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吴德刚: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4-0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又是与时俱进的勇敢开拓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毛泽东在他的伟大革命生涯中,带领党和人民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和举世罕见的付出,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也极大推进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重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发表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断走向胜利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1931 年成立并由毛泽东担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寻找中国革命道路、带领人民进行斗争的成功探索。1935年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45年,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这就使全党有了在政治上、思想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特别是在 1956年、1957年先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在正确思想和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扬帆远航。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及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立场、观点、方法,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强大科学指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宝贵理论财富,也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理论基石。

二、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出重大贡献

  实现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造福人类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 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付出了巨大艰辛。

  一是借鉴其他国家历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积累了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鉴于特殊国际背景,毛泽东提出在经济建设上要向苏联学习,并身体力行于 1949年 12月亲自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取经”。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访问中,毛泽东对苏联的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进行了实地考察。1950年 2月访问结束时,毛泽东指出:“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回京途中,毛泽东在沈阳召开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他们的经验。”2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初,毛泽东花费大量时间研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与此同时,毛泽东也非常重视学习其他国家、包括向西方国家学习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1950年 3月 10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外交部首批驻外大使学习班的袁仲贤、耿飚等人时强调:“资本主义的政治不能学,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生产建设中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还对即将担任驻瑞典大使的耿飚说:“到西方国家去,要了解和学习他们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

  二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毛泽东便着手领导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 6月 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在党的八大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索。对我国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十分艰辛而宝贵的探索。八大之前,他就明确强调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还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这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凝聚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1956年 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遵循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党的八大所制定的党的路线及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方针政策,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基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和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出现的偏差,毛泽东于 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深入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并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作出科学回答。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成果。这篇文章发表后,有效推进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缓解了党群关系一度存在的紧张氛围。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原本的全党整风运动偏离了方向。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何等崎岖、艰难。

  为了总结工作经验特别是“大跃进”的教训,进一步统一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1962年 1月至 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1964年 12月,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同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毛泽东这些重要思想,完整地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宏伟构想,深深凝聚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心血。

  实践充分证明:所有这些重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而非战争和掠夺的方式推进了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为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作出重大贡献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努力“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为此,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不懈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后来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毛泽东主持下,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逐步确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理论。此后,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人类社会制度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划时代的丰碑,使科学社会主义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四、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锻造作出重大贡献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在艰苦的斗争中锻造人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与众多先驱者们一起共同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诸多精神的直接指导者、参与者和历史见证人。

  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批又一批为党和人民利益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全党培育伟大的精神,并通过不断总结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崇高精神鼓舞人激励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光辉著作中充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追求,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伴随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斗争中不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都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和阐释。在论述井冈山精神内涵时,毛泽东强调要“坚定信念”,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在阐释伟大长征精神时,毛泽东形象地概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对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等进行了论述。伟大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多次赞扬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二是毛泽东善于通过树立革命队伍中的先进人物教育全党。延安时期,他提出要向徐特立、吴玉章、刘志丹同志学习,他还为陕甘宁边区的十位模范题词,每一幅题词都饱含着党的革命精神导向。他倡导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共产党人无论能力大小,都要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37年,毛泽东在为庆祝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强调:“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学习大庆工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魄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63年 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强调要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还号召全党向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学习。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重要主张。1957年,他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半个多世纪来,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总之,毛泽东的伟大一生,始终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他领导党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持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不断指导推动实践,成功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锻造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留下了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毛泽东同志展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毛泽东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坚信,所有这些宝贵财富必将在 21世纪进一步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当今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都前所未有,人类社会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开辟的道路,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而努力奋斗。

  (作者:吴德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3年第6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