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首页  |    
我的位置 > 首页 > 习研中心 > 中心成果 > 三报一刊
董晓彤:从四个维度理解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论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以丹心系国运,秉妙笔续文脉,生动描绘了中华大地的云蒸霞蔚与万千气象,创造了一部又一部时代壮歌与人民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深厚的为民情怀、博大的天下胸襟,就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论述和要求,是指引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击楫的行动纲领,也是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科学指南。

  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可以从时代高度、立场态度、中心任务、人才支撑四个维度具体把握。

一、时代高度: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站在时代高度上,充分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以历史主动精神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是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充分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文艺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的反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必然与特定历史时代密切相关,是所处时代的突出反映。文艺创作领域长久以来倡导的“史诗”观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生发而来。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一不伴随着文艺的历史性进步。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因时而兴、与时偕行。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经久不衰,正是因为记录和传达了所处时代的风云潮汐与人世悲欢,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都必须矗立在时代精神的峰峦之上,只有在精神、气质、血脉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才能产生黄钟大吕般的作品。

  文艺不仅反映时代,还可以反作用于时代。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进步的文艺能够从时代中获得养分,“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作为捕捉时代最敏锐的触角,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中国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都是思想和文艺巨匠们率先发声,启迪人们的心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艺事业的百年历程中,充分认识并重视发挥文艺对于时代的重要作用。歌剧《白毛女》、电影《开国大典》、小说《平凡的世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电视剧《觉醒年代》等优秀文艺作品,正是通过歌颂“革命者的热血、建设者的坚韧、改革者的勇气、奋斗者的激情”,充分发挥了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时代进步。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文艺引领时代的积极作用。

  (二)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新的历史方位,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站立在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养分,参与着 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上演的生动活剧,广大文艺工作者拥有着充沛的灵感来源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恰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活跃,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矿藏。”

  无论是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还是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亦或是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这些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无不充满着摄人心魂的动人故事,洋溢着起伏跳动的激昂乐章,鼓荡着大鹏万里的凌云壮志。

  对于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习近平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强调:“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

  新时代新征程,也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奋进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高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从新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从新时代的多彩光影中绘就历史画卷。

  欣逢伟大时代,文艺工作者要以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如椽之笔,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努力把文艺创造书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镌刻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三)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心系民族复兴伟业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习近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如同纵横交织的经纬线,标注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基准坐标。

  树立大历史观,需要透过长远的时段看清历史。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作用,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历史感”,要有“史识、史才、史德”,牢固树立大历史观。

  树立大历史观,一是要从长时段中深刻认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有知所从来,才能明所去处。习近平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文艺只有在这样的长时段中与历史对话才能找准今天的位置。文艺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发展史的高度,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正确认识文艺的发展方向。

  二是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系中看清历史方位。古今须臾,四海一瞬。无限的过去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必然以现在为渊源。大历史观要求文艺工作者运用联系的观点,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不仅看到脚下的路,还要望向历史的纵深与延长,从而清醒、清楚、清晰地认知所处的历史方位。

  三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中开创未来,树立正确历史观。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他还明确指出:“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历史警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明晰历史大势中面向未来,在顺应历史规律中开拓前进。

  树立大时代观,需要以宽阔的视野洞察时代。习近平在回答当前“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一问题时明确指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也就是说,文艺工作必须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住民族复兴这一时代课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00多年前,一批怀揣着救国理想的先进青年们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点亮了民族思想启蒙的灯塔。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处于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的并存,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从民族复兴的宏大视角出发,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实际,才能意识到时代之新、责任之大,才能对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拥有清晰的定位和自觉,才能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析时代的足音,从生活的静水深流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倾心书写这伟大的时代与时代的伟大。

二、立场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高扬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一)文艺源于人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就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人民生活蕴含文艺创作的宝贵矿藏。习近平强调:“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生活蕴藏着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可见创造历史的跃动篇章。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能否读懂人民生活这本大书,决定着文艺作品的视野广度、思想深度、精神厚度。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走出方寸天地,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从人民火热而生动的实践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感受人民的情感,体察生命的真谛。惟其如此,文艺创作才能具有永恒的力量。

  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提炼生活的能力。习近平指出:“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在吃透人民生活本质的基础上,不断运用文字、色彩、声音、图像等对人民生活中的形象、故事进行想象与加工、创造与升华,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正如习近平所言:“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需要注意的是,提炼生活要尊重生活、扎根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天马行空地凭空臆造,更不能虚构人民、调侃人民、丑化人民。

  (二)文艺为了人民

  文艺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原点。切实做到文艺为人民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充分满足人民需求,一方面要真诚热爱人民。

  文艺要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为了人民,就是文艺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关切,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习近平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曾写道:“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之所以为人民所铭记,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以天为布、以地为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精神文化领域优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文艺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要求也越发提升。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既关注人民的普遍性需求又尽可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用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艺要真诚热爱人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写下的动人诗句。文艺为人民的重要前提,就是文艺要热爱人民。习近平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如果不能对人民怀抱深厚的情感,那么他就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无法创作出感动当时、传之后世的经典作品。正如作家路遥所言:“我是带着深挚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

  回望我国文艺的灿烂星河,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悲欢的深挚关切。习近平强调:“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个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爱恨、有血肉。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创造出文质兼美的人民史诗。

  (三)文艺属于人民

  文艺归根结底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的阅卷人。文艺创作的根本指向就是让人民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检验文艺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

  文艺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不单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文艺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就必须切实推动文艺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普及,创新方式手段,切实把优秀精神产品送到人民心坎上,使各领域、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的人民都能共同享受到文艺的滋养,以此鼓荡人民之志,守护人民之心,回报人民之恩。

  文艺的优劣由人民来评价。“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作品在深刻影响人民的同时,也接受着人民的检验。人民是一切文艺作品最根本的鉴赏者、评判者。习近平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善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对文艺作品的优劣有着清晰客观的判断。因此,只有那些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能留在人民心中,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获得应有的荣光。

三、中心任务:用守正创新的精品力作培根铸魂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习近平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那么,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重点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社会主义文艺只有以中国精神为灵魂,才能更好承担起成风化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那么,文艺作品应如何呈现中国精神?可从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国精神的特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生动活泼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他还特别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鲜明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秀美河山,描绘民族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志气。

  始终追求真善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的中国精神,其特质必然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因此,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必须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价值。文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习近平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纵览世界文艺殿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必然蕴含着永恒的真、诚挚的善、隽永的美。“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文艺只有向上向善向美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那么就只能“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不能鼓舞人民前进。

  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通过优秀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二)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文艺工作者攀登文艺高峰的不二法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勇于自我革命,既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又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艺事业新天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根基,是中国文艺得以持续创新的独特宝藏。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当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它所积淀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可以为当代文艺的审美追求提供重要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割舍不断的心灵故乡。文艺创作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薪火相传、行有所归。但继承传统不是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而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这一丰富矿藏中提炼素材、获取灵感,将其中与当代中国相契合、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成分挖掘和提炼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与精心创作,“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推动各种文艺表达切磋互鉴。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文艺创作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要各种向上的文艺表达共存共荣、切磋互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阅读网络化、书籍图像化、文字数码化成为流行趋势,一大批新的文艺形态由此催生,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发生着深刻变革。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接受并包容不同题材、形式、手段的文艺表达,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从观念到形式、从内容到技法的多层次突破,不断拓展文艺空间。

  (三)以艺通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国际社会迫切想要了解中国成功的奥秘,“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

  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国际交往和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说法。习近平在外交场合也经常通过谈论外国经典、引用外国名句,拉近与国外受众之间的距离。他曾明确表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深远的目光、博大的胸襟、自信的态度,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处探寻,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与精神滋养。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基础。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发展起来。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碰撞日益加剧,构成了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艰巨考验。然而,“越是全球化,越要坚守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越要捍卫民族精神的团结和强健”。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世界在远方,世界更在脚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大地,坚持对中华文化价值、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努力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使中国气派、中国旋律、中国风范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今天的中国文艺若要推出享誉世界的精品力作,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一方一隅,而要在文明对话中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在人类文明史中铸就文艺高峰。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也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交融与互渗。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文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格局,努力汲取不同文明的优秀经验,融通中西艺术。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心理,但它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最容易引起广泛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挖掘素材,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价值,让中国故事成为打破国与国边界、人与人隔阂、心与心壁垒的良性助推剂。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四、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艺工作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文艺之所以能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文艺工作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深刻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因此,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必须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自觉坚守从艺初心,追求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为此,需要重点做到以下三点。

  (一)树人先铸己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要塑造人心,必先塑造自己。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他还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明确要求。 

  有信仰。“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事业前进的灯塔。时代可以变迁,理想不可缺失;年华可以老去,信仰之树常青。有了坚定信仰,站位才能更高,眼界才能更宽,才情才能更盛。然而,崇高的信仰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优秀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有情怀。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学养、涵养、修养的共同体现,是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德优者始能怀远,才大者始能博见。养德和修艺历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文艺工作者拥有高尚追求、博大胸怀、精湛技艺,才会创作出刚健豪迈、自信自强的文艺作品。

  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对艺术心存敬畏,对专业永葆赤诚,用真诚的感情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捕捉现实,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努力创作能够彰显信仰之美、理想之美、人格之美的优秀作品。

  有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尚的人格修为,必然包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涵养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二)下真功夫,练真本领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汗水的灌溉与心血的浇筑。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下真功夫,练真本领,才能求得真名声,留下真作品。

  力戒浮躁。许多文艺工作者反映,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一些文艺从业者受金钱利益的驱使,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这种现象不仅会误导创作,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人类文艺发展史不断证明,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慕荣利得来的。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道理,力戒浮躁、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向着“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这一要求持续用力。

  倾注心血。文艺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文艺创作者的付出是正相关的关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一不是倾注心血、孜孜以求的作品。贾岛作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红楼巨制,柳青扎根皇甫村 14年创作《创业史》,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在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之时指出:“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

  因此,成就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创作传之后世的优秀作品绝非朝夕之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冷、“板凳愿坐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成就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三)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文艺工作者的德行修养对整个文艺生态、社会风尚都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必须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营造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文艺生态。

  将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将社会价值、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作品。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文艺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刺激感官的“摇头丸”,忽视了作品的社会价值,背离了文艺工作的初心。习近平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如果变成为己逐利的工具,只求经济效益,便是走上邪路、误入歧途。文艺必须为人民发声,首先讲求社会效益,才能立根坚稳、枝繁叶茂。

  强调文艺的社会效益,不是要忽视文艺的经济效益,而是要求得二者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明确提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以社会效益为先,合理追求经济效益,不为一时之利而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惑。

  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文艺行风,是由一名又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个人道德水平和艺术修养共同构成的,是全行业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文艺行风又进而影响着整个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

  因此,各级文艺组织要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教育引导,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

  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也要从文艺行风的高度认识自己,严肃认真地考虑自身言行的社会影响,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的使命召唤文艺,时代的责任浇筑文艺。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要求,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这些论述和要求为指引,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扎实的工作和优秀的作品唱响复兴路上的时代凯歌、人民赞歌、奋进壮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滋养。

  (作者:董晓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2-09-07 14:50: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