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张雷声 韩昌跃: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创新

发布时间:2024-04-03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当前学界的热点议题,学者们从生发逻辑、理论内涵、基本特征、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维度展开了系统研究,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就其研究成果来看,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等,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改变历史的伟大创新。本文主要从历史性创新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改写”进行探讨。这一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延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史论结合的视野。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内涵的“改写”
  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扩展,现代化具有超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特点而成为世界性浪潮的性质。实现现代化,既是近现代人类社会的时代大势,也是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马克思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P8)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现代化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反映,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现代化一词,起源于18世纪的拉丁语和英语,此后逐步进入日语,并由日语进入20世纪初的中文世界,这也大致反映出这一概念所指的社会变革过程的先后顺序,体现出一种国际性的追赶过程。从基本词意来说,根据韦氏词典,英文单词“modernization”(现代化)源于单词“modern”(现代的),是“modern”的派生词。中文词语“现代化”,一是指正在开展现代化,二是指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通常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变。在这种世界性的浪潮中,步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或民族有先有后,同时基于不同时期国家自身的现代化实践经验,以及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现实需要,形成了对于现代化内涵的不同理解。
  第一,西方经典现代化的内涵。西欧、北美国家自16—17世纪开始就迈向现代化,依托科技进步、殖民扩张、资本积累率先引领工业革命,在这种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中走在了前列。正因为如此,关于现代化的内涵,西方学术界基于西方的现代化历史经验,往往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实质上就是西方式的工业化。欧美发达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原发、先发国家,率先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因此它们的现代化模式被视作现代化建设的唯一范式和统一蓝本。许多西方学者都直接宣称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西方式工业化的进程。例如,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2](P301)再如,安德鲁·戈登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么正滞留在西方社会曾经历过的某一历史时段上,要么就按西方走过的道路和方式尾随之后步入发展之路,因此,“无论给发展和现代化下什么样的定义,它们实际上显然都是为西方化伪装”。[3]概括地说,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既是一种社会变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工业水平的过程。这就是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后来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甚为流行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把不符合西方化的东西一概称为“传统的”,而“传统的”又与“现代的”势不两立。这种简单对比长时期限制了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思考。
  第二,中国早期关于现代化的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在外来冲击下被动地卷入世界历史和现代化的潮流。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中国不同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民族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方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先后尝试学习器物,“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政治制度,变法维新;学习新的思想文化,“全盘西化”,拥护科学民主。这些探索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凸显现代化意识,模仿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历史实践最终证明了它们的不成功。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探索表现为被动行为,在现代化的刺激动力、示范效应和现代化方式的探索上基本源于外部世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经常在报刊上讨论“西化”与“欧化”问题,实际上讨论的就是当时西方的现代化问题。他们认为,“西方即欧美列强是现代化国家中独立富强的典范,中国要走向独立富强,就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奋起直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P9)这就是中国早期关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
  第三,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对现代化的探索历史,就是由行动上的被动走向精神上的主动,再到行动上的主动的演进历史。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5](P13)在百年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内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逐步拓展、日益凸显“中国式”到最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过程,从而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迷思,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创立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和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打破“被动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认识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前提,并由此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正确路线,领导人民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考虑的首要问题,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随之得到发展。1960年3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6](P162)从过渡时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工作重点的总路线开始,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逐步延伸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即“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P483)的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党带领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探索步入了“主动现代化”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探索。与此相伴随,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更加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加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更加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更加契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更加顺应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8](P259)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用“小康之家”形象地概括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目标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被确定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则进一步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主动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合乎时代要求,既适合人民需要也有益于世界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目标的“主动现代化”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的实践经验,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9](P22)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等作出概括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和重点部署,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从根本性质、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地得到展现。
  中国式现代化,以它对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反映,对现代化实现路径和现实推进的探索,以及对现代化历史进程和理论体系的揭示,鲜明地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迷思,体现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世界版图的“改写”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先发国家凭借在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具有的时空优势和实力优势,将自身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价值观宣扬甚至强加为人类现代化的唯一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变革,不仅对自身历史命运,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发展格局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形成和长期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果,在改写了现代化内涵的同时,也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性实践成就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很多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然会被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缠绕、所遮蔽、所阻碍,只有消除了封建压迫制度,才能真正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消灭封建制度基础上开始的。首先,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彻底根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为实现现代化扫除了经济制度障碍。其次,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本废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废除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确立和实施人民民主政治制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也正是因为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展开,才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最后,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废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马克思曾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10](P110)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废除,使中国建立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根基。正是基于上述的历史性实践成就,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5](P7)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基础上进行的,是贯穿这一史诗的重要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了人间奇迹的现代化。当代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在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经验与实践成就之上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坚实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21年时就达到了11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5%;中国打赢了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超大国土空间、超大经济体量,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等等,反映了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9](P4)这反映了中国14亿多人口有能力、有实力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从而也为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奠定了雄厚基础。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规模上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人口规模巨大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14亿多人口以及其中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市场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天然优势和人口红利;另一方面,14亿多人口中的农村人口占比大,贫富差距、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等问题突出,是一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巨大压力和难题。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超大人口规模的巨大优势,又要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要让14亿多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因此,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团结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发展奇迹,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统计,迄今全世界只有不到30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而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8%。当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将超过实现现代化的现有国家人口规模总和,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将翻一番多,接近世界总人口的1/3。在人类发展史上,还不存在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国家成功完成现代化的先例,中国的壮举必然会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格局上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现代化分为第一次现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两个阶段,那么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成了工业社会、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开始向知识社会迈进、启动第二次现代化,而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两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从两次现代化的划分来看,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99%,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第二次现代化约为发达国家水平的44%。[11](P110)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的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在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2050年前后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经验总结,更是40多年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成果。事实说明,“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12](P7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未能跨进现代化门槛,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从低收入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当前的现代化发达国家中除先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日韩等小规模经济体也都只能依附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尽管实现了经济追赶,但在需要挑战西方式现代化格局、引领现代化进步超车时陷入从属地位的颓势。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实现了后发型国家的成功追赶,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成就,成功地让中国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入了人类现代化洪流,改变了发展中国家要么依附、要么脱钩的历史宿命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普世话语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成功改写现代化的地理版图和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之势愈发明显,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版图和世界历史格局,东西方式现代化力量对比将愈发平衡,西方式现代化的垄断地位将走向终结。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模式的“改写”
  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一般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南欧模式(或称地中海模式)等,被称为早期形成的几种经典现代化模式。后来出现的几种现代化模式,如东亚模式、印度模式和拉美模式等,都是在学习以上经典现代化模式基础上的自我探索,有着自身特色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和扩展过程。这种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其本质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和贪婪追逐,就是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13](P388)正是这种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带来了生产力发展和全面扩张。一方面,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成为发展生产力的自发的历史力量;另一方面,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全面扩张,从而成为推动世界历史的一种自发力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3](P388)我们也看到,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4](P927-928)
  然而,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演进,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模式显现出诸多缺陷。一方面,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在简单移植或搬用西方现代化模式时,或是出现“水土不服”,出现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第二次回潮”和艾森斯塔特所谓的“现代化的中断”等问题,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或是沦为依附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实质是服务于后殖民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奴役、剥削、掠夺,以维持西方资本主义的先发性垄断地位。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诸多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同样暴露出一系列愈发明显的社会治理问题,西方现代化模式在给全球带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同时,也给自身社会带来了资本无序、政治失序、民粹泛滥、贫富分化、阶层对立、信仰危机、生态破坏等问题乱象。西方现代化理论陷入资本中心逻辑的封闭性,面对上述问题无论是解释力还是应对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西方现代化模式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陷入文明进程的死胡同。
  在中国人民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如党的二十大概括总结的鲜明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或者延续发展,它说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2](P9)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是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和超越,历史性地改写了现代化模式。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的虚假唯一性。西方现代化的主导逻辑是资本逻辑,其本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化。通过将世界纳入统一的线性历史进化论以及“中心-边缘”的结构性支配体系,西方现代化垄断了世界历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合法性与成效性的唯一标准,强制发展中国家陷入追求现代化发展与舍弃独立性的悖论之中。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的基本架构上,后发国家所致力于建设的现代化制度无疑都是对于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一种模仿。德国社会学家普查夫指出:“转型社会选择了现代西方社会及其基础机制作唯一的模式,虽然一些方面有差异,但无根本的不同。”[15](P82)这也就意味着,所有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在发展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发展道路都朝向相近的目标,而不是根本不同的未来蓝图”。[15](P82)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指出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在实践与价值上的跃升进阶。同时,人类文明发展在存在普遍性规律的同时,也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存在不同的特殊形态和路径。正因为如此,不同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特殊的文明发展道路,甚至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相应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土壤。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复,并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陷入低潮,“社会主义破产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世界面临“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被动依附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独立自主、内生于本国历史文化和实际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6](P372)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社会主义文明,二者都有着相较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独立探索出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继承、推进并发展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优秀内涵,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各国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创新文明样态具有历史性的引领意义。因此,“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17](P96)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核心,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了,劳动者从劳动主体沦为生产工具,出现劳动异化、片面化的问题。同时,资本维护的是资本市场及其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人民是资本增殖剥削的对象,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对立、区域失衡的发展格局,造成了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8](P652)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始终存在一大难题,即如何保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平衡。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文精神缺失,见物不见人,导致现代化的畸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9](P8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国家引导、规范、扬弃资本力量,从资本逻辑回归人的逻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成果,协调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创新与模式再造。在经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政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式选举民主的窠臼,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主体权益,激发人民主体活力;在文化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通过教育优先发展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党建引领下构建开放包容、有序参与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通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共赢的共同体理念摒弃了霸权主义思维。资本的增殖本性决定了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观是狭隘的功利主义和普遍主义,世界观是“国强必霸”,方法论是排他性、掠夺性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向落后国家输出现代化模式,把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附庸,通过更具隐蔽性和多样性的国际劳动分工和跨国资本进行新一轮的掠夺剥削。对此,习近平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19](P294)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坚持胸怀天下,以聚焦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和未来为目标,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统一于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于中国发展的自立自强与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统一于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普遍规律。因此说,“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9](P294)
  西方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表现为“文明冲突论”“文明博弈论”“文明中心论”的政治逻辑,强化的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式现代化坚决反对“国强必霸”的现代化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开创“强而不霸”的现代化正道。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将谋求自身发展和推动世界发展相结合,实现二者的相向互动,开创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新选项。习近平指出:“我们无意也没有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模式’,但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必然会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借鉴。”[19](P295)在理念上,我们主张:“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19](P307)在行动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谋求一家独大、追求独善其身,而是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建设现代化,最终实现世界现代化。
  总而言之,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0](P76)中国不翻版任何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让我们去直接翻版或者模仿的现代化样板。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原创性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以它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反映,对人民立场和人民利益的昭示,对大国情怀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揭示,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坚持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彰显,既深刻说明了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和更高级的社会形式转变的世界历史过程,以及在这个世界历史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反映,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变革的反映,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深刻说明了现代化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它给人类带来现代的新文明,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历史转变过程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文明结构,进入一个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全方位转变的新的文明形态。
  (作者简介: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昌跃,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