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冯昊、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发布时间:2023-11-16
字体: 打印
分享: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结合。2023年2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这一论断的提出具有逻辑必然和实践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重要思想创新,具有丰富的精髓要义和理论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了更为具象的体现,拓展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一是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上,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真正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生产不再是无穷尽地追求剩余价值,而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它提出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二是在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需要无产阶级自觉长期斗争的过程,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社会主义摒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一味索求,主张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状态。四是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上,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和精神高度文明的社会,逐步使人摆脱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向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过渡。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阐明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指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让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得到真正充分的实现,让生产真正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其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在这一基础上,人终于成为自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而“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防止了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防止了物质主义膨胀、精神颓废滋长以及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这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先决条件,物质基础就是其重要一环。初始积累的获得,有内部和平积累与外部掠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实现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侵占了东方国家大量的财富,以此兴办现代企业,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这种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道路之害。然而西方学者在构建现代化理论时往往有意回避这些历史事实,甚至不断美化西方现代化的所谓成功之道。科学社会主义坚决反对殖民掠夺,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的殖民扩张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不断实现现代化。
  然而西方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壮大,一直存在偏见和忧虑。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希望以此来表明,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而守成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打压,两者的冲突乃至战争最终在所难免。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据此认为,中国的崛起也难走出冲突乃至战争的“魔咒”。对此,2014年1月,习近平在接受美国《世界邮报》创刊号专访时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一结论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内在包含“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以天下观天下”的基因,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被西方列强殖民入侵、凌辱掠夺的悲惨历史,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从被殖民掠夺中走出来、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充满风和雨、血和泪,我们深知这条道路的艰辛困苦,因此绝不会将殖民和掠夺带给其他国家,绝不会主动将冲突和战争带给其他国家。再者,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真正地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具有真正的世界历史眼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开创性地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推进和发展这些理念。可以看出,“修昔底德陷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主观误判,是排除异己、零和博弈思维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的历史演进中,人类创造了众多文明形态。就历史必然、时代背景和现实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其他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正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天下观、政通人和的政绩观、革故鼎新的历史观、讲信修睦的社会观等观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上描绘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大致轮廓,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使社会主义文明得到具体呈现,但是这一模式未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得社会主义文明之光一度黯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让社会主义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人类文明是在交往借鉴中延续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阶段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必将在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本质要求
  价值观主张是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价值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科学真理,同时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价值观主张,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科学基础。
  从经济领域看,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在物质财富极大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持续改革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主动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彻底消除了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市场经济体制看作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下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僵化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也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周期危机和两极分化,使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有机结合,在二者关系上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追求活力与有序、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我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也必然会遇到空前的艰难险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使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有品质;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将满足人民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政治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了独特的民主观,并且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民主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件,民主化与现代化交相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从根本上来讲,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制度属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资本主义民主,不是西方狭隘的“票决式民主”,而是更高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从多个方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真正得到实现。民主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在现代化过程中,超越西方单纯的程序民主,将协商民主作为基本民主形式,形成并不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人民最广泛、最直接、最根本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而恒久的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价值观认为,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要用来凝聚共识、解决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的;民主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和现实性,应该由本国人民根据实际状况综合评判,而不应该由某些国家的话语霸权来决定。
  从文化领域看,科学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文化或者精神生活是通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普惠丰盈的价值理念,强调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基本公共文化普惠化的方式使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创造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文化产品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的社会功能。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其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视,正在不断破解西方现代化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物欲膨胀、过度追求个人主义带来的思想极化等困境和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价值观,既重视文化需要的满足,也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中增强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主体的文化需要满足和精神力量建构的有机统一。
  从社会领域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的批判中确立自身的公平正义观,认为公平正义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公平正义不应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应该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得以体现,无产阶级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公平正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领域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铁藩篱”等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现象和机制,让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公正地分配。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贫富差距、劳资关系、教育、医疗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仍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完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的有效机制,不断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人格尊严得到更多尊重。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既要尽力而为,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施策力度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义陷阱”。
  从生态领域看,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有机协调的关系,人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具有不可调和性,只有变革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生态环境具有普惠性、非排他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环境美丽。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它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彻底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生态问题放到民族和文明的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刻论断。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上展现中国担当、中国行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达成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
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就在于强调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是最无私无畏的政党。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上开始艰辛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前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纲领。纲领不仅从经济领域,而且从政治和文化领域全面描绘了现代化目标。它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指出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化三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真正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奠定了根本基础,“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向。改革开放为我们党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与现代化结合,赋予现代化以中国特色。在实践中,我们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括总结了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众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多年来的探索充分证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首先,从根本上来讲,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正是这些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只要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一定不会犯颠覆性错误,并且会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光明未来。其次,从方向上来讲,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在遵循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不断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确定短期及长期目标。最后,从动力源来讲,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从体制机制改革中激发动力,从制度成熟定型中释放活力,从开放中深挖潜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凝聚14亿人民的力量,凝聚各个民族的力量,凝聚海外进步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不断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独立性、无现代化或者有现代化、无独立性的困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独立的现代化提供新的答案。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坚决”,即“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三个坚决”的提出具有深刻现实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之下,资本的体量急剧增长,同时由于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资本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渗透程度、对党员干部的侵蚀力度和隐蔽性都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被围猎、被腐蚀,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代理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是与民争利的,三者的存在损害社会公平正义、阻碍现代化进程。如果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代言人和代理人,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党就会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半途而废。因此,中国共产党确保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规定
  现代化是过程集合体和目标集合体的统一。西方现代化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先验的逻辑,包含自由市场、“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市民社会等,认为这是现代化的“标准答案”,甚至是“历史的终结”,并不断强行向全世界推销。实质上,这种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增长,也带来资本逻辑统摄下人的异化、社会的撕裂化、思想的极端化、治理的低效能化、主体的排他化,显然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关于未来社会,关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科学社会主义有自己的答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就是“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用当时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中的一句话进一步阐释:“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富足的生活、闲暇的时间、有益的工作、全面的发展,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这是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所有美好理想的集中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具象化追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追求的目标。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以阶段性、可感知的方式制定现代化的目标蓝图,是对社会有机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个现代化强国目标,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展开,将人的现代化贯穿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在现实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的现代化。在效率问题上,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对资本的运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可以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进而实现指数级增长,但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会带来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裹挟政治权力、造成两极分化。因此,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和规范资本良性发展,要形成资本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使资本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服务。在公平问题上,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分配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在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次分配坚持履行好政府调节职能;第三次分配坚持鼓励引导、自觉自愿,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推动整体社会财富配置更加公平公正。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切实防止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单向度的人”或者是“无灵魂的人”。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始,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个性的解放和对人的尊重,这是资本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发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从等级和专制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人身依附的人,却没有走向自由王国的彼岸,而是走向了对物的依赖,被资本所束缚、所异化,人的解放并不彻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相对孤立、局部的世界真正迈向世界历史进程,人的社会属性得到空前彰显,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自我和自由过分地追求,却使人空前的孤立,“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得到解决,因此,西方现代化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而且能够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政治上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提升,政治文明成果的公平公正分配得到实现,最终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实现人人的自我管理。
  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现代化建设上付出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的建设颇有成效,却改旗易帜,有的仍在苦苦探索,没有找到成功道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既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也具有符合中国实际的个性特征,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yl23455永利)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