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李仙娥 施英楠:“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23-09-12
字体: 打印
分享:
  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对于高校传承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升铸魂育人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红色场馆育人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鲜亮的红色基因传承性、独特的历史叙事生成性、独到的社会文化感染性。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需要从育人主旨、协作机制、传播优势、文化内涵创新等方面整体性推进。
  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党史馆等文博场馆机构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中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育人功能,形成场馆育人新模式,一体化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是当下“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
  红色场馆育人的重要意义
  红色场馆育人是指场馆运用其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知识教育、藏品展览、场外服务、情景体验等方式方法,整合联动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要素,使受教育者(包括大中小学师生)增长智慧、触发情感、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利用场馆的实体和虚拟空间对教育情景的设计表达,塑造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作为“社会大课堂”的一部分,红色场馆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互动共鸣的场景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红色场馆育人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需要。遍布全国的各具特色的革命旧址、遗存、纪念馆、博物馆等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空间形态都有其不同的表达主题、表现形式与红色叙事风格,这些红色场馆与“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有着深厚的耦合性。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西迁精神、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红色场馆育人正是坚守红色文化立场、方向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并提炼出其特有的精神内涵、红色基因、榜样力量与时代价值,能够更好地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激扬爱国主义深厚情感。
  2. 红色场馆育人是适应新时代“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符号化的学科性理论知识,与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相较于革命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其进行百余年党史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场馆作为社会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广阔的教学场所,因此,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客观上需要学校同红色场馆进行教学合作。[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我们深化红色场馆与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价值依据和工作导向。
  3. 红色场馆育人是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提升铸魂育人水平的需要。“大思政课”视域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思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要素,还包括影响日常生活的社会制度,以及承载着这些元素的物质形态,因此红色场馆育人的形式非常多样,这为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灵活丰富的空间。面对新时代学生,思政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优化教学思路,充分利用红色场馆的社教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历史、体悟精神,使学生全身心地受到红色文化的感召,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旨所在。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的红色场馆育人模式
  1. 红色场馆育人模式的内涵。红色场馆作为记载与展示革命历史、宣传与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机构,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中发挥着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情感共鸣、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是指依托红色场馆自身的资源与平台优势,协同社会各方育人主体,通过场馆展览、活动设计、课程参与、效果评价等途径和方式,切实增强红色文化对受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新时代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社会传播效力和育人实效。
  2. 红色场馆育人模式的独特优势。红色场馆属于文博场馆,以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展览为核心职能,但红色场馆的独特性使其在育人过程中与一般场馆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一,红色场馆育人彰显出鲜明的政治引领性。红色场馆具体由党史馆、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组成,其内容以记录、保护、展示与红色历史相关的实物文物以及影像资料为主。红色场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阵地,其在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导引性。场馆展览活动主题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因而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功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红色场馆育人聚焦于传承和赓续红色精神,凸显出鲜亮的红色基因传承性。红色场馆的展览内容同其他场馆一样具有周期稳定性,但红色文化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因而,场馆会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时代主题不断推出新的展览主题和活动内容。如果说常推常新是文博场馆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法宝,那么使红色文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则是红色场馆做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赓续与研究工作的重要使命。其三,红色场馆育人具有独特的历史叙事生成机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树立理想、培养情操及健全人格。以记载革命历史、赓续革命精神为主要任务的红色场馆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同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从革命家书、人物成长事迹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辉煌历程,每一处先辈足迹、每一个英雄故事、每一段历史情景的背后,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孕育与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奋斗和理论创造。红色场馆所传承和彰显的精神内核同党的百余年红色历史交相辉映,其叙事逻辑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旨、主题、内容和话语等相互融通。其四,红色场馆育人具有独到的社会文化感染力。红色场馆作为具有公共纪念性质的社会场域空间[4],包括旧址、革命纪念馆等,大多拥有壮丽而独特的建筑实体与样态,是展示地域文化形象、公共纪念价值、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这使得红色场馆育人更具震撼性和独到的社会文化感染力、亲和力。红色场馆既是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生境界的场域空间,也是促进文化创新、彰显国家意志、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教育基地。
  3. 红色场馆育人模式的类型。其一,以情景体验触发情感共鸣的育人模式。以革命旧址、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为主的原址性场馆是我国红色场馆数量最多的类型,如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西柏坡革命旧址、遵义会议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等等,这类场馆通常在修复保护原有建筑、场地、构筑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空间样貌,配合科学合理的参观游览导览系统,为观者提供最贴合历史场景的参观体验。另外,新建的革命纪念展览场馆,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作为现代化的展馆通常通过人物群塑像、全景立体影像、虚拟现实导览等方式为观众展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的场域环境,以此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感知、内化和升华红色文化。其二,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资源的育人模式。我国的红色场馆类型众多、分布广泛,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加之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各有侧重,加强馆校合作刻不容缓。近年来,各场馆单位在原有独立办馆的基础上纷纷开始了合作办馆,并同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一些区域内外的合作,跨市乃至跨省的红色场馆联盟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上海、浙江、陕西等地,不少红色场馆依托地方原有优势和知名教学单位建立了资源共享、帮扶提升、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多个主体共建共享的红色场馆育人模式在资源展览、活动合作、学段衔接、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了红色场馆资源的社教职能。其三,以数字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场馆育人模式。为适应融媒体、互联网、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红色场馆在不断优化社会教育基本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场馆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其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展览讲解、场馆实拍和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制作的百集红色故事系列短视频《延安·延安》,入选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在各大中小学校推广,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5]此外,部分高校作为教学主体积极推动自身的学术理论优势同红色场馆的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突出场馆平台的育人价值。例如延安大学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延安时期红色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为庞大的红色资源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优质平台,更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其四,以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活动空间的育人模式。大多数红色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同各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红色教育服务。特别是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红色场馆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大中小学师生提供了参观考察、文化活动、理论研讨、红色研学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红色场馆育人模式通常由场馆所在地的政府部门牵头负责,由大中小学校协同文旅部门、教育部门、旅游开发等进行合作共建,具有鲜明的公益性,既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校园之外的学习空间,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的路径
  1. 紧抓培根铸魂的育人主旨,坚守场馆育人的意识形态导引性。只有坚守立德树人这一价值定位,红色场馆的资源优势才会转化为传播优势和育人优势,也唯有如此,场馆育人模式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此过程中,红色场馆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坚定的文化责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权,加强场馆育人的政治引领,同教育工作者一道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 构建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深化各方主体的参与程度。场馆分布广泛、建设标准不一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各异,是当前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面临的现实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机关、场馆机构、教育单位,包括文旅平台等不同行业的独立主体在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中要共同发力、协调资源、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实效。其中,红色场馆作为核心平台,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以常态化的对外交流学习不断丰富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构建地区内、跨地区的场馆合作组织,发挥更大的协同育人效应。同时,党政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馆校之间关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事宜,使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更加专门化、制度化、长效化。
  3. 利用数字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场馆平台的育人效应。在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乃至智能媒体迅速颠覆传统媒介的今天,互联网数据信息平台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大数据、云资源库、物联网等都为思政课教学平台的应用和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硬件支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共建共享的场馆育人平台建设,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以及各学校独自建立的红色场馆资源数据库等,均切实有效地推动着红色场馆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场馆育人,意味着基于红色资源的数字课程的设计与运营能力应与现有思政课的课程教学改革需求相匹配;意味着场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数字宣传平台乃至理论资源数据库的建造,应与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个性化、社会化相衔接。这为学校以数字化技术拓展场馆育人模式提供了延展空间,使场馆育人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嵌套、与师生的生活共振。
  4. 挖掘红色场馆的文化内涵,凸显场馆育人的时代特征。场馆育人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其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更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场景空间。从马克思交往理论来讲,不同的场景空间实质上是一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所凝结的文化价值的体现[6],而场域空间以感官体验的方式对观众进行思维引导和价值塑造。发掘并拓展红色场馆的文化内涵,在场馆的建设上需要格外注意场景设计,为受教育者提供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情景体验,还要注重在宏观历史背景下发掘生活化的情景,使受教育者更有代入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要积极利用场域空间在社区生活中的文化属性,将红色场馆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如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创意文化园区等新业态,消除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时空隔阂,更好地促进红色场馆育人氛围的营造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KS032)、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省级精品课程项目“以虚拟仿真实验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概论’课研究”(SJ202009)、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仙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施英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Baidu
sogou