩证法,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进程相关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对世界进行改造的使命。科学的理论不能僵化,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违背了理论的内在革命本质。习近平坚持认为,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习近平的讲话,始终传达着这样的立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嬗变、国际关系变局、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历了划时代变化——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工作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巨变,马克思主义将继续在中国人民漫长的未来发展中,在确立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反复强调,解决老问题的正确方法在新的条件下可能行不通,要深入研究这个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的世界。显然,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原则是坚定的,但不是僵化的、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
习近平曾非常精辟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真理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会提出新的课题。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应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挑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如上文所说,习近平认为中国有责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绝不是中国独有的成果。习近平肯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分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贡献,并肯定了对相关理论贡献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应对之进行批判性审视,而非漠视或排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习近平肯定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之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等的重要意义。但他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形成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重申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并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关于科学成果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特征的论断:“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成就与挑战,习近平说了这样一段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总之,学习习近平过去十年来的著作和讲话,即便只是其中一部分,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进行实践的决心和恒心。所有致力于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共产党人,都参与进了这一政治实践中。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和文明中的普及、扎根紧密相关。
因此,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尽管它是西欧工业革命背景下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是欧洲文化发展在哲学、经济理论和政治科学领域达到顶峰的产物,但它在今天的中国找到了最重要、最庞大和最温暖的家园。这里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最肥沃的土壤。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代表了——在世界历史的既定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先进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翻译、广泛传播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和现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本土化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消灭剥削、打破被压迫的枷锁,赢得民族独立解放、走向民族复兴的科学理论。
无论是通常被称为“西方”(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导下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还是世界上其他人口更多、面积更大、努力摆脱西方帝国主义控制、寻求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的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应该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互动,以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球工人运动开辟一个新的时代。如此,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将更加有力地解读和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非同寻常的变化,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方向,进而为习近平多次指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且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础。无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德烈·卡托内,意大利《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译者:李凯旋,yl23455永利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