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首页  |    
我的位置 > 首页 > 习研中心 > 中心成果 > 学术论文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
——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实现发展的必经阶段。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阐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习近平在总结党的奋斗历程时,从现代化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持续不懈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述,将党的百年历史视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实质上就是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上具体议事日程。1954 年9 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从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入手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冷战格局背景的选择,也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此后,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共产党人又将科学技术现代化纳入国家现代化的范畴。“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演化与实践展开,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四个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定位,也是现代化道路的具体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化。1979年 3月 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 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就发展目标来说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发展目标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追求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远谋划和战略思考。以往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时,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时代则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了国家现代化的层次和程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并提出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之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界定新时代的内涵时,使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法,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在界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时,特别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时,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此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表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上述这几点,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特点。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他看来,“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他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些鲜明特征深刻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对象之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口规模大小通常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任务大小和难易程度。一般而言,人口规模小,现代化面临的任务相对轻一些,压力相对小一些,推进现代化的过程相对容易一些。中国是世界上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化面临的压力较大。习近平指出:“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 69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万美元,包括中国 14亿多人口,总数约为 28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这是中国对世界现代化的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时,就将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和追求。1955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邀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就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进行座谈时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共同富裕的愿望未能成为现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等政策主张,以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谋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聚焦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目标: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 2035年远景目标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其中。2021年 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里既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又提出了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习近平还提出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具体包括: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就指明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对于国家现代化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就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支撑。“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我们党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 5月 18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同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掠夺殖民地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过程充满了血腥、侵略和不平等。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强调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 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同时,带动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进步,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引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 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预计超过18%。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上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其二,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优越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三,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的焕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振人民的精气神,强化人民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担当。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其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社会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社会基础,创造了前提条件。

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取得的,向世界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成为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从国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令世界惊叹的同时,也给世界新的希望:它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追求。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指出:“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表达了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新文明的期待。1949年 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提出,中华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这里实际上提出了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的任务。2021年 7月 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月 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的历史意义时也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中国和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2期

网络编辑:静穆

发布时间:2022-07-15 14:58:0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