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事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发展向度,其现代化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现代化的助力。但文化现代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受制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等的制约。这也使得不少学者倾向于从经济、政治等对文化的影响来研究文化现代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推进文化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通过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有必要深入“人”的视角。
一、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文化”+“现代化”的复合概念,对文化现代化的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必须要深入到对“文化”与“现代化”的科学理解中。
“文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即“人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过于宽泛,走向了无所不包,难以将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经济、政治等区分开,而狭义的文化虽然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现实生活中实体化的‘文化’,同时割裂了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相互统一过程”。因此,无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文化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有必要深入到文化的具体结构层面。
从文化结构探究文化的属性,最常见的是将文化划分为三层次:一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制度文化;三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这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具体而言,物质文化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界的产物,直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外在建构性,是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实体的文化,如建筑、衣服、餐具等;制度文化不是人类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人化”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创造的一种既服务自身又约束自身的社会环境,旨在引导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内在文化。上述文化结构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紧密联结一起,其中,物质文化侧重体现人类对自然界的外在建构性,制度文化侧重体现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精神文化侧重体现人类对自我灵魂的完善性。
“现代化”最早发端于18世纪的欧洲,显著特征是变革性、发展性和全面性。变革性集中体现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转变过程,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发展性则主要体现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是在工业化浪潮下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总体呈现为一种传统农业社会向更高文明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过程;全面性体现在“现代化”的变革和发展过程,并非仅仅是对人类社会特定领域和具体范围的变革和影响,而是对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思想文化、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超越,进而呈现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全面的形态。正因如此,衡量现代化的标志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系。
因此,“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建设现代化的过程,是指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设施及文化产业等的变革,而且是对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等的变革,且这种变革发生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主体之间。可见,文化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现代化包含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建设。
当然,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也决定了文化现代化既是一个受制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而不断变革的过程,又是一个用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不断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文化现代化始终脱离不了现代化的其他领域而孤立存在,其是一个融合于现代化过程的文化领域从传统向现代不断变革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衡量文化现代化的标准是个综合体,但该种文化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富强、政治民主、人民精神富足始终是衡量文化现代化发展水平最关键、最重要的指标。
二、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确,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最终享有者也是人。那么,何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提出,他从一个国家国民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层面出发研究人的现代化,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在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看来,人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要求。这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无论是文化现代化,还是其他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通过人的现代化才能够实现。
可见,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化相伴而生的,是指作为现代化建设主体的人所具备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即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知识技能、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实践能力、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种要素向现代社会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因此,虽然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的现代化构成了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但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还包括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其他综合能力。
因此,从整体层面来看,人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外在物质性变革和内在精神性变革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的变革过程又是文化的生成过程。一方面,外在物质性变革主要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实践需要的知识技能、生活方式、实践能力、社会关系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实质是一种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积极变革。在这一变革中,人们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提升适应现代化的生存能力,对整个世界进行着“人化”,进而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文化。另一方面,内在精神性变革主要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实践需要的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等意识层面的现代化。这一过程既是一种外在物质性变革所创造的“文化”不断塑造人、影响人的过程,也是一种人们形成现代化的文化的过程,即无数的人将现代化的文化不断内化吸收并融合于自我主观世界的过程,从而伴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因此,人的现代化过程生成了绚烂多姿的文化。
这也意味着人的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文化模式,也无论移植其他民族和国家多么先进的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如果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民众的心理和思想达不到与这些先进的教育方式、文化管理模式、文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水平,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现代化终将是徒有虚名。因此,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始终是人的现代化。
三、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是人民至上
“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我国”主体性,赋予了“文化现代化”独特的内涵,这是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集中体现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性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重心是社会效益放首位。这些丰富内涵无不彰显着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人民至上性。
其一,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领导主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主体是一个群体中带领人们前进的向导。方向决定道路,若在方向问题上发生偏离,容易出现颠覆性错误,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因此,文化领域领导主体问题,是事关文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于谁的大问题。若这一领导主体只代表少数人利益,文化现代化建设必然会服务于该少部分群体。因此,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首要的问题是领导主体必须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成了我们党的本质属性,保障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保证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归人民所有。
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必须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西方文化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最终走上了一条文化现代化的“极化”路径。代表资本家的一极掌握着大量优质文化资源,享受着丰富的高品质文化供给,而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一极,却在资本制造的大量低俗、恶俗、庸俗文化中沦为了资本增值的消费机器,最终导致大量无产阶级走向了精神贫困。与资本主义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决定了我们推进的文化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与致力于满足人民物质富足的物质文明建设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性质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其三,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在于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坚持正确方向,要搞清楚“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者,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者始终是人民。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好“人民”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要求,也是保障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坚持的这个根本方向,有效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人民至上性和显著优势。
其四,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重心是将社会效益放首位。文化既可以作为产业形式提振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作为价值形式规范社会和人的言行、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前者体现了文化蕴含的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了文化蕴含的社会效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既要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要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化,其源于人民、服务人民、属于人民,人民至上构成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文化蕴含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方面。正如习近平所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也意味着当前我们推进的文化现代化,无论是推动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发展,实质主要是通过释放文化的社会效益来满足人民精神需要。
四、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人学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应高度注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认识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力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前提是提高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推进文化现代化时有时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与我们对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事实上,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已经充分证明,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进程,对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人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实现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主体意识的现代化。而“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会作用于人,在不断润化人、塑造人中使人成了“文化的人”。文化现代化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向过程中,必然会作用于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等,实质是使人走向现代化。
其次,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富足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文化现代化过程,既是一个先进的现代文化润化人,使人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从而得到思想解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绚烂多姿的现代文化不断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人得到更加全面发展的过程。
最后,文化现代化是推动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深层力量。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现实的人”创造着这一切。而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意味着文化现代化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方面,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文明发展,即现代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社会,在不断影响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发展中,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化现代化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切实将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作为事关人民能否实现美好精神生活、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不断增强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自觉性。
(二)举措得力
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需要实施科学举措。其中,最关键的举措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努力建成文化强国。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在发展性质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发展内容上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目的上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发展影响上致力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全方位、多层面,为我国文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然而,道路的制定者和行走者都是人,再好的道路,也需要人的积极作为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当前大力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必须要着眼于推进人的现代化,切实注重从整体层面提升我国人民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努力建成文化强国,让全体人民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比如,应进一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持续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确保让更多人共享文化现代化发展成果;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技能帮扶和思想观念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要求,防止他们与现代社会“脱节”等。
(三)形成合力
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首先,政府要发挥关键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不可避免会涉及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制度的完善、部门职责的划分、各方利益的协调等。没有政府积极介入其中制定科学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协调各方利益、调动各方力量等,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将举步维艰。当前,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文化现代化建设进行更加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特别要筑牢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确保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其次,社会要协同推进。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政府虽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仅靠政府力量不够全面,还需要将整个社会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各类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诉求,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造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最后,个人要积极作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既包含作为政府和社会的集体人,也包含个人。当前加快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个人不能置身事外,而应主动迎合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积极贡献力量。具体实践中,个人应主要做好两点:其一,个人应有效提升自我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个人要积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成熟心理、科学价值观念、先进思维方式等主体意识,真正从思想上完成现代化,为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其二,个人应切实提高自我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能力。个人主体意识只有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才能有效推进文化现代化,而这一过程还需要个人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否则再好的思维,终归是纸上谈兵。对此,个人尤其是众多文化人才,应切实提高自我现代化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生产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等,从而为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文章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7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