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其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内涵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工业化。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护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能力不仅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进科技创新范式突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数字驱动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突出属性。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化转型是世界经济大势所趋,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在不断形成与培育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数字化是一种产业变革性规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为新型工业化全方位赋能。
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底色。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推动绿色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绿色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效应。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通过建造新能源汽车主机厂的过程管理,约束并激励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充电站等协同绿色制造,对减少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促进高质量碳达峰、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等,有突出的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二、新型工业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产业场景。新型工业化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将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稳健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工业化是科技突破的主要来源。历次工业革命,都会带领科技的重大跨越和生产力的跃升。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蒸汽动力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全方位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广泛普及为核心,促使工业重心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倾斜,奠定电气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深度变革,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显著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引发产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改变,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近年来,正因为现代工业对科技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经济体开始重新审视其工业战略,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新型工业化将对技术发展突破形成新的方向引领,为本土技术革命性突破夯实坚实根基。
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外显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点是发展实体经济。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能够牵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形成新的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引领和支撑服务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工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赋能,带动更广泛的产业升级,并激发更大范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可能性,从而加快生产力的产业载体的跃升,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导向,打造了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极为丰富的产业场景,这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和众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迭代与创新,形成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良性互动。相比于工业化领先国家,我国在人工智能算力、算法上尚存一定差距,但我国丰富的产业场景和庞大的中产群体、人才梯队能够助力产业发展出独有的新质生产力。
三、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需要坚持“四个导向”
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四个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产融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优化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作为工业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和坚定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扫清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领导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新型工业化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要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形成有效合力。
坚持创新驱动,塑造新型工业化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工业化是一个在技术迭代的环境中实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过程。这是因为,工业活动源于新知识,而新知识源于科学与创新。所以说,创新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动力,更是实现经济跃迁与追赶的战略任务。企业不仅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加快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依法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支持将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等方式授权企业使用。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制定鼓励性市场准入政策,减少行政审批手段,支持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坚持产融一体化思路,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韧性。金融是新型工业化至关重要的要素资源,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践表明,金融在资源有效配置、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强化金融赋能,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力度,构建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路径,推动金融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与金融共生共荣。发挥国家产融平台作用,为产业发展韧性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撑。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推动符合当前工业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工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促进重点产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着重从产业创新、要素体系、政策供给三个领域,探索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为新型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在开放中才能释放更多的发展活力。稳步推动政策、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要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境外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全产业整合能力的价值链“链主”企业,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开放促发展,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壮大产业实力,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制造网络,打造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网络编辑:十五
来源:红旗文稿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