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约,应者云集;多彩亚洲,世界瞩目。2019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世界提出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
当前,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反对和摒弃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错误和片面论调,是时代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新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
人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为了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它反映着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符合国际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极为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它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领域,不仅推动不同国家和平相处、合作共赢,而且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的蓝图,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它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历史走向和人民意愿的科学把握,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和逆流的制胜之策,是各国人民紧密合作、开创美好未来的通衢大道。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项宏大而紧迫的时代任务,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它对文化建设提出了历史性的新要求,又始终需要文化给予坚强有力的支撑。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沟通心灵,开阔眼界,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需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因此,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庄严陈述: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这个新的文明观,代表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文化主张,其文化精神深深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囊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部领域。
正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正确把握这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需要注重坚持的四项原则,这就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着一种登高望远、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文化精神和气度。发扬这种文化精神,仔细倾听各国人民的呼声,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发展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长期的基础的促进作用,这是当今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大计。
当前,随着美国一些人单方面对我国挑起贸易摩擦,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这也突出地反映到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中来。一些政治势力着意于煽动民粹主义,鼓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散布对帝国霸权和殖民宗主国的沉迷和怀恋,鼓励非理性的情绪发泄和迷狂,肆意破坏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严重摧残着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根基和民意基础。对此,我们要高度清醒、高度重视。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越是不能动摇,文化建设、文化创新越是不能懈怠,尤其需要探索并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建设,发挥文化的力量,排除各种干扰,挫败各种逆流,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合作。要合作,开放包容是基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前提,互利共赢、互学互鉴是动力。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核心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丰富多彩,人类社会也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无论就文明而言,或单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而言,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就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但是,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文化立场。
应当清醒地看到,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文明进步也不会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当今世界,对不同文明或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采取排斥、鄙视甚至敌对的态度,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
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特殊时代。一方面,生产力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财富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所占据,它们发动了全球性的殖民战争,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口打入贫穷的深渊。一方面,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变得空前普遍而紧密;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联系与合作在实质上不过是西方列强抢劫、霸占全球市场、人力和资源,世界因此被分裂为横行霸道的殖民宗主国与备受奴役、掠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方面,西方列强洋洋得意地自我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救世主自居,奉行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肆无忌惮地在世界耀武扬威,推行种族歧视、实施民族压迫,甚至大规模贩卖黑奴、血腥屠杀印第安人。说到底,就是少数人骑在世界大多数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成就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高度评价、赞誉有加。但也出现一种说法,似乎西方与中国合作4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并没有按照西方的预想演变,西方对此感到失望,应当把对华政策从合作转变为全面而长期的对抗,竭尽全力阻止中国快速发展。这种说法的文化立场,显然不是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而是自我封闭、妄自尊大的。然而,它却像病菌一样在西方某些国家迅速蔓延,日渐明显地影响其对华政策,进而损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是主旋律,是正道,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加强合作、谋求共赢,这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求。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物质文明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精神文明方面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完全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只有坚持开放,才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相互经济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场,完善全球价值链,做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者。只有坚持包容,才能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者。
倡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文化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登高望远,把握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倡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文化追求,坚定不移推进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倡导文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核心是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我封闭,文明就不能进步;唯我独尊,文明就无法丰富。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是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快速持续发展,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步伐,谱写着经济腾飞的故事。这种现象被不少学者描述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由西向东转移。不过,这种转移并没有以损害西方经济为代价,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转移中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而且它们在总体上仍然占据着重大优势,只是世界经济的盘子做得更大了,世界经济的引擎比过去增多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其中的比重相对有所降低而已。
毫无疑义,这种局面确实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重大发展,包括各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跟随时代前进,就要摆脱殖民心态、摒弃冷战思维,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各国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结伴而不结盟,探索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正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了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契合点,继续丰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这样的新局面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坚持从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倡导坚持理性、坚持理想的文化风骨
当今世界,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是:非理性思潮在某些国家正越来越蔓延、越来越嚣张,其乖戾、放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四处横行,冲击着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谣言抹黑、制裁施压成为攻击其他国家的工具,造成世界乱象丛生。
坚持理性、坚持理想,是我们头脑清醒、立定脚跟、沉着应对一切挑战,坚定不移做好自己事情的文化风骨。
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正在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这是客观的事实,为各国人民所切身感受,为世界科学界所一致公认,国际社会为此反复商议,共同决议一致应对。有的国家硬把“气候变化”说成是世界各国为损害某个特定国家的利益而精心编造的谎言。这种罔顾事实、信口雌黄的非理性,只顾损人却并不利己,更没有正视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防止核扩散、反对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需要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密切协同。不应该为了自己一国的私利,推行双重标准,对这个国家要坚持防止核扩散,对那个国家却放任纵容核扩散,或者只反对危害本国安全的恐怖主义,却明里暗里扶持危害别国安全的恐怖主义,甚至打着反恐的旗号公然干涉别国内政。这样言行不一、唯利是图,诚意何在?怎么可能真正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问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有的国家的一些人却罔顾事实,把经济全球化说成是世界各国偏偏占了自己一国的便宜,抱怨全世界都没有公平对待自己,公然标榜只管自己一国独大,不惜损害其他各国的利益,到处“退群”,以践踏国际规则、撕毁国际协议为自己立威,以单边主义破坏多边合作,以保护主义破坏自由贸易,如此扰乱破坏国际秩序,却到处指责别国破坏国际秩序!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依靠本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依靠本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机遇,世界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发展的机遇。不应该罔顾事实,故意回避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刻意鼓吹所谓“中国威胁论”,在西方散布对于中国发展的恐惧和惊慌情绪,以阻止中国继续发展。他们把中国与各国正常的文化交流说成是别有用心的敌对行动,买了中国的商品被表述为被中国拿了自己的钱。用这种制造种族隔阂、散布种族歧视的卑劣手法来诬蔑、割裂人民之间的交往,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反动!
莫忘理想、不违道义,少一点唯我独尊的执念,多一点平等相待的诚意。西方思想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流行了数百年,对于非西方的民族和文明,居高临下、横行霸道惯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惯了,尽管嘴上天天说着“自由、平等、博爱”,真正看到原来被自己俯视的民族和文明站起来与自己平视,心里就不觉得“自由”,行动上就不愿意实行“博爱”,也忘记要实行什么“平等”了。这就是有的人偏执地否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就感到心惊胆战的心结。但是,这难道不正违背了几个世纪前为现代资产阶级开辟思想道路的启蒙运动先驱们提出的社会理想吗?或许,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来就是以一种“殖民者”的心态在讲关于“平等”之类漂亮话的,如果不在他们自己的心里真正来个“去殖民化”,那他们究竟还文明不文明,也都难说了。
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少一点自以为是的执念,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真心。现在煽动非理性思潮的政治势力,其实对非西方的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了解很少,却总是自以为是,以教师爷自居,想方设法要这些国家照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可结局却一再适得其反。他们不去总结教训,反而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看作对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挑战,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按照人民的意愿,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具有战略性的重大贡献。
认清大势、顺乎潮流,少一点损人利己的执念,多一点合作共赢的诚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课题。在今天关系全人类前途命运的诸多挑战面前,要始终保持理性,推动各国人民同舟共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和平、合作、发展是潮流所向,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动力,这使经济全球化在质和量上都在向新的高度升华,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它根本不同于西方列强那场以抢夺殖民地为驱动的全球化,各国在合作共赢的大路上踢翻了“弱肉强食”、“零和博弈”之类西方列强的老字号旧招牌,共同努力开拓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境界,构建着前景光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住这个大势,就有利于驱散那些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猜疑和偏见、对抗和敌意,满怀信心地参与到时代的潮流中,合作共赢,奋力前行。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求是》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