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具有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讲道理是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原则遵循与根本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本质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回到思政课本身,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深入思考思政课为什么要讲道理、讲什么道理、怎样讲道理。
一、本质再认识:思政课“讲道理”的特殊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政课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念、要求与策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与建设思政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原则遵循。思政课具有特殊使命,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政课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修养、法治建设、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形势与政策等内容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原理,提升认知水平,更要在知识学习进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经过不断反思,形成并坚定理想信念,确定生活的价值、目标与方向。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没有科学的理论与系统的说理,是不可能完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
“讲道理”,就必须要将道理讲明白。在思政课中,“讲道理”具有自己特殊的内涵意蕴。说理性、思想性、政治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最鲜明特征。思政课“讲道理”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把某种特定的情感、意志、观念、价值和精神等输送给学生,使处在公共生活中的他们能够辨别社会善恶美丑,明辨是非曲直,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建构并维系公共生活的秩序稳定;二是基于人的政治性需要,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学生,使处在政治生活中的他们能够自觉信服、接受社会主导思想,拥护执政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还是政治性需要,思政课“讲道理”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说服人,并且要以理服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政课的“讲道理”讲的不是一般的道理,“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是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最科学、最彻底的理论。所以,思政课“讲道理”本质上就是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润心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坚定信心信仰,厚植爱国情怀,“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二、回归与超越: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在逻辑
“讲道理”是所有学科、所有课程都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只要这个学科、这个课程具有科学性,有着严密的体系,就要遵循这一要求。但相较而言,思政课的“讲道理”更为重要,这是由其本身的特性与肩负的使命决定的。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思政课更多重视它的政治性,忽视它的科学性,重视发挥它在激发人的激情方面的作用,而忽略它的说理性,致使思政课要么成了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强制性灌输,要么成了缺少理性支撑的感性渲染……长此以往,思政课就会失去它的特色,不但不能培养出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相反枯燥无味的说教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因此,思政课建设必须要回归到“讲道理”这一主题主线上来,以“讲道理”还原思政课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讲道理”是思政课的内在支撑,是办好思政课首要的选择。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对其科学性的重申,是对其肩负使命的再强调,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再认识、再把握。事实上,思政课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的累加,而是肩负特殊使命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功能的有效发挥既有赖于系统性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育人逻辑。具体而言,就是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讲活,用深刻的思想、透彻的说理、鲜活的历史彻底说服学生。就高校而言,思政课在课程设置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真理性,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开放性、时代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以“思想道德与法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通俗性、可接受性,以“形势与政策”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穿透力、解释力。而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领力,国家又在各高校相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因此,思政课搭建起了集理论、历史、现实、价值于一体的完整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去教育引导学生,使理论的力量成为可感知的力量,可内化为行动的力量,这从本质上也彰显了思政课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对于一般性的学科、课程来说,其理论知识、课程框架是显现的,只要对本学科知识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完成课程的讲授是可以预料的。但思政课不同,“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内容之庞杂广博,决定了思政课的要求高,也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如此,相较而言,思政课在革故鼎新方面比其他课程表现的更为强烈。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一年可以顶得上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创新发展,不能就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科学解释,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思政课面对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缺韧性、易冲动,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没有透彻的说理是不可能完成的。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更是如此,“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我们应该有信心办好思政课。”因此,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而言,要在明确为什么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怎样建设的文章,不断强化优化思政课建设,“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一)讲清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
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其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深讲透讲活,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目前,思政课教师在“讲”这一层面上做的基本没问题,都把讲授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实践阐释上,但在讲的质量和效果上却是参差不齐,往往把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停留在说教层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因此,思政课“讲道理”首要的是讲清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
“讲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掌握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讲深”,是指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想状况,在基本原理传授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深层内涵与规律向学生说明白,让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讲透”,是指不能仅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仅仅以历史选择、人民选择为前置因素,要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真正原因讲清楚,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向学生讲解清楚,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并坚信指导中国发展且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讲活”,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的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既不能将学生看作是等待知识填充与道德浇灌的白板,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规范化灌输,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也不能完全一贯延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等新方式疲于应付,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一切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讲授,实现理论传输的可接受、愿接受。
(二)把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起来
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培养人,是思政课开设的主旨所在,也是根本要求。干巴巴的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肯定不能达到应有效果。理论的讲授必须要与火热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021年3月,他又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思政课要在课堂理论传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关注实际问题的深度思考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更加鲜活、饱满和坚韧。
(三)推动思政课“情”与“理”有机融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对所有课堂、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对于思政课来说,情理的交融更为重要,因为单纯的理论灌输、非理性的激情说教,均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漠然视之。这就要求思政课要理性有温度、感性有态度。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掌握、科学传授,才能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理论的传授不是毫无表情、一脸冷漠的生硬说教、搬运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有情怀,要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伴以情感的表达与共鸣。只有当理论知识转换成一个个打动学生思想和良知的元素时,思想才能真正在学生的意识中扎根并获得生命力,成为指引其行动的指南。不过,强调思政课以情感人,不是说情大于理,在关键时刻可以抛弃原则,相反更加强调思政课及其教师在原则问题和重大事件上不能人云亦云,当“开明绅士”,而是头脑清醒,敢于“发声”和“亮剑”,讲清楚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讲清楚党和国家的历史,讲清楚现实存在和远大理想,回答好“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以所授内容的思想性与说理性,凭借在场环境、教育者权威、科学说理、感情深化,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现实的师生“从游”和精神交往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坚定人生理想信念。
(四)向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活力
思政课要想不断发挥其思想教化功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教育功效,唯一的出路是不断改革创新,使自己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思政课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任的前提下,既要实现静态层面的知识更新、体系完善、体制健全,也要实现动态层面的运行机制、建设模式的现代变革。一是既要坚守思政课主体性与主导性,确保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传输与说理,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遵从其接受规律、重视其利益需求,推进“道理”的“接受与内化”;二是既要在内容体系上创新,保持传授内容的科学性与诠释力,又要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数据,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发声,用数据证明原理,增强说理的可靠性;三是既要进行议程设置,科学预设主题,又要把陈情与说理有机结合,揭示理论之美,剖析生活之质,充分展现思政课的质量与力量;四是既要充分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把讲述式、案例式、互动式、嵌入式、渗入式等各类授课模式融会贯通,又要注意规避“只见树不见林”的片面与局限、因通俗化而催生的教育内容碎片化、因一味迎合受众而导致的“弱本质化”等问题,真正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