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昌林: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0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深入回答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发展动力、主要特征、战略部署、本质要求、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而言的,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鲜明的特征。
  从发展要素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传统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数量投入。而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也就是依靠颠覆性创新驱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重大进步,从而改变生产函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曲线,推动经济增长质的大幅提升和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劳动者的跃升是先导,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劳动资料的跃升是核心,劳动对象的跃升和深度拓展是物质基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培育造就新型劳动者,发展新型劳动工具,拓展新型劳动对象,努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从发展路径看,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中形成的,其基本演进逻辑是:科学革命推动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从而引发产业的深度转型和革命性变化。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催生了纺织、煤炭、钢铁、铁路运输等新兴产业,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电机、耐用电灯泡、电话、飞机等一大批重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使标准化工厂规模扩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催生了电力、石油、汽车、造船、化工等新兴产业,推动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进步,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部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促使商业结构趋于更扁平的网络结构,大幅提升了传统产业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积极参与和推动科技革命,大力推进包括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从发展结果看,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突出标志。一是与传统生产力发展主要以扩大规模、实现量的增长不同,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所催生,具有高科技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产品和服务知识技术密集,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投入占比较高。二是具有高效能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引发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重大变化,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具有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其发展能有效推动创新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开放发展水平,不断创造高质量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处理好破与立、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经验,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着眼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提出来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挑战,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逐步用新的生产力取代和改造原有的传统生产力,不断创造和满足新的需求,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根本性转变,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空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比目前已进入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还要看到,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生产力大发展但破坏生态环境、靠殖民掠夺、导致贫富分化的老路。这将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顺应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路子。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加速重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能源资源版图加速重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总体看,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同时国际合作竞争尤其是大国战略博弈更加激烈,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围堵、打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确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从根本上讲,新质生产力的产生都来源于科技创新。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的创新。顺应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和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前移的新趋势,优化完善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持续稳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原创水平。二是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适应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发展阶段转变要求,着力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三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先导和关键。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家、企业家、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四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包括强大的科学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发达的科技金融、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等,让新质生产力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
  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一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序发展太阳能、风能,加速推动氢能、核聚变等先进能源技术革命性、颠覆性突破,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推动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快将环保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进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深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加快绿色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和低碳能源改造,推动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科技、教育、市场准入和监管等领域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一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动机”作用。一方面,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首台套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大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推动科技、教育、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油助力”。提高基础研究稳定性持续性支持经费的比例,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薪酬制度、评价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鼓励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融资模式和特点要求,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加快完善数据基础性制度。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和费用分担机制,激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彰显优势、协调互动的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和重要支撑。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坚持分类指导,加强规划引导和布局,促进各地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一是发挥经济大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经济大省发挥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二是促进区域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支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集聚,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要围绕构建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三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加大科技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支持这些地区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数据流动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力关系,努力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源地和排头兵。
  (作者系yl23455永利副院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6月7日A1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