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陈彦斌: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10-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近些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了新引擎、构建了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等供给侧问题较为突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减弱。为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及近些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多次提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实践经验、面向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范畴。新时代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效调控宏观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201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抓住“供给侧”“结构性”和“改革”三个关键词。“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结构性”是指供给侧的矛盾主要是“结构”而非“总量”,“改革”是指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途径是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当竞争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引发产能过剩。当出现产能过剩时,有些地方政府又可能会通过补贴等方式给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输血”,使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从体制机制层面治理产能过剩。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干预,避免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通过取消不必要的财政补贴,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决定企业的去留。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增加有效技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从多方面增加有效技术供给,包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使创新成果尽快投入生产,更加迅速地转化为有效技术供给。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消除投资与消费面临的障碍。通过完善融资体系和税收制度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负担,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活力。同时,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通过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中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动力。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顺应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当前,我国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减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促进公平竞争,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高质量产品能够顺利走向市场、走向消费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持续深化
  国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这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并非一成不变。
  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我国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问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社会保障等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弥补。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主要是化解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问题,“去杠杆”主要是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债务负担,“降成本”主要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负担,“补短板”主要是弥补高技术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供给短板。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是指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增强”是指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提升”是指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是指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近年来,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了这一点。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重
  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提出加强需求侧管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要相互配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部分产品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高质量产品生产要求,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则能够改善总需求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规模和质量,从而对供给侧形成牵引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还有助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压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稳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国际大循环提供动力。加强需求侧管理则能够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使我国成长为世界市场,推动国际大循环更加顺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这一论断阐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会面临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也会面临短期经济波动问题。而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需要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可能会引发短期内的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总需求管理政策加以配合。这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就实践而言,自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等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就理论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一,较好地完成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进展顺利,重点行业的大量过剩产能得到化解,产能利用率提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约4亿吨。去库存成效明显,房地产市场发展更趋平稳。去杠杆步履稳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连续下降,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得到遏制。降成本立竿见影,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企业减负明显。补短板持续发力,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落地见效,医疗、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第二,高质量供给不断增加、新产业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下,我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受青睐,202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上升至近1万亿美元。一大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22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36%。此外,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也大幅提升,反映出新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结构加快升级,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转型升级指数达到162.8,比2015年提高了53.1。供给结构升级进一步带动需求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约32%,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助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体现了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超越。其一,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应对的是总需求冲击所引发的经济波动,调控范围聚焦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聚焦供给侧,并与需求侧管理相互配合。由此,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较好实现了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全面调控。其二,西方宏观调控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供给侧结构失衡问题进行优化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涉及总量层面,而结构层面的问题则需要结构政策加以应对。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了我国政策工具箱。其三,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短期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体系涵盖了供给结构优化等其他重要目标。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经济日报》10月11日8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