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爱云: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创新刍议

发布时间:2023-1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的研究、宣传和教育。2022 年 12 月,在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搞好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离不开国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因为知识体系是研究、宣传和教育的基础,而研究又是创新发展知识体系的手段和路径。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经过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持续努力,国史自主知识体系在通史、专门史、国史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过程。新时代,国史研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有了新的实践来源;产生新的理论指导,有了新的观察视角。这一切新的知识发展要素的出现,使国史知识创新具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国史进行再认识
  历史知识,是运用历史学的知识方法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识和叙述。人们认识历史,往往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的,但人们所处的时代则又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人们的历史认识总在发展之中,人们总是要不断从新的时代高度对历史进行再认识,从而把史学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对此,不少中外史学研究者充分阐述了历史再认识问题。例如,梁启超曾指出:“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假如不是有此种目的,则过去的历史如此之多已经足够了……吾人做新历史而无新目的,大大可以不作。历史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的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李大钊则在其《史学要论》一书中充分阐述了历史再认识问题:“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也特别强调人类在不同阶段对于历史的不同认识:“历史是人类对自己认识的觉醒,以及人类对自己的意识……人类对历史发展终极目的的认识,是和它所处的阶段相配合的;追求此终极目的的热切,也和人们所处的阶段相关。人类的进步,指的正是人类在每个不同阶段中对历史发展终极目的认识的加深、扩大、提升。”“研究者所见的历史活动,实际上正是他对时代理解的反应。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确立。”
  可见,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极力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重新解释历史,历史知识也通过一代代学人对历史的再认识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史知识也同样如此。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使人们有了认识国史的新高度,并对国史诸多重要问题有了新的见解。以国史分期问题为例,新时代人们对其的认识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初,学界在对国史进行阶段性划分时,往往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划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并把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历史放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使 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仍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间是中共十九大而不是中共十八大。这说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与以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历史性特征。
  随着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逐渐认识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决定了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新的时代任务。如果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那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则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尤其是 2021 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一切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以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征,标志着国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的学者还尝试总结了新时代七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即: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更加突出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建设上,更加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经济建设上,更加突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务实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在文化建设上,更加强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同各种错误倾向和社会思潮作斗争;在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更加突出端正方向、注重实效、全面深化和促进公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统一大业上,更加突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在执政党自身建设上,更加突出全面从严的主基调。正是基于这些新的认识,自 2019 年起,学界便逐渐达成共识,在大的时间范畴里将国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 年以来)。这是人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于新时代的准确认识,也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历史的新认识。
  总之,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能够对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能够从新的高度对新中国 70 多年的历史进行再审视。
运用新的理论对国史进行新认识
  在历史研究中,当前的理论往往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指导我们开展历史研究。一方面,这是因为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恩格斯曾在《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序言中指出:“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做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做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它们不能被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新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破除头脑中的旧观念,确立起新观念,并在逻辑上否定以旧的认识为指导的实践,为以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创造主体条件。理论的创新往往导致人们对世界理解和认识产生不同,正如美国科学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提出的:“从现代编史学的眼界来审视过去的研究纪录,科学史家可能会惊呼: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范式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研究所及的世界的看法改变了”。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历史过程纷繁复杂,要对历史进行深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其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必须有当代人的历史理论做指导,否则就会陷入茫茫历史迷雾之中。对此,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传统史学进行了全新研究和认识,而且这种新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在不断推进。换言之,即使上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概括的历史结论,也会在后来得出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体系得以不断更新。国史研究自 50 年代起步以来,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国史研究做出过重要论述,中共中央也曾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这些都为不断升华对国史的认识、拓展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催生新的理论。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指导人们深化认识国史、拓展国史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主观条件。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史所做出的系列重要论述,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国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尤其是国史的系列重要论述,涵盖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等广泛内容,对于建构自主的国史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事求是这一认识历史的总原则,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又如,关于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诞辰的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的方法论原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再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改革开放等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论述,启发人们对国史予以新的认识。改革开放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史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30 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庆祝大会等重要场合发表系列讲话,对于改革开放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就改革开放的性质、地位、影响等提出了若干新的论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史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史的重要论述,既为我们深化对国史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也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国史研究、创新国史知识的新要求。
努力推进国史知识创新
  2022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为此,国史学科应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按照新的理论指导,积极推进国史知识创新,建构国史自主知识体系。
  (一)基于新实践记录国史新知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而是人们真实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历史主体都是以实践的方式创造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坚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前提、动力和规律。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中国共产党 100 多年来所走的就是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造性实践,来摆脱民族危亡困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22 年 4—9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连续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政法改革、立法工作、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财税改革与发展、内外贸双循环发展、科技强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农业农村新面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宣传文化工作、网络强国建设、文化和旅游、就业和社会保障、退役军人工作、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民政工作、教育改革发展、水利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事业、“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外交工作等,全面总结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领域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举行了“中国这十年·地方”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总结各地方新时代的奋进与变革。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从 16 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国史的崭新篇章,把这段鲜活生动的历史忠实记录到国史知识体系中,是学界肩负的光荣使命。“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国史知识体系中的新时代,要准确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其发挥的引领作用,要如实记录新时代发生的重要事件、涌现的典型人物,要充分反映新时代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和精神成果,要积累鲜活详实的史料和生动感人的故事,结合客观深入的理论分析,展示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阐释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独特优势和内在逻辑。
  此外,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新实践,启发人们进一步回首之前的国史,对那些以往没有给予重视、没有纳入既有国史知识体系中的历史问题进行新的补充。例如,人们透过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实践,回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认识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政治建设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文化建设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问题,社会建设中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问题,生态建设中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等等。这些认识无疑会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史的认识和研究,丰富和拓展现有改革开放史知识体系。
  (二)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构建新的叙事知识
  在历史研究中,理论有时是观察历史、理解历史的一个特殊视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很多新的理论命题,为国史提供了新的叙事范式。
  例如,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常把国史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来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个重要理论视角。2018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做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的论断。2020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再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论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2021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再次明确提出“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启发人们把国史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来重新认识,从而得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国史知识体系。
  2013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并充分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交往的扩大、世界历史的形成,交往在社会个体的基础上分为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任何一种社会历史的规律都不仅仅是一种局限在内部的交往规律,而同时又以一定的外部交往为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发了人们运用中国与世界的视角,进一步深刻认识国史,建构中国与世界视角中的国史新知识。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提出并深入阐述的又一重大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使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脉络,是国史天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建构国史新知识体系,成为国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时代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后 10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与改革的社会实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仅使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再次绽放新的光彩,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毫无疑问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中建构国史新知识,也是必然的、必要的。
  总之,无论是记录国史新知识,还是建构国史新知识,都是新时代广大国史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握国史研究中的时代命题、重大命题,结合具体的研究实践,努力推进国史知识创新。
  历史学研究过去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指导现实、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国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光辉历史,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价值功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家都了解,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将它的基本本质以历史方式表达出来给自己看,其意义是何等重大。史学因此要负起很大的责任;要给自己民族、国家看自己的形象。在一个民族意识及国家意识特别需要改造及强化的时候,这个责任将有加倍的重量”。在中华民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国史学科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推进国史知识创新,使国史知识体系真正成为人们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爱云,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