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梁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用心教”

发布时间:2023-05-30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其中,“老师要用心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重要遵循,回答了思政课“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用心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爱教爱生,饱含真诚之心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是教师“用心教”的前提和基础。“老师要用心教”的核心关键词是“用心”,它不单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这一群体的要求。教师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对教育事业和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其中“要有仁爱之心”即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尊重、理解和宽容。“爱”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一种思想观念,能够较为持久的影响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很难想象他会用心于教育,用心于教学,用心于学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深具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教师,方能全身心投入到崇高的教书育人工作之中,真正做到“用心教”,而这也正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优秀职业素养的好老师所必备的品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用心教”的前提,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热爱。“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怎样使他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引起愉快的感觉?第一,对学科要有热爱的态度;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会传导给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价值,有效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关键在于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和对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拥有着极强的个人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闪烁着真理光芒。无论思政课课程体系如何改革创新,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对于所授学科的热爱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如果教师没有发自内心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信服,没有饱含真诚之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何谈“用心教”,更无法使学生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此外,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自信是教师“用心教”的底气。“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主体。首先,教师是把道理讲深的主体。“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里的“道理”不单指一般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课程。把道理讲深,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深厚理论功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尤其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次,教师是把道理讲透的主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把深刻的道理讲透彻,才能从根本上说服学生。由于思政课特殊的课程定位和教育目标,其深刻的道理蕴含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之中。教师立足“两个大局”,坚定“四个自信”,在高站位和广视野中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才有助于学生将深刻的道理理解透彻。再次,教师是把道理讲活的主体。思政课教师自身有信仰讲信仰,有情怀讲仁爱,有激情善创新,有灵魂重沟通,才能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有血有肉,才能活泼生动,情真意切。
二、善教善育,坚守担当之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一词的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职责担当精神,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同样要坚守担当之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之所以称之为教师,是因为他从事的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教学活动,“教”构成教师独特的身份标识和基本任务。“老师要用心教”则进一步聚焦于思政课教师群体,强调思政课教师作为道理的输出者和讲解者,在“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进而引导学生“用心悟”过程中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如何教才能称之为“用心教”?它在于教师坚守责任担当,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思政课教学,并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用心教”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用心”教学又“用心”科研。“用心教”的教师不止步于普通的日常教学,还会把教学当作科研来做,当作事业来做。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教师彰显思政课学理性和知识性、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思政课是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多学科内容的课程体系,关涉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问题。思政课教师倘若缺少深厚的学理支撑,势必影响到其对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探究,不利于在更深层次显现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大学教师的科研带有教育性和教育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以及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性问题,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研究侧重点。“用心教”的教师将研究目光聚焦于思政课教学,着力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真”问题,做服务于教学的科研,让科研围绕教学,用教学反哺科研,结合所在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践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困惑深入研究理论问题,深耕“教学自留地”。一线思政课教学经历是“用心教”的教师展开科研的原动力,科研成果也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增强思政课学术底蕴和科学性,形成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客观上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用心教”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挖空心思”,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入脑入心”。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在教学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主要解决“用什么方式教”的问题。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选取得当,能够事半功倍,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学方法选取不当,则事倍功半,教学实效性将大打折扣。“用心教”的教师能够贯彻“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思政课统编教材是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思政课教师上好一门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结合教材的整体逻辑框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理论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学生思想困惑等方面,多维度综合确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强调“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否认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载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样也是坚持思政课“内容为王”教学理念的重要表现。但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精心设计,思政课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准,结合教学对象的学习状态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微笑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全媒体时代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使其和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实现好线上教学环节和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真正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思政课教学、方便思政课教师、助力学生成长。
  “用心教”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得心应手”,更能够在价值引领上“推心置腹”。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是由思政课课程定位和价值功能决定的。从教学目标上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都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知识传授是价值引领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无法认同和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引导;价值引领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指向,缺失价值引领,则与思政课的根本任务背道而驰,知识传授也将失去方向。“用心教”的教师,不仅能够做好思政课的知识传授,更能以心化人,用真情实感实现与学生的同频共振。思政课是一门讲情怀有温度重价值的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助力学生心灵成长的重任,要“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用心”的思政课教师以情怀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有信仰才能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有情怀才能培养学生情怀。以家国情怀为例,思政课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自身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有着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能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自发地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的思政课教师用细心了解学生。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否则教师讲的道理与学生的思想需要、内心诉求不相符,会弱化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要想了解学生,教师要用心、细心,“肯用心,定会细心;不细心,是由于不肯用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思想状况较为复杂,教师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细心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细心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从而切实感受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出人文情怀。“用心”的思政课教师用真心关爱学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为思政课教师关爱学生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政课教师要用学生的话语与学生沟通,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交流,以同理心打造情感共同体,赢得学生的真心和喜爱,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讲真挚的“暖心”内容。
三、乐学乐思,永怀成长之心
  “用心教”的教师要想实现职业理想、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还要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永怀成长之心,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教师这一职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持续地、充满动力地“用心教”。
  潜心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一方面,潜心理论研究,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政课教师“有理”“讲理”的基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多方式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阅读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思政课教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原著文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潜心实践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其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力量。思政课培养的学生,是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动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政课教学既“有理”又“有据”。
  专心探索,从教学技能走向教学艺术。思政课教师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磨炼教学技能的漫长之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良好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主导性,掌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形态、履行教学职责。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使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局限于技术层面,更要走向艺术境界。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需要思政课教师多维度全方位提升自己,尤其要持续开展对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一方面,教师要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机制。思政课注重知、情、信、意、行的统一,既富有政治性,旨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富有知识性,重视知识传授,旨在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富有价值性,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较为复杂,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持续打磨教学技能,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在走向教学艺术境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在探索学生的过程中形成教学风格。真正的艺术能够让人感受到美和享受,教师达到思政课教学艺术境界要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到愉悦和美,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不是让学生在某一节思政课中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心悦诚服”,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舞台中,不做“局外人”。达到这种境界要求思政课教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对学生的认识,不断提升研究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总结不同时代条件下学生的“变”与“不变”,所得经验还需不断更新、不断深化。学生是变化的,教师面对的每个学期的学生都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持续关注和研究教学对象。既要研究和遵循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的整体性把握,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时明辨大是大非,坚定理想信念。除此之外,还要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不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兴趣爱好不同、日常行为习惯不同等等,可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持续关注学生,才能体悟不同,在保证整体性教学效果的同时,展开差异化补足,在学生的众多差异性体现中,进一步找到背后蕴含的共性原因,进一步展开针对性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如沐春风。教师在专心探索学生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特色,逐步形成教学风格,逐步走向教学艺术境界。
  虚心钻研,不断拓宽教学视野,贯彻最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先导,统领着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之中。思政课教师不能囿于固有思维,要虚心钻研党中央提出的最新教学理念,及时贯彻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拓宽自身教学视野,理解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思政课是一节“好”的思政课,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教师更好地“用心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结合理论和实际,提出了“立德树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教学理念,教师内化先进教学理念,充分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彰显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为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需要拓宽理论视野和现实视野,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将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动模范、道德先进等代表性人物引入课堂之中,增强思政课的丰富性和说服力,融合多方力量开展协同育人。教师只有虚心钻研“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贯彻好“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才能帮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社会群体、社会个体的交往互动中,形成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得到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梁瑶,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