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郭建宁 魏月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建构和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2023-10-08
字体: 打印
分享: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始终强调对世界的责任与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整体性把握,深入阐释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大创新,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在学理探究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光明前景,进而转化为更为科学的实践要求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具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体现了独立自主性,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主体性结合中体现为开拓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凸显了历史主动性。

  (一)现代化在中国的艰难历程和后发追赶型特征

  现代化起始于西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小生产,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的大清国被动地进入世界史。“睁眼看世界”发现西方已是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自己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于是就有了此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变器物。学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变制度。学西方的“科学民主”,变文化。孙中山先生有著名的关于现代化的《建国方略》和“振兴中华”。1933年《申报月刊》专门发行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1935年还有“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等等。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体中用”“中用西体”,所要探讨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即“古今中外”,关键就是如何认识现代化。而所以会有“全盘西化”的提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陷入了“西方化=现代化”的迷思。

  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发展有“先发内生”和“后发外生”两种类型,后发外生的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要经历“追赶”先发内生的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即“跟跑”,属于“追赶型”。就现代化走在前面而言西方是“先生”,可是如毛泽东所说,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历经一代代志士仁人变革尝试的失败,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和人民焕发出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始独立探索现代化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发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号召。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以苏为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代表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最后一节集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关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新中国初步形成了现代化探索的宝贵经验,奠定了未来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现代化逐步迈向新阶段。全党先后聚焦“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接力探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为我国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更具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与历史主动

  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现代化,不断丰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不断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立足历史视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方面,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和方向。“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常、传承与发展,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是同中华文化讲的“老根新芽”“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固本开新”紧密联系并演进进化发展而来的,是与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相连接相贯通的。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呈现出符合本国实际、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了独立自主性,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结合中体现出开拓创新性。毫不动摇坚定道路自信,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绝不能丧失根本。要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定位于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科学判断时代大势,准确把握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塑造优势、激发活力,绝不可因循守旧。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凸显了历史主动性。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大报告则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时,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的,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正确道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明“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就必须在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构建了以根本性质、指导思想、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目标、蕴含“六观”、重大关系等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遵循。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强调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和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确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这既是鲜明优势,也是最为关键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确保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沿着既定目标接力推进、不懈奋斗。才能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牢固凝聚全党、紧密团结人民、把握历史主动,集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彰显“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内涵的一系列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主张等原创性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成为推动新时代强国建设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严密系统的科学体系,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探索中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方法论指导。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以独特的内涵特质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具备现代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更凸显出基于自身国情、植根历史传统、立足本国实际的鲜明特色。人口规模巨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发展途径、推进方式的独特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区别于西方国家两极分化的现状,我国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构筑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着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表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重视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旨在推动国家间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我国这一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实践定位。这是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衡量标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性质,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旗帜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和国际的全方位各领域明确了实施路径,最终落脚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提升至文明高度。这九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不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高度关联,也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尤其是面临风险考验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性问题。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来源,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警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强斗争本领和担当意识,在斗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规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对未来五年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也作出了明确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整体布局与分阶段推进相统一,展现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主动和广阔前景。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创新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价值观,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超越了认为西方现代化模式是“超历史性”的历史观,强调现代化道路的独立自主性,世界各国可以自主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文明优越论”下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文明的文明观,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存;超越了西式民主的悖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载体凸显广泛、真实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为持续探索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系统制定政策规划,也要基于具体实际大胆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优化路径、夯实基础;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实事求是灵活调整策略,始终掌握战略主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就是要在确保道路和方向正确的同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重视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即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使全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和生机活力;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于统筹“两个大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前提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对“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作出了科学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经验和辩证思维的集中展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探索和积累,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总结提炼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下逐渐成型的。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鲜明特色”的核心概念基础上,“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目标、蕴含‘六观’”这些系统性概括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时代之问”的理解。从方法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重大关系则明确了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科学内涵、逻辑理路和方法论指导,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指向,初步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展现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图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必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

  自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在发展时序上最早进入了现代化,因而成为人类社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最初起点,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一些西方国家在“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和霸权思维的狭隘认知下,占据现代化理论和话语主导权,垄断对现代化的定义和评判,向后发国家强行输出其发展模式,结果导致本土国出现一系列社会危机。同时,伴随着世界历史进程加速了现代化浪潮,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呈现出“追赶”的特征,为了努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水平,一些国家模仿、照搬抑或移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却使本国陷入发展困境。上述问题表明,在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下,各国现代化的实践举步维艰,世界现代化发展陷入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有力证明了:西方现代化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和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逻辑和固有思维,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打开了全新视野。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所凸显的开拓创新性、独立自主性和历史主动性,是党和人民“走自己的路”的鲜明展现和集中表达,向世界展示了一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并取得发展成就的可能性,后发国家不仅有权利,更有能力实现基于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现代化。再次,现代化虽发韧于西方,但我国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并联式”的叠加发展后来居上,找回了“失去的二百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扩展了路径方法,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全新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二)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图景

  科学社会主义旨在研究和阐明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一个重要向度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终指向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这一问题也自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观审视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在总结与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社会主义各国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

  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同时,始终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在实践中建构对理论的整体性把握。同时凸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质。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本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实践探索中也凸显出现代化道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广度,展现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三)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文明形态则指对文明特征的整体性概括。文明与文明形态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人类的伟大实践中,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下不断演进的。人类现代化进程也同步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为人类文明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创造出什么样的文明形态。

  西方国家最早开启现代化,并最先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借助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迅速占领主导地位,同时强势宣扬“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西方文明=人类先进文明”错觉。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物质至上、两极分化、

  环境危机、扩张掠夺等弊病,资本主义文明不仅涌现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性危机加剧,而且在面临全球多重挑战和危机时也表现乏力,备受质疑。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摒弃和超越了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文明的文明观,展现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样态。其具有的鲜明特色和蕴含的“六观”,内在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其实践拓展与发展成就打破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优越”和文明主导格局。这一文明形态以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生动呈现出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塑造出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新形态。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持新文明观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体现为:只有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不同文明间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才能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始终尊重文明多样性,摒弃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呼吁全世界共同应对现代化发展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郭建宁,哲学博士,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全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主讲嘉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