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的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有一个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要精准地逐步解决贫困问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要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连接,实现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形成一个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 发展战略和模式改革开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表明,中国道路完全可以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为占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做出积极示范,贡献有益经验。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40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能够更深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也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什么是现代化和怎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已故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北京大学另一位教授钱乘旦认为,“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工业化,因此把工业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内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也不在工业革命”,“把它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的工业社会。变化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化。对任何国家来说,现代化均包含三项任务:一是建立现代国家,二是发展现代经济,三是建设现代社会。这三项任务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发展又必定呼唤建设现代社会。比较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能将这三项任务有机配套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是‘全方位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提到要在中国建设现代化。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13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在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他说:“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坚定信念、真抓实干,不断把蓝图化为现实。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而这些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由于国家治理出现失误、政局不稳、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萧条;等等。归纳起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结构单一,少数几种农矿原料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不足;腐败多发;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贫困问题严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提供了新的选择。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那时的中国GDP总量仅为3679亿元,人均GDP只有381元。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能在这么长时间里,能够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即进口加出口货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9600元(约合8800美元),中国已成功地跨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GDP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有超过7亿人摆脱了国际的贫困线,从2012年至2017年的5年内,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世界减贫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40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通过不断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有些什么启示?
1.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制定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
2.要有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要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赶上先进的工业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道路即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与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仍保持6%~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3.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市场经济体系至此基本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4.要精准地逐步解决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个迫切的任务是要逐步减少贫困,解决贫困问题。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全世界48个最贫困的国家,有34个在非洲。非洲的极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3%,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最棘手的问题。而拉丁美洲,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2018年拉美社会概况》报告,2017年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2%,1.84亿人,与上一年持平;2017年拉美极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0.2%,6200万人,比上一年9.9%增长0.3%。据初步统计,2018年拉美贫困人口1.82亿,比2017年减少200万,比例下降到29.6%;极端贫困人口为6300万人,比2017年增加100万人,但所占比例仍为10.2%。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7年减少到3046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这一时期,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60%来自中国。1978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为97.5%,2017年减少到3.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要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正确认识、处理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
6.要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连接,实现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将本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40年来,中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逐渐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已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逐步成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期间,中国改革了对外贸易体制,扩大了地方、部门的对外经营权;多种形式利用外资,扩大资金的引进规模;建立了经济特区,更好地吸引外资、先进技术,扩展对外贸易,发展我国经济。1985年起,改革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包括减少指令性计划、改革外汇管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批准了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开放区。第二步:从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1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入了新阶段。先后对进一步开放沿边、沿江、省会内陆城市做了一系列决定,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境外投资迅速增长。第三步: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贸易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他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设施联通作为重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追赶脚步。
7.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应该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说:“我们应该深入体察民情,把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党的理念、宗旨、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他还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紧。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打响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贫困做出榜样。中国的现代化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8.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科技革命的步伐。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无论是中国科技的发展,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科技的发展,绝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模式,也绝不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必须面向世界前沿,从本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创新,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发展,有力支撑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这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立足创新实践凝聚与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工程等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过去五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革是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改革。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实践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9.形成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只有形成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依靠先进政党的领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选择现代化道路、制定现代化方案、推进现代化实践,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
10.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中国的现代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使中国负责任、具备全球领导力的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让世界分享中国的机遇,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使各国人民受益,使全人类受益。
世界上有各种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各种发展模式应该和睦共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国情,建立本国的发展模式,吸取别国的经验,但是,不应照抄照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之路,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丰富多彩的。一些现代化后发国家往往在建构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遇到比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更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常常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被发展中国家模仿或接受。然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国情与后发国家不同,单纯模仿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往往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一系列困境。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打破了西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表明西方模式并非唯一正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积极示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令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拒绝照搬照抄,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当中,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能够采取完全一样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积极借鉴中国经验,但不应简单地移植中国经验,而是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各自发展道路。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
网站:www.jxldm.com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